..續本文上一頁叁寶賜給自己痛苦、壓力和不順,請護法神給自己製造一些違緣,以強化自己的心力,提高修行的境界。
以上內容,是出座以後的修法,也即世俗谛當中的修法。
很多人以爲,燒香拜佛或捐錢做慈善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實這些只是佛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膚淺、最表面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就是修皈依、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與空性見等等,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通過這些方法,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
(二)勝義谛的方法
只有在證悟空性以後,才能真正以勝義谛的方法對治痛苦。證悟空性的人,能深深體會到,現實生活就像一場夢。在夢裏夢到父母或親人死亡,悲恸欲絕、生不如死之際,若能突然從夢中醒來,則不需要任何對治與安慰,痛苦一下子就消失無蹤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夢中,或理論上知道,卻沒有親身的感受,痛苦就不是那麼容易化解;但在尚未證悟空性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地訓練、觀修:通過中觀的推理方式,把給自己製造痛苦的外境,或者感受痛苦的內心斷定爲空性。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痛苦和幸福本身,只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是精神的一種表現,並不僅僅是敵人、災難等外境造成的。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物質都沒有痛苦,痛苦存在于我們的內心當中。如果沒有感受,痛苦也沒有立足之地,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立。一切都如夢如幻,都是心的一種現象而已。
有智慧的人,是往內追求幸福,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知道:外界物質只是臨時的助緣,幸福和痛苦的種子緣起,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因爲方向正確,所以最終徹底斷除了痛苦,得到了絕對的幸福與自由——解脫。而凡夫卻會往外尋找根源。因爲尋找的方向錯了,所以永遠無法了斷痛苦,于是世世代代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凡夫和聖者的差別,
不是僅僅通過邏輯或者理論來推斷、說服自己,而是讓心靜下來,用閉關入座的方式去觀察自心。心裏不要有任何雜念,不追究過去,也不迎接未來。本來過去的心已經消失不複存在;未來的心尚未誕生,如果有一顆心,那只會是當下一瞬間的心。那我去看看它是否存在呢?如果之前的加行修得好,就能在觀察的同時一下子明白,當下的心就是光明、空性。虛幻的痛苦表象背後的本來面目,也像《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一樣,像藏地高原清澈、純淨的虛空,一切都是空性。阿底峽尊者在中觀論著裏面也講過:心的本性,就像秋天的天空。秋天的虛空,是如此的碧藍通徹、一無所有。在這一瞬間,所謂的痛苦早已化爲煙雲,蕩然無存且無影無蹤了。
本身證悟是非常容易的,可惜我們沒有修加行,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沒有積累資糧、忏悔罪業,所以靜下來就是昏沈、困倦。
證悟境界不穩固的人,在沒有尋找心的本性的時候,又會回到世俗當中,內心的煩躁與痛苦又會産生。就這樣在夢幻與現實,勝義谛和世俗谛當中穿越,直到境界穩固爲止。
如果你迫切希望能盡快進入這種狀態,讓所有痛苦一下子消失,就要好好修加行。妄圖不修加行,而通過其他方式直接進入這種狀態,是永遠不可能的。
所有修法最後的結果,就是把痛苦轉化爲修行的助緣、順緣與力量。如果達到這個標准,就是修好了菩提心和出離心。很慚愧,我也沒達到這個標准,但沒關系,我們可以一起修行、一起成長。沒有一個凡夫,是一開始就達到標准的,也沒有一個人永遠達不到這個標准,一切都取決于自己的努力。
本來凡夫在一起,相互間肯定會發生一些摩擦,從而引起大大小小的痛苦。除了佛菩薩以外,連阿羅漢都做不到永遠只給他衆帶來幸福,而不製造痛苦,凡夫就更不用說了。
痛苦雖然會讓人難受,但如果懂得竅訣和方法,就能使我們的修行有收獲、有進步,能讓我們的心靈有所提升,並且充滿歡喜。當歡喜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肉體上的病痛也能被壓製、覆蓋,變得不再明顯,心胸也更爲寬廣、坦蕩,面對痛苦不會過分計較,與人相處也更加愉快,所以我們應該以包容甚至歡迎的態度來接受痛苦。就像針灸治療,雖然病患者要承受針刺的苦楚,但大家仍然願意花錢去買這種痛苦,因爲我們知道,痛苦可以換來健康。同樣,我們現在的痛苦,不需要花錢去買,通過直面痛苦、轉化痛苦,就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健康、幸福,甚至解脫。
但缺乏智慧與勇氣的人通常會害怕和逃避痛苦,一輩子的努力奮鬥,就是爲了逃避今生的痛苦,而沒有想到來世的解脫,原因都是不了解痛苦的本質與作用,是內心脆弱的表現。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心胸越來越狹窄——怕自己以後生活出問題、家庭出問題、老的時候出問題。因爲愚癡與恐懼,就會不由自主地拼命造業。通過上述的修行,就能斷除這樣的思維方式,從此勇敢地面對痛苦,與人相處心胸也會更加寬廣,生活處處充滿了愉快的氛圍。
雖然用大圓滿的方法去面對痛苦是最有效的,但前面講的勝義谛方法,也即中觀的邏輯思維推理,特別是中觀的修行體會,有時候與大圓滿也沒有太大區別。但高深的理論與修法,我們暫時也不見得用得上。對很多人來說,這個修法簡單又具體,所以比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重要。
佛經中所說的末法時代,就是指現代社會。在末法時代,人必須要這樣修法才能前進。即使理論再好,正知正見再高,遇到痛苦和壓力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前進,因爲我們修行的能力很弱小。若能應用這些竅訣,就能借助痛苦、違緣的力量往前走,這樣連痛苦都可以轉化爲動力了。
大家要重視這個修法,要如理如法地去修。通過這些方法,就能讓痛苦既不會折磨自己太久,也不會成爲修行退失的違緣。
如何面對幸福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對痛苦的時候,因爲無法承受,痛苦就成爲修行的阻礙,生活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同樣,因爲過去的福報,而得到一些“幸福”——發財、升官、有名聲的時候,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心生傲慢,繼而歧視乃至欺負社會底層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壞處和負面作用,就是自以爲超越一切,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最終喪失恭敬心。另外還會産生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爲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感覺不到修行與解脫的重要性,從此更加沈迷于物質享受,沒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別人勸他念阿彌陀佛、好好修行。他會回答說:我現在各方面都一帆風順、毫無缺憾,爲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就這樣滿足于現狀,而不思進取,更不願精進修行。這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現象。
在這些煩惱的操控下,修行也會變得艱難起來,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荊棘滿布、障礙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風順,必須要有一些對治的方法。
凡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世間知識——怎麼掙錢,怎麼生活等等,但因爲沒有經過聞思,沒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脫等深層次的人生問題上一無所知,所以價值觀是錯誤且顛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不了解金錢、物質等身外之物的本質,最終導致傲慢心與懶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較向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同時好好修行。但即便是這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長久的,因爲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誰都無法避免,更何況保不准還會出現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我們將如何面對?
所以,不僅面對痛苦的時候需要佛法,面對幸福的時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與力量去面對幸福,把幸福分享給衆生,幸福就不會成爲修行的障礙。
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般還能承受;面對幸福,卻很難保持從容淡定。因爲再苦,心裏還抱著一絲希望;有錢、有權、有名的時候,人就會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無法再和以前一樣平平淡淡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更無法靜下心來聞思修,整日過著奢侈的生活,減損自己的福報。
很多人自來就羨慕有錢人的生活,他們錯誤地認爲:物質生活會給自己帶來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後天西方物質主義思想的侵蝕,更是不遺余力地追求物質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並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錢人不但不覺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錢人掙錢、花錢的渠道,或許會發現其背後都是無邊的惡業,這又何談什麼福報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訴我們:叁界當中,尤其是欲界衆生,沒有絕對的幸福。雖然現實生活當中存在幸福,但這些幸福都是短暫的、相對的,其中包含著不幸福的種子。
無論現實生活當中短暫的幸福,或是超越輪回以後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來源于外在的物質生活,而是來源于內心的安靜與自由。當心裏有嗔恨心、自私心、貪欲心時,就不會自由。要得到終極、永恒的自由,就必須祛除內心當中的貪嗔癡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潤,人生再怎麼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
二、具體方法
具體的方法,還是閉關打坐。此處所說的閉關,不是兩年叁年或幾個月的閉關,而是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閉門修行。
(一)世俗谛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賢上師言教》中講的壽命無常的道理來思維:我現在雖然發財了,但這些財産只是因過去的小小福報而帶來的,它們隨時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執著這些錢財,更不能心生傲慢。還要思維:今生的錢和地位,都是相對的,我走的時候,全部都只能歸零,和我降臨人世的時候完全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殺盜淫妄的罪業。我不能因爲一點點世間小福報,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學習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進地聞思修行、利益衆生。
這樣反複思維之後,就能把傲慢心降低。當然,只有在證悟一地以後,才能斷除傲慢心的種子。
寂天菩薩…
《慧燈之光八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