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 六、如理作意▪P2

  ..续本文上一页身体不能做到远离喧嚣愦闹,那么自心远离分别妄念也就无法实现。

  第一、身体远离愦闹:倘若自己没有品种繁多、质量上好的法衣、美味佳肴以及卧具,便郁郁寡欢,心不满足,如此之辈为了求得丰富多彩、高档优质的法衣、饮食以及卧具而舍不得故乡,放不下财物,于是将这一切均执为我所的强烈之心不由自主便会生起,从而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今生的事务上,以致于不能趋入正法,这完全是由心不知足、贪得无厌所造成的。到了最后虽然趋入佛门、抛弃故乡居住在寂静处,但是却遭到亲朋好友的百般阻挠,结果这位住山修行人白天晚上都牵挂着故乡的利益,也不得不跑回去忙碌。还有些修行人口头上说什么“家乡是具有大过患的地方,必须弃离”。于是前往他乡,孰不知在异地也是寻找许多施主,进而将他们的供养恭敬执为我所,竟然比住在本乡本土更加穷奢极欲、贪不厌足。更有甚者,在此基础上,居然无有神通妄说有神通,不是成就者冒充成就者,别有用心地以各种卑鄙的手段欺骗蒙蔽他众,最后自相续的戒律已彻底毁坏。袒护情面、善于诱惑等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是诸佛菩萨所耻笑的对象,上师与道友们也会谴责并深感失望。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却不乏其数。这些人都是因为在最初时便说“这是深法、这是高法”并对此爱慕不已、心驰神往而不如理修持无常法的过患所导致的。

  所以,大家应当暂时放下所谓的高深莫测之法,而唯一专心致志地修持无常法,尽可能地压制强烈的贪欲与不知满足这两种弊病。如果能战胜这两大过患,那么知足少欲的美德自然垂手可得。如此就已经达到了身体远离愦闹的目的,这样必定能做到不再渴望逢遇眷属亲友施主等,并且远离供养恭敬等引发贪心的恶缘,之后既无眷属也无仆人,孑然一身过着清净苦行的生活。所以,独自一人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怡然自得,悠然安住,任何美言恶语都一无所闻,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追求赞叹、名誉的念头,语言随之也远离了喧嚣愦闹。如此身语远离了愦闹,这就是噶当派的前辈祖师们所竭诚提倡的“当弃衣食与言谈”的意旨所在。阿阇黎龙树菩萨曾说:“了知世间得与失,乐忧名扬名不扬,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这其中所推崇的平息世间八法也就是指的远离身语愦闹这一点。得、失、乐、忧四法即是身体愦闹的方面,赞、毁、称、讥四法属于语言愦闹。因此说,如若远离了身语的愦闹后不再费尽心机地去追求,那么相续中就必然会生起平息世间八法的分别妄念之殊胜证悟境界,从而定然热衷于修习四圣行。假设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不予寻求,则内心就不存在外界的散乱之因,自心便能安住在正念中。如此一来,必定乐于断除烦恼,并且对于修持圣法也饶有兴趣,结果将迅速获得圣法。

  因此,为了使身体隔绝或远离喧嚣愦闹,正如前面所说的抛弃故乡之后,必须做到朝家乡的方向寸步不跨。所有的亲朋好友、眷属仆人、施主熟人一概远远地避开,与他们遥遥相隔,在这一点上,绝不能优柔寡断一味随顺他们,务必要自我作主,当机立断。如此而行,就算是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流言蜚语如同阵阵的雷声一般传遍十方,然而自己也绝不能对此耿耿于怀,心烦意乱。若因恶名远扬而不高兴、苦恼不堪,那说明他对于依靠恶语传播而有损于名闻利养这方面顾虑重重。如果自己不喜欢利养恭敬,那么非但不会因为恶言恶语传扬而闷闷不乐,反而会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因为名声扫地、臭名远扬能遮止名闻利养的修法障碍,这反倒成了如善知识般的修法顺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大善知识博朵瓦曾经这样说过:“别人不悦,正合我意,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他人冷嘲热讽对我丝毫也无损害,自己哪怕只有 一升 粮食,也要在这期间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行持善法。只要善法日渐增上,功德自然而然会生起,如此一来,就能无勤利益他众。”如果对于别人的恶言讥毁能想得通的话,那就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修法助缘了。

  相反,他人对自己赞不绝口、传扬美名却是修法的最大违缘。为什么这样说呢?依靠赞叹与名声会助长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心态。随着人们对自己的交口称赞、名声的辗转相传,成群结队的施主、弟子等便会趋之若鹜密密麻麻地聚集在自己的面前,到那时,也许会丧失自己的一切善法,而且相续中不会生起任何地道的功德。本来,处于施主团体、弟子群体等层层包围中的自己既不是佛陀也不是菩萨,可信士们却总是夸大其词地说“您是真正的佛陀,是真正的大菩萨”,本来无有的功德却言过其实地夸张为有,当面对你阿谀奉承,以各种动听悦耳的漂亮话殷勤恭维,又献上无比丰厚的供养以及至高无上的恭敬。当你被这一切弄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时,在不觉察中已毁坏了自相续。自己再不能稳稳当当地坐在无有功德之人的行列里,而是大颜不惭地取受人们凭空捏造宣扬的功德者,这就犯了上人法妄语,如此下劣之徒将自相续的戒律从根本上毁坏了。之后在破戒的同时居然厚颜无耻地接纳利养与恭敬,累积如此的滔天大罪。

  当然,现在你可以无所顾忌地享受妙衣美食,所听的都是“你是佛陀或菩萨”等漂亮之词,甚至耳朵已容纳不下。可是,后世中的你就要身穿燃烧的铁片“妙衣”;享用沸腾炽热的铁汁“佳肴”;而所受到的“恭敬”就是那些狱卒们残忍暴虐地用三尖矛刺穿你的双肩、用炽燃的铁锤将你锤打得粉身碎骨;所听到的都是震耳欲聋的打打杀杀巨声的动听“赞誉”,事实上,你如今就是在故意地积累这些后果之因的罪恶,这是多么令人感到痛心疾首、心灰意冷的事啊!

  由此可见,修行人在今生中没有名闻利养理应值得庆幸。如果自己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那么以前所造的能将自己后世引入恶趣的深重罪业,有些可以从根本上清净,有些虽然不能彻底得以清净,但是依靠善业的威力足可得以压制,暂时不会感受恶果。这么一来,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点一滴地积累获得增上生的善根、解脱的善根乃至遍知佛果的一切善根,临终依靠这些善业的助缘,后世中得到善趣的身体,再凭借彼身体继续修持前世的正道,此后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而在相续中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作为成就上述圆满功德之因,还有什么比这意义更大呢?这比现世中获得统治三千大千世界的转轮王意义还要大得多,虽然依靠以往的善业福报成为转轮王,但他所拥有的身体受用、威力、权势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就会像蛇皮更替一样抛下一切而离世,除此之外一丝一毫也没有权力带走,只能孤单一人前往后世。西日喜嘎莫札尊者曾说:“虽然国王你富足,离世前往他世时,如于荒漠被敌夺,孤独无子无王妃,无有妙衣无亲友,无有国政无皇宫,威力军势纵无穷,亦未能见未能闻,独自一人之身后,仅仅一者亦不随。总之甚至自名称,彼时亦无况其余?”就像尊者所说的那样,纵然是众心所向的转轮王最终也就像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中被怨敌抢夺精光一般抛下一切而孤苦伶仃离开人世。以往投生转轮王的善业果报享受快乐已完毕,再度成熟恶业的习气而下堕到无间地狱里遭受熊熊烈火的焚烧,这是多么惨不忍睹的情景。所以说,获得转轮王的殊荣并无重大意义。

  是否该求名利

  如果今生中我们如理如法、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地修行正道,来世获得珍宝人身仍然继续修持的话,不用多久必将斩断投生轮回之业,如果不再投生三界而到达不住涅槃的城市中,那再也不会感受现在的这些苦恼忧伤了。从此以后,无需担心将会感受痛苦。无论在任何一世中,名闻利养也会源源不断,经久不衰,并且这一切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危害。你如果非要追名求利不可,那么追求的方式像上面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现在的这些名闻利养也是今年有明年没有,今生有来世没有,所以如果要希求,希望诸位能从现在开始成办永不失毁的名闻利养。不求名闻利养的功德、追求名闻利养的过患以及在后世中将要感受什么报应,看看现世的实例就可一目了然了。

  今生十分精进地修行,彻底断除了对外界欲妙的贪执的修行人,名闻利养不求自得。而且施主等也会暗自思量:我的这位上师对名闻利养从不贪求,这些对他来说就像猛兽面前放着青草一样,毫无兴趣可言,对已经供养的财物从不贪执,没有供养给他,他也从不希求,如此殊胜的福田实在值得人们皈依礼拜,不由地深深生起信心而供养。所以这种修行人的名闻利养等便会经久不衰,无论得到多么大的名声,多么丰富的利养,都会像孔雀食毒般只有益处,毫无害处,而且功德颇巨。

  如若是一位还没有彻底断除对欲妙贪执的修行人,在初级阶段自己相续没有调顺而吹嘘已经调顺,本来没有远离对欲妙的贪恋却谎称已经远离了,随之举止言行装模作样,实际上自身还是随着烦恼的外缘所转,有朝一日自心尚未调柔以及对欲妙的贪爱还没有去除的内相定会原形毕露的。到那个时候,施主等信徒们本来认为我的这位上师是一个知足少欲的好修行人而满心欢喜地献上供品,结果看到他对别人已经供养的财物显出的贪婪相,而且还不知满足,为求得更多更好所需的财物而使用谄曲奉承、旁敲侧击、敲诈讹索等五花八门的卑劣手段这一系列的过失之后,只在求他解决燃眉之急的情况下,给些打卦费、算命费、经忏费,这些也是为了使从前上师与施主的亲密关系保持不断而供养的,除此之外,再也不是因为亲眼目睹了上师知足少欲等功德诚心诚意供养的了。也就是说,施主在自己身染病痛时希望能通过打卦、算命、禳解术等办法来达到康复的目的,于是也就不得不供养一点财物。可是,这些人在暗地里,却经常逢人便说:“我们的这位住山修行人的欲望可真的是强烈得不得了啊。”接着便口出不逊,指责谩骂。当下我们如果对世间人的秉性细心揣测,就很容易知道这一点。

  作为住山的修行人自己也应当暗自思量:我对利养恭敬等欲妙的贪执如此强烈,自己本来已有足够的生活用品还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欲壑难填,就凭这两点,施主们必定会在暗中横加谴责、恶言相骂。如此自我监督,经常提醒自己。当施主供养财物的时候,也要这样告诫自己:这些人只是由于极度缺乏打卦、算命、禳解术等方法,再者因为以往的关系密切,碍于情面才作如是供养的,绝非是想到我是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生起诚信作供养的。暗暗提醒自己,凭接受财物自己的亲身感觉来推断他们的心态,轻而易举便可知晓。

  断绝对欲妙的牵连的修行人,施主供养时心想:这次供养很是担心他会婉言拒绝,如若被接纳,那么依此自己一定会圆满福德资粮的。一方面施主是出利益后世的动机而作供养的,一方面这位如法的修行人心里也这样想:虽然我今生不需要这些,但为了让施主们圆满资粮进而获得佛果理应接受下来。如此一来,对供养的对境与供养者都大有利益。

  具有贪欲的住山修行人最初为了自己在今生能享受一时之乐,而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利养;那些施主们也只是因为急需打卦、算命、作经忏等,而对于是否有利于来世根本想都没有想过。这样对二者有没有实义这一点我们应当再三思维。

  如理修法的人最终可无勤获得利养恭敬。诚如大善知识博朵瓦所讲的实例:“修行人即使出现疾病也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时,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为快乐、最有名气的人了,龙秀地方金厄瓦也是最安乐的,这都是来源于修持佛法。金厄瓦最初的时候断了口粮,仅仅依靠荨麻维生,甚至于僧裙上破烂处无有补丁而用皮革缝补,因此被人们共称为“皮裙者”。如今我所拥有的财富足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人。”我们修行人首先对衣食受用等幸福安乐就要一无所求,而一心一意追求的就是唯一的正法,为了修法,吃青草、树叶等这样微不足道的苦行,实在值得忍耐,那么到最后断除了对欲妙的贪恋,并已对正法有切身的体验、生起了证悟,从此以后,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两黄金滚滚而来,就是成千上万的众生赖以生存也用之不尽的资具也能在无勤之中自然得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然而,我们这些人却恰恰相反,最初便想方设法地获得佳肴妙衣财产恭敬而享受安乐,可是结局必然是流落到三恶趣中去忍受遥遥无期的痛苦。这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悲惨不过的后果了。

  我们中的有些闻思的修行人一直这样认为:如果一开始未能得到名闻利养、享受安乐,那么今后也难以得到现在的欲妙并且总觉得这种幸福是经久不衰、永恒长存的。于是丧心病狂地希求欲妙,结果毁坏了自己。

  

  

《山法宝鬘论 六、如理作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