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44

  ..續本文上一頁令叁摩地轉故。問:等持俱有相應法多,何故此四獨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隨順勝故。謂于俱有相應法中,資益等持,此四爲勝。複有說者:叁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擇法是覺亦支,余六唯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支,余七唯支非齋。彼亦如是。問:若叁摩地是神亦足,或應立一,或應立五,何故說四耶?答:唯叁摩地立爲神足,從四因生,故說爲四,謂加行位。或由欲力引發等持,令其現起,廣說乃至或由觀力引令現起。由加行位四法隨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種。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此四何緣說爲神足?答:諸所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故名爲神。引發于神,故名神足。如彼卷五頁至九頁廣說。)

  650、 什麼是五根、五力?以何而如此立名:

  答:五根: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進、念、定、慧。

  (《雜集論》十卷六頁雲:五根所緣境者:謂四聖谛。由谛現觀加行所攝,作此行故。五根自體者:謂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五根修習者:謂信根,于諸谛,起忍可行修習。精進根,于諸谛,生忍可已,爲覺悟故,起精進行修習。念根,于諸谛,發精進已,起不忘失行修習。定根,于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習。慧根,于諸谛,心既得定,起揀擇行修習。五根修果者:謂能速發谛現觀。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見道故。又能修治暖頂引發忍世第一法。即現此身,已入順抉擇分位故。

  瑜伽二十九卷九頁雲:彼由如是勝叁摩地,爲所依持,勝叁摩地,爲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由進修習此瑜伽故;于他大師弟子所證,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問:于何增上?答:于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爲上首,及于能起精進念定慧,爲其增上。余精進等,于能生起出世間法,及于能起展轉乃至慧,爲其增上。乃至其慧,唯于能起出世間法,爲其增上。是故信等,說名五根。

  辨中邊論中卷十叁頁雲:已說修神足;當說修五根。所修五根,雲何安立?頌曰:已種順解脫;複修五增上。謂欲,行,不忘,不散亂,思擇。論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順解脫分善根滿已;複應修習五種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叁、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亂增上。五、思擇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五力:五根不被信等違品所害爲五力。

  (瑜伽二十九卷九頁雲:若複了知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于後後所證出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伏義故,說名信力。問:誰不能伏?答: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余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故名難伏。此爲上首,此爲前行,余精進等,亦名爲力。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集異門論十四卷五頁雲:五力者:雲何爲五?一、信力。二、精進力。叁、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問:信力雲何?答:于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爲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余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力。問:精進力雲何?答:于己生不善法,爲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是名精進力。問:念力雲何?答:于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問:定力雲何?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慮。是名定力。問:慧力雲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趣苦滅行聖谛。是名慧力。問:何故名力?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縛,皆可斷截摧伏破壞。故名爲力。)

  651、 什麼是七覺支、八聖道,以何而得名?

  答:七覺支:覺是指證悟法性,它的自性分支即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安覺支、舍覺支與定覺支。

  其中念覺支是彼之依處,精進覺支是能超離下地的出離支,喜覺支有利身心故爲利益支。其余叁支是無煩惱支,其中安覺支是染汙之根本受生惡處的對治;定覺支是它的依處;舍覺支是說明無有沈掉的本體。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頁雲:此複雲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爲支,故名覺支。即此七種如實覺支,叁品所攝。謂叁覺支,奢摩他品攝,叁覺支,毗缽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叁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此叁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名遍行。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九頁雲:七覺支者: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擇法,即慧。喜,即喜根。舍,謂行舍。余四如名,即心所中各一爲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此七,名覺支耶?答:覺,謂究竟覺,即盡無生智。或如實覺,即無漏慧。七爲彼分,故名爲支。擇法,亦覺亦支。余六是支,非覺。此七廣辯,如余處說。)

  八聖道:正見、正分別、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正見:是指依靠後得的智慧來衡量從而斷定入定所證悟之義。

  正分別:能通達他人證悟的心爲正分別。

  正語:指的是善妙見解。

  正業:是正戒。

  正命:因資具鮮少而令他人生起誠信。

  余叁者是違品的對治:

  正勤:是修斷煩惱懈怠的對治。

  正念:是隨煩惱沈掉的對治。

  正定:是入定障礙的對治。

  652、 叁十七道品爲何稱爲唯一道,與大乘有何不同?

  答:叁十七道品在顯宗之小乘與大乘,在密宗皆是以此爲趨向解脫之道,故稱唯一道。因爲小乘與大乘之見、修、行、果皆不相同,故道品的內涵亦不同,密宗之叁十七道品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及《大圓滿心性休息》中均有介紹。

  653、 叁十七道品在實體攝爲哪十種?爲什麼慧定勤有八種,而其他沒有呢?

  答:叁十七道品包括于十個實體中:

  信:根與力中的二信。

  精進:四正斷,根與力中的二精進,精進覺支,正勤共八。

  念:根與力中的二念,念覺支及正念四者。

  慧:正見、擇法覺支、根與力中的二慧,及四念住共八種。

  定:根、力中的二定、四神足、定覺支、正定共八種。

  舍覺支、喜覺支、正分別、安覺支各爲一實體共四種。

  戒律:正語、正業、正命叁種。

  慧、定、精進各包括有八種:

  慧:四念住是慧的自性,與余慧支合計共八種;

  定:四神足是定自性。

  精進:四正斷是精進自性。

  以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斷是主體而言,分別是慧、定、精進的自性。

  654、 叁十七菩提分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無漏?

  答:七覺支、八正道:唯是無漏,見道以上存在之故。

  余二十二:通有漏、無漏。

  有漏:凡夫相續中具有的資糧加行道所攝的菩提分法。

  無漏:聖者相續中所具有的叁道(見、修、無學)所攝的菩提分法爲無漏。

  655、 叁十七道品在四道中如何對應安立?《大乘阿毗達磨》對此有何不同觀點和安立方法?

  答:四道:資糧、加行、見道、修道。

  小乘:資糧道:即初業者,斷除了四種顛倒安立了四念住。

  加行道:順抉擇分法。

  暖位時:依得真谛所緣差別之因而增上精進故安立四正斷。

  頂位時:能趨入不退失之善法故安立了四神足。

  忍位時:能堅定不退地對信等獲得自在故安立了五根。

  勝法位時:不被違品煩惱所害故安立了五力。

  修道位:能趨近菩提故安立爲七覺支。

  見道位:迅速而行故立爲八正道。

  修道七覺支,見道八正道是以數字先後而安立的;若按生起功德之次第,應先見道之八正道,後修道之七覺支。

  大乘叁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下位——四念處

  資糧道  中位——四正斷

  上位——四神足

  暖位

  頂位

  忍位

  勝法位

  見道:極喜地——七菩提支

  修道——八聖道

  注:1、無垢地至法雲地屬修道所攝,彼諸共同修法爲八聖道(此分法依據大乘《俱舍論》與《現證莊嚴論》。)

  2、大乘無學道已經圓滿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小乘叁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下位

  資糧道——四念處  中位

  上位

  暖位——四正斷

  頂位——四神足

  忍位——五根

  勝法位——五力

  見道——八聖道

  修道——七菩提分

  注:1、此分法依據小乘《俱舍論》。

  2、小乘無學道之阿羅漢已圓具上述一切功德。

  656、 在叁界九地中各有多少菩提分?

  答:一、欲界:具二十二道品,無七覺支、八正道。欲界非爲入定心,故不起無漏道。

  二、色界:

  初禅:具叁十七道品。

  初禅未至定:具叁十六道品,除喜覺支。

  (1)具有被下地煩惱退失之憂慮。

  (2)舍受相應,無喜受。

  二禅:具叁十六道品,除正分別,二禅已斷除了尋。

  叁、四禅:具叁十五道品,除正分別、喜覺支。

  無正分別:尋先前已隱沒;

  無喜覺支:遠離喜樂之貪。

  初禅殊勝正禅:叁十五道品,除正分別,除喜覺支。

  除正分別:已斷尋;

  除喜覺支:舍受之地無喜故。

  叁、無色界:

  前叁無色界:具叁十二道品除正分別、喜覺支、戒律支。

  除正分別:已斷尋;

  除喜覺支:舍受,遠離喜樂之貪執;

  除戒律支:無色界不存在身語業故,故無正語、正業、正命。

  有頂:具二十二道品,無七覺支、八正道。

  657、 佛經中說的四解信是什麼?在哪些階段獲得這些解信?這四解信攝于哪兩個實體中?

  答:經中說:“解信有四,即于佛解信、于法解信、于僧解信、于聖戒解信。”

  解信:真正了解現見四谛之理,從而真正相信叁寶及戒律,是解信。

  見道位中現見前叁谛(苦、集、滅)時于戒法二得解信:

  于戒得解信:見道時已獲得無漏七斷,則于無漏戒得解信;

  于法得解信:以智慧現見了無我,則于法得解信。

  現見道谛時亦于佛及僧獲得解信:

  于佛得解信:佛陀身中的法是無學道谛。(見佛之無學道谛已,則于佛得解信。)

  于僧得解信:僧身中的法是有學無…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