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二道谛。(見僧之有學無學法已,則于僧生解信。)
此時亦于戒、法得解信,即見道谛時得四解信。
此中于法得解信之法:
(1)前叁谛即苦、集、滅是法。(所證叁谛是理法寶。)
(2)道谛中緣覺之有學無學道及菩薩之有學道是法。(道谛中佛之無學法是佛寶攝;僧之有學無學法是僧寶攝。緣覺菩薩只是一人,不成爲僧,故其道是法寶攝,不是僧寶。)
這四種解信攝于信心與戒律兩個實體中。
(1)信心:于佛、法、僧叁寶得解信。
(2)戒律:于聖戒得解信。
658、 正解脫與正智爲什麼在有學道中未宣說?此中解脫如何理解,如何分析?
答:無學道有十分支,有學道有八分支,
有學分支中無正解脫與正智:
無正解脫:因爲有學位尚被煩惱束縛,故無正解脫
(有學位亦有解脫,但不完全,故非正解脫。)
無正智:正智是指盡智無生智,于有學位不具此二智
(因爲解脫之體無有,故智亦無法安立。)
解脫有二種:
無爲法解脫:摧毀煩惱後之抉擇滅
有爲法解脫:即無學勝解心所
有爲法解脫即是無學位十分支中的正解脫支。
心解脫:心完全離開貪等煩惱是心解脫
有爲法解脫分二: (有學位心未全離煩惱,故非正解脫。)
慧解脫:以慧斷除叁有根本之無明是慧解脫
659、 以叁時中哪一時無學道的心解脫障礙?叁時中聖道于何時斷除所斷?並以因明的觀點來加以說明?
答:將生無學道的心于未來時解脫障礙。(生、住、衰、滅四相,生在未來,住衰滅皆在現在。其中生,正生位即將生未生在未來時,已生位在現在。)
趨向滅盡(即住于滅位)的現在聖道于現在時斷除所斷之障礙。過去道已滅,故不能斷障;未來道未生,故亦不能斷障。
因明中關于斷障之說法:
現在心能斷障,于現在位中,智慧生起,現行煩惱已滅盡,而其煩惱種子與智慧同時存在,智慧于現在一刹那中摧毀煩惱種子,第二刹那,種子已滅盡,盡智(煩惱已盡之智)生起。
《量理寶藏論》中說,外境光明與黑暗之相違,與心相續中智慧與煩惱之相違是不相同的。外境光明與黑暗之相違,光明生、黑暗滅同時産生;而心相續中之相違則不同,心相續中何時智慧生起,而于彼時煩惱已經斷盡,從此刹那始乃至以後,煩惱障礙不複再生,即智慧已生,煩惱已滅,並不同時。于正斷障時,智慧與煩惱種子同時存在,智慧對治煩惱種子令其馬上就要滅盡,但尚未滅盡,下一刹那,種子已滅盡,智慧繼續存在並相續下去。
660、 什麼是經中所說的離貪界、斷界和滅界?這些與無爲解脫有什麼差別?
答:離貪界:斷滅了叁界的一切貪欲,因而稱爲離貪界。
斷界:斷除貪心以外的嗔等煩惱是斷界。
滅界:斷除了色等有漏事是滅界。
無爲解脫即是以上所說之叁種界。
661、 緣諸谛生厭離貪的四種類別是什麼?
答:厭:緣苦集二谛所起的忍智是厭,苦集二谛是有漏,是低劣對境,故忍智視其爲過患而生厭。
離貪:緣四谛而起的任何道(忍、智)能斷除煩惱的即是離貪。因爲此道是直接對治所斷的無間道。(見道位之無間道是忍;修道位之無間道是智。)
四種類別:
一、有厭而無離貪:除直接斷除所斷的無間道以外,緣苦集谛的加行道、解脫道與勝進道;(這些道視苦集爲過患故爲有厭,非無間道故無離貪。)
二、有離貪而無厭:指緣滅道谛的無間道;(視滅道谛爲功德故無厭,是無間道而有離貪。)
叁、有厭有離貪:緣苦集谛直接斷除所斷的無間道;(緣苦集谛故有厭,是無間道而有離貪。)
四、無厭無離貪:緣滅道谛的加行道、解脫道與勝進道。(緣滅道谛而無厭,非無間道故無離貪。)
第七品分別智品問答題
662、 請宣說是忍不是智,是正智不是正見,是智亦是見的各種差別。
答:是忍不是智:無垢聖道八忍(四法忍、四類忍)。
因爲無垢見道八種忍均不是決定自境之智(即不能于境有決定不疑之認識),尚未斷除取自境之懷疑,而是能斷除取自境之懷疑的無間道。
是正智不是正見:盡智、無生智。
此二是正智,但不是正見,因爲它們不是真實斷定對境的計度分別。只是覺知所作與無所作的智能。
是智亦是見:
(1)聖者無漏慧中,除去聖道八忍及盡智無生智,所余無漏是智亦是正見。所余無漏慧指苦法智至道類智之間。
(2)有漏慧中的六見是智亦是見(六見是壞聚見等五見與世間正見),有漏慧都是智,但其中之六見是智亦是見。
663、 佛經中所說的十種智是哪些?請說明這十智大體上的分類及歸攝法。
答:經中說:“智有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與無生智十種。”
十種智可分類爲兩種:有漏智,無漏智。
有漏智:世俗智,指緣于普通瓶子、氆氇等世俗對境的智慧;
無漏智:總可分爲法智、類智二種。
法智、類智以緣苦集滅道不同,各自可分爲四種。
苦集滅道四智及法智、類智,若在無學道又非正見,則安立爲盡智、無生智。
他心智可以是有漏智,亦可以是無漏智。
664、 怎樣安立無生智、盡智和他心智?
答:苦集滅道四智、法智、類智,即此六智若在無學道位,也不是正見性,那麼則可以安立爲盡智與無生智。
盡智:即所謂的了知苦谛斷除集谛、現前滅谛、修行道谛的有境。
無生智:即所謂的無所了知、無所斷除、無所現前、無所修行的有境。
他心智:由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四者而安立爲他心智。緣有漏的他心智是世俗智;緣無漏的他心智是道智,根據對治差別也是法智與類智。
665、 他心智不能了知的五種境界是哪些?
答:一、越地:下地他心智不能了知上地的心,如下禅他心智不能了知上禅;
二、越根:信解鈍根他心智不能了知見至利根者的心;
叁、越補特伽羅:不來者的他心智不能了知阿羅漢的心;
四、越時:他心智不能了知已滅之過去之心,與未生之未來之心,因其唯是現在心的有境;
五、越類:法智他心智與類智他心智相互不能了知。
666、 聲聞、緣覺、佛陀以他心智了知見道有何不同?
答:聲聞他心智:只能了知對方見道十五刹那之苦法忍苦法智二刹那;(其欲了知後心起加行需十叁刹那,然加行後則已過見道。)
緣覺他心智:了知前二刹那與第八刹那叁心;(其由五刹那加行後便了知第八刹那,法、類智皆已知,故不再起加行了知後刹那。)
佛陀他心智:無需加行便知十五刹那。
667、 盡智、無生智究竟有什麼差別?
答:盡智:于定中自知我已遍知苦,我已斷除集,我已現前滅,我已修持道。對于定中如是的證悟及認知是依靠後得智來確定的。
無生智:對于一切谛,于定中自知我已遍知苦更無所知,乃至我已修持道更無所修。對于定中如是的證悟及認知是依靠後得智來確定的。
二者之差別:盡智是指由此智已清楚明白,對于苦應該知道的已全部知道;無生智則是指由此智已清楚明白不但對于苦應該知道的已全部知道,而且更沒有可知道的。
668、 安立十智的七種理由是哪些?
答:一、從智之自性角度安立世俗智。(世俗智自性即爲有漏法。)
二、從下上界的對治方面安立了法智與類智。
叁、從無常等行相的角度而安立了苦智與集智。(苦智集智所緣境相同,都是有漏法,但能緣行相不同,由因集生緣四行相而立集智。)
四、從行相與所緣兩個方面而安立了滅智與道智:
(1)行相:滅智、道智各有四種行相。
(2)所緣境:滅智緣無爲法滅谛;道智緣有爲法道谛。
五、從加行的角度安立了他心智,因爲發心是要了知他心而修行。
六、從所作的側面而安立了盡智,因爲于無學相續中首先生起之故。(所作是指于無學位所作皆已成辦,而此盡智最初生起。)
七、以同類因圓滿而安立無生智,因爲它是以一切無漏智爲因所生的果。(無生智以及見道、修道、無學道之無漏智爲因,故說因圓滿;而盡智僅以見道、修道無漏智爲因故不說因圓滿。)
669、 法智對治上界惑,類智對治欲界煩惱的情況有嗎?
答:一、滅道法智可以對治上界修斷,滅道法智斷除欲界修斷後,可以通過熟練修道而斷除上界修斷。即滅道法智會是叁界的對治;苦集法智不是上界苦集谛的對治,因爲欲界苦集低劣,上界苦集勝,緣低劣之苦集法智不能治上界之修斷。
二、類智不能作爲欲界所斷的對治,原因是未生起類智之前,以法智已斷除欲界的所斷。
670、 十智是以什麼樣的法作爲對境而産生的?
答:法智類智:緣無常等十六行相。
世俗智:緣加行道中的十六行相,及其他不淨觀、慈心等自相與共相。
四谛之四智:緣自谛之四行相。
他心智:無漏他心智:即道智,緣道谛的四行相。
有漏他心智:緣所知心心所自相的行相。
且分開而緣心與心所,緣心王不緣心所,緣心所不緣心王。
671、 盡智和無生智爲什麼只緣十四行相?關于十六行相,克什米爾與西方論師有什麼不同觀點?
答:一、盡智無生智只緣十四行相,不包括空性、無我二行相。
因爲在後得位出現了所謂 “我已了知苦谛……”,以及“我已了知苦谛亦無所知……”,這樣的話,名言中出現了“我”,由此可知其入定觀中一定沒有以“無我”之行相而緣于苦谛;名言中出現了“了知苦谛”等,由此可知其中一定沒有以“空性”之行相而緣于苦谛,因爲入定與後得成立因果關系。
(婆沙二十九雲:我生已盡者,是緣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緣道四行相。所作已辦者,是緣滅四行相。不受後有者,是緣苦二行相,謂苦,非常。)
二、關于無漏道十六行相外有無余行相:
有部:無漏道十六行相外,別無余行相。
西方論師:十六行相外,有余二行相,即此乃處、此乃基二行相。
672、 關于十六行相實體數目上經部與有部有何分歧?十六行相是指哪些?
答:有部承許行相是十六種,即名稱與行…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