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 九、修者與修法▪P4

  ..續本文上一頁許多弟子的上師,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應該以無私奉獻舍己爲人的精神饒益他衆。

  (叁)如果無有實地的修證,又不警惕罪業,那麼雖然對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但仍是沒有用的。因此,單單了知佛法還不足夠,而必須將所了達的法義付諸實踐,身體力行。

  (四)對于所獲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門以及密宗金剛乘等極爲深奧的竅訣應當全面理解通達。

  (五)自以爲已經生起了善妙的證相,然而未曾調伏自相續,結果遇到小小的外緣時,煩惱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樣勢不可擋。若是真修實證的驗相,那麼身語意叁門就會像腳踩棉花一樣調柔。

  (六)有些人雖說已入了佛門,也自稱爲修行人,可是爲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親戚朋友的利益,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間中的在家俗人還下劣,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修行人,應當對親方他方無有偏袒、一視同仁,對一切有情念念不離父母想。

  (七)對于充饑之食、蔽體之衣雖然已經自然而得,卻仍然依靠維護施主的情面等種種手段來尋求好衣美食等財物,這也實在不是修行人所爲,身爲修行者理當具備知足少欲這一財産。

  (八)對于自己的上師所恩授的教言本應視爲如意寶一般珍惜愛重,並實際修持,可有些人偏偏爲了衣食財産的微薄之利而隨意傳講,這是極不應理的做法,對甚深法義應當像啞人品糖味那樣獨自去體會。

  (九)贊自毀他已經違犯了菩薩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墮罪,過患極爲嚴重。因此,我們經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滿過患之人而反躬自責,並思維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對之恭恭敬敬。

  (十)居住在寂靜聖地的修行人未離依怙上師,未離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緣維生,胸懷寬廣,心情舒暢,這是最快樂不過的生活了。可是有些人在擁有的時候不加珍惜,反而經常與親友施主們不斷聯系,從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貪嗔散亂的陷井中,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福份享受佛法的快樂。還有的修行人爲了正法,僅僅經曆一點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現頭痛腦熱等輕微小病時便驚駭不已,承受不了痛苦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過錯。無論遭遇任何不幸,我們都要轉爲道用。

  不可缺少之五法

  大尊者吉恭巴又說道:“作爲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厭離心與穩固的信心是必不可缺之一法;指引解脫道的上師是必不可缺之一法;相續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具有毅力盔甲之精進是必不可缺之一法;了悟萬法實相的正見是必不可缺之一法。”這五法對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時不可或缺的。

  信心與出離心是佛法的基礎;上師善知識是修道的依處;智慧是防護非法深淵的眼睛;精進與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正見是斬斷煩惱之網的最有力武器。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

  信心、精進與智慧等之因就是觀修無常,如果一個人的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常的概念,那麼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爲信心的對境是叁寶與業因果,雖然說需要對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個未能舍棄今生並將現世的一切瑣事看得至關重要的人,就不會生起虔誠的信心,不看重現世並能放下今生必須通過觀修無常才能做到。

  同樣,精進也需要由無常觀而得,精進的人所要精進的對境就是要成辦後世的離苦得樂這一大事。因此要考慮有利于後世,就不能關心今生的利益。要想真正做到對現世漠不關心,必須了達今生的一切瑣事都是無常、無實質的本性。

  毅力也是如此,僅僅爲了成就自我了生脫死的果位,而不顧生身性命的小毅力,或者由珍寶菩提心所引發成辦偉大的利他事業而舍棄身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毅力,無論是大毅力還是小毅力都必須來源于修無常觀。對于修持善法不具備吃苦的毅力,只是一味地散亂于今生瑣事中的人,拖延修法,懈怠懶惰。所以說,毫不耽擱、如救頭燃火般勇猛的精進心也必須通過憶念無常而發起。

  智慧也依賴于無常觀,智慧所要了達的內容就是善惡取舍,所謂的取舍善惡實際上就是叁門不違越包括佛製戒在內的一切戒律,不違戒律也依賴于細致思維進而再叁修持業因果,而非常重視今生的人不可能細致入微地思維業因果的道理。偉大的善知識博朵瓦曾在講經時著重強調地說:“你們要好好觀修無常,到時就像現在喝茶比較容易、不喝茶感到困難一樣,修無常法以後舍棄今生、成辦後世自然不難。”同時,他對有關業因果、輪回的過患、菩提心以及空性的法理也作了簡明扼要的開示。後來,夏哦剛瓦尊者對普穹瓦格西講述這些內容時,普穹瓦立即摘帽深有感慨地說:“奇哉,我們覺沃的法實在太殊勝了。”又再次重複。格西之所以高度重視口中連連贊歎說“我們覺沃的法殊勝”,主要是由于無常觀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或源泉,必不可少的緣故。

  我們中的有些人心裏一直認爲無常的修法是對法理一概不懂的初學者所修的低劣法門,自己只需稍微觀修後棄之一旁即可。一部分上師與僧人聚集一處進行研討時,所談的問題多數是針對空性、密宗觀修本尊的修法、密咒念誦的方式等高級的法門而展開討論的。這也是因爲他們對于下面淺顯的正道次第相續中還尚未生起之前,無論如何修上面高深的密宗道法相續中也無法生起證相即由淺入深的修道次第這一道理未懂得所導致的。

  真假閉關者

  有些修行人從來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達道之次第的善知識,自作主張地閉關,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想依靠這種修行方式得到“這位是好修行人,這位是好上師”的贊譽等名聞利養而已。他們的身體雖然在房子裏閉關,可是心裏卻全是現世的伏怨護親的貪嗔以及散亂外境等漫無邊際的紛飛妄念。到了下午太陽落山時,一邊叮叮當當地搖起手鼓、鈴铛,一邊宣布說:“瑜伽修行者現在出關了。”事實上,你這個瑜伽行者在沒有搖晃手鼓鈴铛之前就早已出關了,並且隨著分別妄念已經到漢地、印度以及父母親友所在的故鄉遊覽了許多次,搖晃手鼓鈴铛也是除了內心散亂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出關了。這樣的閉關修行人目的就是爲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實際對自心無有任何益處。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閉關,可以說是斷絕了內外一切來往的閉關,斷絕外界的來往也就是說必須做到遠離親友、眷屬、熟人、施主等,這是外閉關,斷絕內心的來往即必須做到遠離不好的起心動念。如果不斷絕與外界的親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來,就無法斷除內在分別妄念的往來。而斷除外界的一切往來,就要去一個聽不到他們的名字、看不見他們的身體的地方居住,如此一來,內在分別雜念的往返也就會自然中斷。

  有些修行人爲閉關做准備,而在所處的散亂寺院中或城鎮裏從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圍起一個院子,又挂上一個門牌,上面寫著“閉關”的字眼。可是你們在小屋的外面圍一個木板院子並挂上一個木牌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呢?雖說你們沒有與父母、親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卻經常能聽到一些關于他們苦樂的話語,剛剛閉關住一會兒,親戚們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就會說:“快去讓那位護關者告訴我們閉關的修行人,說有重要事要問他。”因此,自己片刻也得不到空閑,連續不斷地隨著貪嗔轉,身體雖然呆在房屋裏閉關,可是內心卻始終也沒有離開貪嗔,這樣的閉關者除了名稱之外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因此說,閉關也有真閉關與假閉關兩種。在自己所住的城鎮或散亂的寺院裏圍一個院子,只是想得一個閉關者的名稱罷了,根本不是真實意義的閉關。因爲他們盡管表面上閉關,實則不守護根門的緣故,身體沒有能禁止愦鬧,心怎麼能防護分別念呢?所以,這些人僅僅是名相上的閉關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閉關。

  徹底抛棄今生的一切瑣事在寂靜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由于身體遠離了愦鬧散亂、內心遠離了分別妄念,故而他們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閉關者。

  舍棄今生的閉關者與放不下今生的閉關者兩者雖然都是閉關,但卻有著本質的差別:他們二者的住處不同;住者的發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對境不同;依止的道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們傳揚的名聲不同;贊歎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終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閉關修行人的不同點說之不盡。下面對上述不同點稍作解釋。

  (一)住處不同:從前出世的諸佛以及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靜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終獲得了殊勝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嘩的城市村鎮以及散亂的寺院裏修行獲證殊勝悉地的。

  (二)發心不同:在熱鬧的城鎮或喧囂的寺院裏裝模作樣閉關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貪圖現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間八法的意樂才閉關的。抛棄俗世居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不隨追求現世的人們的心態而轉,完全是爲了利樂後世以及饒益他衆想成就圓滿正等覺果位而閉關的。

  (叁)所做不同:在城區鄉村及寺廟等吵鬧的地方閉關者僅僅是形象的修行人,事實上他們主要忙碌的就是世間的瑣事,修行只是附帶而已。一心不亂地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主要就是修行有利于來世能任運自成自他二利的正法,世間的瑣事絲毫也不參與,由此也遠遠勝過前者。

  (四)修行暖相不同:處于愦鬧放逸中的閉關者修行的發心低劣、愦鬧的分別妄念多之又多,自心中的煩惱有增無減,相續調柔的暖相從未産生過。住在寂靜聖地的修行人意樂清淨,不染世間八法,愦鬧的分別妄念少之又少,每一天善法好似上弦月一樣蒸蒸日上,由于降伏了煩惱,自相續極爲調順的暖相快速生起。因此超勝前者。

  (五)所依不同:散漫中度日的閉關者所依止的是親友、眷屬等,經常關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寂靜處專心致志修行的人所依止的唯有上師善知識,從而蒙受加持速得悉地,真是無可比擬。

  (六)道友不同:愦鬧中的閉關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今生的人…

《山法寶鬘論 九、修者與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