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多弟子的上师,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应该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饶益他众。
(三)如果无有实地的修证,又不警惕罪业,那么虽然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仍是没有用的。因此,单单了知佛法还不足够,而必须将所了达的法义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四)对于所获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门以及密宗金刚乘等极为深奥的窍诀应当全面理解通达。
(五)自以为已经生起了善妙的证相,然而未曾调伏自相续,结果遇到小小的外缘时,烦恼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势不可挡。若是真修实证的验相,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一样调柔。
(六)有些人虽说已入了佛门,也自称为修行人,可是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的利益,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间中的在家俗人还下劣,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修行人,应当对亲方他方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对一切有情念念不离父母想。
(七)对于充饥之食、蔽体之衣虽然已经自然而得,却仍然依靠维护施主的情面等种种手段来寻求好衣美食等财物,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所为,身为修行者理当具备知足少欲这一财产。
(八)对于自己的上师所恩授的教言本应视为如意宝一般珍惜爱重,并实际修持,可有些人偏偏为了衣食财产的微薄之利而随意传讲,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对甚深法义应当像哑人品糖味那样独自去体会。
(九)赞自毁他已经违犯了菩萨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堕罪,过患极为严重。因此,我们经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满过患之人而反躬自责,并思维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对之恭恭敬敬。
(十)居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未离依怙上师,未离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缘维生,胸怀宽广,心情舒畅,这是最快乐不过的生活了。可是有些人在拥有的时候不加珍惜,反而经常与亲友施主们不断联系,从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贪嗔散乱的陷井中,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福份享受佛法的快乐。还有的修行人为了正法,仅仅经历一点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现头痛脑热等轻微小病时便惊骇不已,承受不了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无论遭遇任何不幸,我们都要转为道用。
不可缺少之五法
大尊者吉恭巴又说道:“作为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厌离心与稳固的信心是必不可缺之一法;指引解脱道的上师是必不可缺之一法;相续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具有毅力盔甲之精进是必不可缺之一法;了悟万法实相的正见是必不可缺之一法。”这五法对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时不可或缺的。
信心与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上师善知识是修道的依处;智慧是防护非法深渊的眼睛;精进与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正见是斩断烦恼之网的最有力武器。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
信心、精进与智慧等之因就是观修无常,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概念,那么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为信心的对境是三宝与业因果,虽然说需要对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个未能舍弃今生并将现世的一切琐事看得至关重要的人,就不会生起虔诚的信心,不看重现世并能放下今生必须通过观修无常才能做到。
同样,精进也需要由无常观而得,精进的人所要精进的对境就是要成办后世的离苦得乐这一大事。因此要考虑有利于后世,就不能关心今生的利益。要想真正做到对现世漠不关心,必须了达今生的一切琐事都是无常、无实质的本性。
毅力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成就自我了生脱死的果位,而不顾生身性命的小毅力,或者由珍宝菩提心所引发成办伟大的利他事业而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毅力,无论是大毅力还是小毅力都必须来源于修无常观。对于修持善法不具备吃苦的毅力,只是一味地散乱于今生琐事中的人,拖延修法,懈怠懒惰。所以说,毫不耽搁、如救头燃火般勇猛的精进心也必须通过忆念无常而发起。
智慧也依赖于无常观,智慧所要了达的内容就是善恶取舍,所谓的取舍善恶实际上就是三门不违越包括佛制戒在内的一切戒律,不违戒律也依赖于细致思维进而再三修持业因果,而非常重视今生的人不可能细致入微地思维业因果的道理。伟大的善知识博朵瓦曾在讲经时着重强调地说:“你们要好好观修无常,到时就像现在喝茶比较容易、不喝茶感到困难一样,修无常法以后舍弃今生、成办后世自然不难。”同时,他对有关业因果、轮回的过患、菩提心以及空性的法理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开示。后来,夏哦刚瓦尊者对普穹瓦格西讲述这些内容时,普穹瓦立即摘帽深有感慨地说:“奇哉,我们觉沃的法实在太殊胜了。”又再次重复。格西之所以高度重视口中连连赞叹说“我们觉沃的法殊胜”,主要是由于无常观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或源泉,必不可少的缘故。
我们中的有些人心里一直认为无常的修法是对法理一概不懂的初学者所修的低劣法门,自己只需稍微观修后弃之一旁即可。一部分上师与僧人聚集一处进行研讨时,所谈的问题多数是针对空性、密宗观修本尊的修法、密咒念诵的方式等高级的法门而展开讨论的。这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下面浅显的正道次第相续中还尚未生起之前,无论如何修上面高深的密宗道法相续中也无法生起证相即由浅入深的修道次第这一道理未懂得所导致的。
真假闭关者
有些修行人从来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达道之次第的善知识,自作主张地闭关,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依靠这种修行方式得到“这位是好修行人,这位是好上师”的赞誉等名闻利养而已。他们的身体虽然在房子里闭关,可是心里却全是现世的伏怨护亲的贪嗔以及散乱外境等漫无边际的纷飞妄念。到了下午太阳落山时,一边叮叮当当地摇起手鼓、铃铛,一边宣布说:“瑜伽修行者现在出关了。”事实上,你这个瑜伽行者在没有摇晃手鼓铃铛之前就早已出关了,并且随着分别妄念已经到汉地、印度以及父母亲友所在的故乡游览了许多次,摇晃手鼓铃铛也是除了内心散乱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出关了。这样的闭关修行人目的就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实际对自心无有任何益处。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闭关,可以说是断绝了内外一切来往的闭关,断绝外界的来往也就是说必须做到远离亲友、眷属、熟人、施主等,这是外闭关,断绝内心的来往即必须做到远离不好的起心动念。如果不断绝与外界的亲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来,就无法断除内在分别妄念的往来。而断除外界的一切往来,就要去一个听不到他们的名字、看不见他们的身体的地方居住,如此一来,内在分别杂念的往返也就会自然中断。
有些修行人为闭关做准备,而在所处的散乱寺院中或城镇里从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围起一个院子,又挂上一个门牌,上面写着“闭关”的字眼。可是你们在小屋的外面围一个木板院子并挂上一个木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虽说你们没有与父母、亲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却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他们苦乐的话语,刚刚闭关住一会儿,亲戚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会说:“快去让那位护关者告诉我们闭关的修行人,说有重要事要问他。”因此,自己片刻也得不到空闲,连续不断地随着贪嗔转,身体虽然呆在房屋里闭关,可是内心却始终也没有离开贪嗔,这样的闭关者除了名称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因此说,闭关也有真闭关与假闭关两种。在自己所住的城镇或散乱的寺院里围一个院子,只是想得一个闭关者的名称罢了,根本不是真实意义的闭关。因为他们尽管表面上闭关,实则不守护根门的缘故,身体没有能禁止愦闹,心怎么能防护分别念呢?所以,这些人仅仅是名相上的闭关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闭关。
彻底抛弃今生的一切琐事在寂静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由于身体远离了愦闹散乱、内心远离了分别妄念,故而他们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闭关者。
舍弃今生的闭关者与放不下今生的闭关者两者虽然都是闭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他们二者的住处不同;住者的发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对境不同;依止的道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们传扬的名声不同;赞叹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闭关修行人的不同点说之不尽。下面对上述不同点稍作解释。
(一)住处不同:从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静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终获得了殊胜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哗的城市村镇以及散乱的寺院里修行获证殊胜悉地的。
(二)发心不同:在热闹的城镇或喧嚣的寺院里装模作样闭关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贪图现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抛弃俗世居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不随追求现世的人们的心态而转,完全是为了利乐后世以及饶益他众想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而闭关的。
(三)所做不同:在城区乡村及寺庙等吵闹的地方闭关者仅仅是形象的修行人,事实上他们主要忙碌的就是世间的琐事,修行只是附带而已。一心不乱地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主要就是修行有利于来世能任运自成自他二利的正法,世间的琐事丝毫也不参与,由此也远远胜过前者。
(四)修行暖相不同:处于愦闹放逸中的闭关者修行的发心低劣、愦闹的分别妄念多之又多,自心中的烦恼有增无减,相续调柔的暖相从未产生过。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意乐清净,不染世间八法,愦闹的分别妄念少之又少,每一天善法好似上弦月一样蒸蒸日上,由于降伏了烦恼,自相续极为调顺的暖相快速生起。因此超胜前者。
(五)所依不同:散漫中度日的闭关者所依止的是亲友、眷属等,经常关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寂静处专心致志修行的人所依止的唯有上师善知识,从而蒙受加持速得悉地,真是无可比拟。
(六)道友不同:愦闹中的闭关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今生的人…
《山法宝鬘论 九、修者与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