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P4

  ..续本文上一页类方式概括。

  丁一、真实缘起: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

  传律为主四谛法,迦叶等尊作结集。

  圣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释迦光弘扬。

  按照声闻乘共同的观点来说,我等本师释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前,于大能仁释迦牟尼前发心,在资粮道圆满二资粮后于南赡部洲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期间,成为婆罗门无上童子。自后世转为兜率天圣者白顶天子以来,一直以正法令众天人相续成熟。到了人寿百岁时,以种姓、洲、父、母、时间此五观照明见后为诸天人宣说了净除死堕的法门。其后以六牙白象的形相从兜率天降下。

  当时正逢地羊年箕宿月(六月)十五日,他由正在受斋戒的摩耶夫人的右侧入胎,将母胎加持成无量殿,为数多人天眷属开示净除四生的法门。

  铁猴年氐宿月(四月)初八,母亲摩耶夫人前往蓝毗尼林,当她手持树枝时,便在无有任何苦痛中从右胁顺利生下了身披法衣的佛陀。佛陀诞生于世即刻向四方各迈七步,伴随着天人在空中赞叹以及诸多稀奇的瑞相口中朗朗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陀曾在众敬师等上师前学习文字、投抛、技艺等,一切学问均是卓越超群。迎娶释迦族的女子萨措玛、札怎玛、热达吉以及六万夫人,享受安乐。

  二十九岁时经净居天劝请而出宫目睹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与沙门,以此为缘,生起出离心,在四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乘着由四大天王撑起的坐骑行于空中,来到清净塔前,自己削发为僧。之后在知幻力的儿子让破与让雪的儿子胜行二者前听受了世间禅定,又与僑陈如等五人在尼连河畔入定于虚空等持中,苦行六年。后经众天人劝请而出定,在前往金刚座的途中,蒙婆罗门女乐吉玛供养五百头母黄牛的醍醐,使得身体彻底变成金色,接受了卖草人具祥供养的吉祥草,于是以大士夫的步伐向菩提树前走去。

  在木马年四月十五的那一天,在金刚座上铺草安坐,并立下这样坚定的誓愿:“乃至未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座,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于此垫不动摇。”

  初夜时分,魔王口出各种欺骗之词,七魔女以贪欲的伎俩百般诱惑,但终究未能得逞。这时,他们又派出千万上亿的魔军,佛陀依靠慈悲的等持将它们一一调伏。黎明时现前了灭尽、无生之智慧,获证正等正觉菩提。当时,大地震动,光芒万丈,天众赞叹不止。

  共同大乘认为,佛陀在异生凡夫阶段圆满一大阿僧祇劫资粮,圣者十地圆满历经两大阿僧祇劫究竟二资粮,于十地相续末际在此成佛。声闻宗的观点,《俱舍论》中云:“本师独觉与菩萨,等持结地均归一。”又如云:“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意思是说,世尊是在资粮道中于一座垫上现前五地而成佛,之后于七七四十九日未说法。当时,梵天帝释请转*轮,佛应允。一时间,这一喜讯传遍了人间天界,直至色究竟天之间。

  虽然佛次第转了三次*轮,但此处宣说第一转*轮戒律藏的缘起具足五圆满。本师圆满:无等大能仁佛陀。处所圆满:于鹿野苑野兽得不畏施树林。这里是许多独觉趣入无余涅槃、舍利子颗颗坠地、梵施国王为野兽发放无畏施的圣地。时圆满:从六月初四开始;法圆满:主要传讲的是戒律学处的内容,其中律中律的佛制与自性罪只是概括性地提及,对律藏的经部等持与梵净行瑜伽次第、律藏中论藏的分类作了详细广说等,以对治烦恼之次第修法的四谛法门为主。眷属圆满:五比丘与八万天子。佛为此等眷属传法后,五比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八万天子现见真谛。一般而言,四种律典(释迦牟尼佛所说小乘律藏四部: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和律上分)所摄的律藏是释尊从成佛以来直到涅槃之间宣说的一切戒学道理。因此律藏并不一定完全是指第一转*轮的律藏。但从主要开示轮回所舍之法相与脱离轮回之正道的角度而安立为律藏。中转*轮与末转*轮将在下文中阐述,故于此不繁述。

  佛在八十一岁铁龙年四月初八接近涅槃时,将佛法与四众眷属一同交付与迦叶尊者,而在拘尸那城萨拉树下融入寂灭法界。

  佛涅槃后教法是如何结集的呢?佛涅槃后总共有三次结集。其中第一次结集:当时,与佛陀一同趋入涅槃的有八万一千阿罗汉,与舍利子一起圆寂的有八万阿罗汉,目犍连一道圆寂的有七万阿罗汉。诸天人不禁冷嘲热讽地说:现在有境界的比丘都已涅槃,正法也成了火灭之烟而已,诸如此类。为了遣除这种讽刺之语,佛涅槃后的第二年,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七叶行窟内,未生怨王作施主,供养资具,迦叶等五百罗汉集聚一堂,由阿难结集经藏、优婆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

  第二次结集:佛涅槃后一百一十年时,当时,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可以不作犯戒处理的十种非事:一、作非法事,口呼“负负”,即可听许;二、作犯僧残,得人随喜,即可听许;三、病中饮酒,状如水蛭吮吸,即可听许;四、土为共用,不伤生命,两手耕种,即可听许;五、调盐变味,非时而食,即可听许;六、用斋之后,行程逾越半俱卢舍,再次用餐,即可听许;七、用斋之后,食物未作余食法者,两指拾食,即可听许;八、搀和定时及不定时食品,非时食用,即可听许;九、卧具补某,不必如来一卡,即可听许;十、沙弥头上,顶戴小龛,内置钵盂,花鬘为饰,若得设进金银,便自接触,即可听许。为了制止此十非事,在毗舍离城婆利迦精舍,阿育王作施主,耶舍等七百罗汉摈除十种非事,完整地诵一遍三藏,也作了相顺长净与吉祥长净。

  第三次结集:由于大天比丘等鼓吹“答复他不知,怀疑皆观察,能养活自己,此乃佛教法。”五非事,以此等为缘,僧众内部出现争论,又由于佛陀未开许律藏立成文字,长久以来,别解脱诵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致使分成十八部。佛涅槃近四百年时,在克什米尔花积精舍,腻契波王作为施主,密藏等五百阿罗汉、六万一千凡夫大尊者以及五百菩萨结集,将四分五裂的十八部均立为佛教,并将律藏立成文字,以前未曾立文字的经藏与论藏也都立成文字。之后通过撰著解释三藏密意的论典等方式弘扬佛法的情况:在宾陀山名优寺圣者密藏(优婆俱多)以及欲遍等五百阿罗汉集体著写了《大毗婆沙论》,“等”字还包括圣者们撰著诠解密意的诸多论典,尤其是,获证发光地的阿阇黎功德光撰著了《根本律》与《羯磨论》,阿阇黎释迦光造了《毗奈耶三百颂》与注释等,通过这些论著将律藏加以弘扬光大,直至今日仍旧主要依靠两位阿阇黎的著作一脉相传。

  前译传承静命师,尔后释迦西日弘。

  别解脱戒的传承是怎样的呢?前译派别解脱戒的传承:圆满的佛陀、舍利子等代代相传,后来传到大堪布静命论师、瓦绕那、藏绕色、友给瓦炯内、玛释迦莫内众近圆戒比丘,再向下传。在朗达玛国王毁灭佛教之时,玛、友、藏三位尊者将律藏驮在一匹骡子背上,前往丹德山。当时贡巴绕色大师出家,卫藏的十人受近圆戒,其后,传给乐美赤诚西绕,直至现在。这是人们共称的东律。

  后译派的西律传承:由三护论师传下,此传承以前虽然有,但未听说现在仍存在。

  中律克什米尔的传承:龙树传下,后来由克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给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等近圆戒比丘,依次弘扬。关于律藏的言传当在其他典籍中了知。以上讲述了别解脱的传承。

  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本体出离意乐引,断除一切害他事,

  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自部上下各观点。

  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以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严禁恶行戒、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因为是出离心所生而遣除了外道的戒律;因断害他而遣除了中间律仪;因为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与无漏的戒律。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身语所生的,因此于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住于无表色中。《俱舍论》中云:“所谓三种无表色,即戒恶戒与中戒,戒有所谓别解脱。”又《分析三戒论》中云:“声闻戒律无表色。”经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单单是心,那就无有相续,如果仅仅是习气,那么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入行论》中云:“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如是内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据各自心的差别而出现了高低的观点。

  丁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分类八关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弥近事女,比丘与尼出家方,

  即是八种别解脱,归纳则许四戒体。

  如果以戒律本体分类,则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圆满而获得的是出离心的律仪,尽管这一点均相同,但分别来说,根据自己不同的方面所断的差别,于一日中立誓断除八种所断为斋戒,也叫时戒。如果是居士受斋戒,也称为长净。同样,承诺有生之年断除一至五之间的所断,为男女居士戒,对此戒律中虽然只说了近圆居士,但《俱舍论》中也宣说了受持三皈依等许多分类。此三种戒是在家方面的戒律。承诺有生之年断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与沙弥尼。在此基础上,在两年期间立誓断除十二种所断为近事女戒。承诺有生之年断七及其从属(声闻别解脱戒者,谓断七及其从属,即身之三不善、语之四不善,以及所属一切所断身语之戒律),即是比丘与比丘尼的戒律。此五种是出家方面的戒律。综上所述,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如果归纳而言,则有男女比丘、男女沙弥、近事女以及男女居士,男女只是名称不同而己,本体无有不同,实际上只有三种戒体,加上斋戒,共包括在四种戒律中,这是《俱舍论》的观点。此论中云:“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旧仪轨;二、现行仪轨。

  丁一、旧仪轨:

  初…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建立三戒一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