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令三摩地转故。问:等持俱有相应法多,何故此四独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随顺胜故。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为胜。复有说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择法是觉亦支,余六唯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支,余七唯支非斋。彼亦如是。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神足?答:诸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如彼卷五页至九页广说。)
650、 什么是五根、五力?以何而如此立名:
答:五根: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进、念、定、慧。
(《杂集论》十卷六页云: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加行所摄,作此行故。五根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五根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拣择行修习。五根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即现此身,已入顺抉择分位故。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由进修习此瑜伽故;于他大师弟子所证,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问:于何增上?答:于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于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余精进等,于能生起出世间法,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于能起出世间法,为其增上。是故信等,说名五根。
辨中边论中卷十三页云: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颂曰: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五力:五根不被信等违品所害为五力。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若复了知前后所证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难伏义故,说名信力。问:谁不能伏?答: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不能屈。故名难伏。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余精进等,亦名为力。由此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集异门论十四卷五页云:五力者:云何为五?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问:信力云何?答: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力。问:精进力云何?答:于己生不善法,为永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四种正断。是名精进力。问:念力云何?答: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问:定力云何?答: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广说四种静虑。是名定力。问:慧力云何?答: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行圣谛。是名慧力。问:何故名力?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缚,皆可断截摧伏破坏。故名为力。)
651、 什么是七觉支、八圣道,以何而得名?
答:七觉支:觉是指证悟法性,它的自性分支即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与定觉支。
其中念觉支是彼之依处,精进觉支是能超离下地的出离支,喜觉支有利身心故为利益支。其余三支是无烦恼支,其中安觉支是染污之根本受生恶处的对治;定觉支是它的依处;舍觉支是说明无有沉掉的本体。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页云: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九页云:七觉支者: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择法,即慧。喜,即喜根。舍,谓行舍。余四如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谓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支。余六是支,非觉。此七广辩,如余处说。)
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正见:是指依靠后得的智慧来衡量从而断定入定所证悟之义。
正分别:能通达他人证悟的心为正分别。
正语:指的是善妙见解。
正业:是正戒。
正命:因资具鲜少而令他人生起诚信。
余三者是违品的对治:
正勤:是修断烦恼懈怠的对治。
正念:是随烦恼沉掉的对治。
正定:是入定障碍的对治。
652、 三十七道品为何称为唯一道,与大乘有何不同?
答:三十七道品在显宗之小乘与大乘,在密宗皆是以此为趋向解脱之道,故称唯一道。因为小乘与大乘之见、修、行、果皆不相同,故道品的内涵亦不同,密宗之三十七道品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均有介绍。
653、 三十七道品在实体摄为哪十种?为什么慧定勤有八种,而其他没有呢?
答:三十七道品包括于十个实体中:
信:根与力中的二信。
精进:四正断,根与力中的二精进,精进觉支,正勤共八。
念:根与力中的二念,念觉支及正念四者。
慧:正见、择法觉支、根与力中的二慧,及四念住共八种。
定:根、力中的二定、四神足、定觉支、正定共八种。
舍觉支、喜觉支、正分别、安觉支各为一实体共四种。
戒律:正语、正业、正命三种。
慧、定、精进各包括有八种:
慧:四念住是慧的自性,与余慧支合计共八种;
定:四神足是定自性。
精进:四正断是精进自性。
以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是主体而言,分别是慧、定、精进的自性。
654、 三十七菩提分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
答:七觉支、八正道:唯是无漏,见道以上存在之故。
余二十二:通有漏、无漏。
有漏:凡夫相续中具有的资粮加行道所摄的菩提分法。
无漏:圣者相续中所具有的三道(见、修、无学)所摄的菩提分法为无漏。
655、 三十七道品在四道中如何对应安立?《大乘阿毗达磨》对此有何不同观点和安立方法?
答:四道:资粮、加行、见道、修道。
小乘:资粮道:即初业者,断除了四种颠倒安立了四念住。
加行道:顺抉择分法。
暖位时:依得真谛所缘差别之因而增上精进故安立四正断。
顶位时:能趋入不退失之善法故安立了四神足。
忍位时:能坚定不退地对信等获得自在故安立了五根。
胜法位时:不被违品烦恼所害故安立了五力。
修道位:能趋近菩提故安立为七觉支。
见道位:迅速而行故立为八正道。
修道七觉支,见道八正道是以数字先后而安立的;若按生起功德之次第,应先见道之八正道,后修道之七觉支。
大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下位——四念处
资粮道 中位——四正断
上位——四神足
暖位
顶位
忍位
胜法位
见道:极喜地——七菩提支
修道——八圣道
注:1、无垢地至法云地属修道所摄,彼诸共同修法为八圣道(此分法依据大乘《俱舍论》与《现证庄严论》。)
2、大乘无学道已经圆满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小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下位
资粮道——四念处 中位
上位
暖位——四正断
顶位——四神足
忍位——五根
胜法位——五力
见道——八圣道
修道——七菩提分
注:1、此分法依据小乘《俱舍论》。
2、小乘无学道之阿罗汉已圆具上述一切功德。
656、 在三界九地中各有多少菩提分?
答:一、欲界:具二十二道品,无七觉支、八正道。欲界非为入定心,故不起无漏道。
二、色界:
初禅:具三十七道品。
初禅未至定:具三十六道品,除喜觉支。
(1)具有被下地烦恼退失之忧虑。
(2)舍受相应,无喜受。
二禅:具三十六道品,除正分别,二禅已断除了寻。
三、四禅:具三十五道品,除正分别、喜觉支。
无正分别:寻先前已隐没;
无喜觉支:远离喜乐之贪。
初禅殊胜正禅:三十五道品,除正分别,除喜觉支。
除正分别:已断寻;
除喜觉支:舍受之地无喜故。
三、无色界:
前三无色界:具三十二道品除正分别、喜觉支、戒律支。
除正分别:已断寻;
除喜觉支:舍受,远离喜乐之贪执;
除戒律支:无色界不存在身语业故,故无正语、正业、正命。
有顶:具二十二道品,无七觉支、八正道。
657、 佛经中说的四解信是什么?在哪些阶段获得这些解信?这四解信摄于哪两个实体中?
答:经中说:“解信有四,即于佛解信、于法解信、于僧解信、于圣戒解信。”
解信:真正了解现见四谛之理,从而真正相信三宝及戒律,是解信。
见道位中现见前三谛(苦、集、灭)时于戒法二得解信:
于戒得解信:见道时已获得无漏七断,则于无漏戒得解信;
于法得解信:以智慧现见了无我,则于法得解信。
现见道谛时亦于佛及僧获得解信:
于佛得解信:佛陀身中的法是无学道谛。(见佛之无学道谛已,则于佛得解信。)
于僧得解信:僧身中的法是有学无…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