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實體皆爲十六;
經部承許七種:苦谛有四種行相,集滅道各一行相,共七行相。因爲,集谛名稱雖四個,但皆是苦之因;滅體皆是抉擇滅;道谛體皆是說修行所依之方便,故叁者體是一。雖然總的名稱亦爲十六,然而行相之實體總爲七種。
苦谛:無常、苦、空、無我
集谛:因、集、生、緣
滅谛:滅、寂、妙、離
道谛:道、如、修、出
673、 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各宗的不同分析,說明行相的本體是什麼?有部宗關于行相與其他萬法的不同是什麼?
答:有部:行相的本體是智慧。
經部及《大乘阿毗達磨》:行相本體是智之執相,並非是真正的智慧,即行相是智慧取外境時的一種相。
麥彭仁波切亦以此比喻說明,鏡子如智慧;鏡子中的像如行相;外境即如所取的一切法。由此可知,行相並非如有部所說其體是智慧,而是智的一種執相。
有部關于行相與其他萬法的不同:
智慧:行相、能取、所取;
余心心所:能取、所取,非行相;
余一切法:唯所取,非行相、能取。
674、 思考並分析十種智的本體(善等),身依和心依。
答:一、善等叁性:
世俗智:通善、不善、無記;
余九智:皆善性。其中他心智指修所生他心智,非業所感。
二、心依:
世俗智:依叁界九地,因爲叁界一切有漏智皆世俗智;
法智:依靜慮六地,不依後叁禅之未至定,不起無漏故;也不依無色定,因無色不緣欲界故不起法智;
類智、四谛智、盡智、無生智:依無漏九地;
他心智:依四禅正行。他心智須依賴易道而生起。
叁、身依:
他心智:欲界、色界,不依無色界;
法智:依欲界,不依上界。因爲法智是欲界對治的無漏道,而生于上二界不會起法智而緣欲界四谛;
余八智:依叁界身份。
世俗智爲有漏,依叁界身份皆可起;
余類智及四谛智、盡智、無生智皆是無漏智,依無漏九地而生,無漏九地叁界所攝,所依身份亦可以是叁界。
675、 十智分別屬于何念住?
答:滅智:唯法念住。
他心智:後叁念住,他心智不緣身體唯緣相應法。
余八智:四念住。
676、 十智每一智緣多少智?
答:法智:緣九智,除類智
道法智:緣無漏七智
苦法智、集法智:緣世俗智,有漏他心智,所緣皆有漏法故
道智:緣九種無漏法,不緣世俗智
類智:緣九智,除法智;
苦智與集智:緣世俗智、有漏他心智;
世俗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緣十智。
世俗智:緣十智
無漏:緣九智
有漏:緣世俗智,有漏他心智
盡智、無生智:四谛智本性,故緣十智
滅智:對境非智,唯抉擇滅。
677、 一切萬法分爲哪幾種法?十智怎樣緣這十種法?
答:一切萬法分爲十種法:
叁界法
無漏法
善法
無記法
相應法:心心所法
非相應法:色法、不相應法,如命根等
無色界:相應法爲心心所法;非相應法爲命根等。
無漏法:相應法爲心心所法;非相應法爲無漏戒等。
十智如何緣十法:
世俗智:緣十法;
法智:緣五法,欲界二法、無漏有二法、無爲善法;
類智:緣七法,上二界四法、無漏二法、無爲善法;
苦智、集智:緣六法,叁界各二法;
滅智:緣一法,無爲善法;
道智:緣二法,無漏、有爲二法;
他心智:緣叁法,欲、色、無漏叁相應法;
盡智、無生智:緣九法,不包括無爲無記法。
678、 世俗智怎樣了知一切萬法?有部宗爲什麼承許一刹那不能見自己及自己群體中的法?
答:世俗智以二刹那了知萬法:
第一刹那:了知自己與自之群體中存在的法以外的其余一切法。
第二刹那:了知自己與自之群體中之法。
觀一切法無我,先了知他法,而非自法,因爲:
(1)自己對自己起作用是矛盾的;
(2)自己與自之群體中的法過于接近。
679、 具貪者住于不同刹那時具有多少智?離貪者有何不同?
答:具貪者:
凡夫:只具一智,世俗智;
聖者:第一刹那:唯具世俗智;(忍非智故不具無漏智)
第二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
第四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類智;
第六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類智、集智;
第十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類智、集智、滅智;
第十四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類智、集智、滅智、道智。
離貪者:
凡夫:具世俗智、他心智。
聖者:與前所說六刹那具貪者所具智之上各加一他心智。
680、 得見道時獲得多少同類、異類智?
答:得同類智:得見道,忍生起時,當時將獲得未來不生之同類忍;智生起時,當時將獲得未來不生同類之智。(這裏的獲得是指,獲得未來不生法的得繩,此未來法不會在見道位中忍、智生起時現前。所謂同類,即忍起不會得未來智的得繩,智起也不會得未來忍的得繩。)
得異類智:見道中,苦集滅谛的叁種類智生起時,得叁種未來殊勝世俗智。苦集滅叁是無漏智,世俗智是有漏智,故是異類智。
681、 什麼叫做現證邊?它能現前嗎?《大乘阿毗達磨》對此等如何解釋?
答:現證邊:正是因爲叁谛每一谛最終證悟後才獲得,故而世俗智是由現證之末尾所生,由此得名現證邊。
有部承許此現證邊即世俗智是不生法,不會現前,而其得繩在現證叁谛類智時可以獲得。而《大乘阿毗達磨》則承許,雖然在見道中叁谛類智生時此世俗智不會現前,但在出定位,此世俗智會現前。
682、 爲什麼說道類智生時不得世俗智?何種世俗智是依靠什麼地而獲得?
答:一、因于道類智時不能修一切道,即于道谛無有現證之邊,所以說道類智時不得世俗智。而苦集滅叁種類智起時,于自相續可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故有現證邊。而道種類無邊,自相續之一切道不能全部修行。
二、依于見道之地而得自地及下地世俗智(得繩)。如依于未至定見道,則獲得未至定自地以及欲界所攝的世俗智,乃至依于第四靜慮見道,則獲得第四靜慮至初靜慮未至定所攝六世俗智以及欲界世俗智。
683、 這些世俗智屬于什麼念住?說明它們的行相和産生方式。
答:一、滅谛邊所生的世俗智是最後的法念住;
苦集谛邊所生的世俗智則是四念住。
二、行相:苦類智邊所生世俗智緣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
集類智邊所生世俗智緣因、集、生、緣四行相;
滅類智邊所生世俗智緣滅、寂、妙、離四行相。
産生方式:叁類世俗智由加行勤作所生,即依修習見道的力量而得。
684、 修道第一刹那具貪者和離貪者得多少智?
答:具貪者住于修道第一刹那得六智:法智、類智、四谛智。
道智、類智現在得,余四未來得;
不得世俗智:現證道谛末尾不得世俗智;
不得他心智:具貪之故;
不得盡智無生智:因爲得者位于有學道。
離貪者于修道第一刹那得七智:道智、類智、四谛智、他心智。
得他心智是因爲已經離貪之故,余智不得理由如前。
685、 有哪些補特伽羅修道者獲得哪些智?
答:住于第十六刹那之上的修道者得智情況:
(1)具欲貪者在四道中得七智:法智、類智、四谛智、世俗智。
(2)勝伏四靜慮與前叁無色界七地之六十叁無間道時得七智:法智、類智、四谛智、世俗智。
(3)有學道者在得前五通之無間道時得七智:
法智、類智、四谛智、世俗智。
(4)堪達法羅漢在證不動法羅漢的無間道中得七智:
法智、類智、四谛智、盡智。
(5)有學道者輪番修有漏無漏靜慮的無間道得七智:
法智、類智、四谛智、世俗智。
(6)能勝伏七地之上有頂的前八解脫道得七智:
法智、類智、四谛智、他心智。
以上不得智之理由:位于修道故不得盡智、無生智;
位于無間道故不得他心智。
686、 獲得六、七、八、九、十種智慧的情況分別是怎樣?
答:(1)有學鈍根修煉利根的解脫道:
a、具貪者得六智:法智、類智、四谛智。
b、離貪者得七智:法智、類智、四谛智、他心智。
也有論師說:得果與見道相同,因而還獲得現證邊世俗智,因此得七智或八智。(此處得果指煉根後得果。)
(2)有學煉根者無間道:具貪、離貪者均獲六智:法智、類智、四谛智。
(3)能勝有頂無間道得六智:法智、類智、四谛智。
(4)有頂第九解脫道:動法鈍根者得九智:除無生智。
不動法利根者得十智:十智全。
(5)鈍根轉爲利根不動法羅漢末尾解脫道得十智:無漏九地之因全部圓滿故。
除前面已說之道外之余道:
(6)欲界第九解脫道、七地所有解脫道、修道神通及輪番修解脫道。
(7)不來果的加行道勝進道均得八智,除盡智、無生智。
687、 以世間道或出世間道獲正行時獲得多少智?
答:第一世間道:中如果依靠未至定而離欲界貪後獲得一禅正行,則于第九解脫道得一禅未至定與正禅所攝的世俗智,直至依靠有頂的未至定從無所有處離貪之間均可依此類推。
第二出世間道:諸如二禅爲例,于二禅離貪時得到第二禅所攝的無漏法,同時也將獲得下面一禅未至定、正禅、殊勝正禅,于第九解脫時叁禅地所攝的無漏法,因爲增上對治類之故。同樣,其他地的無漏法也可此次類推。
(以出世間道得到的無漏法,若屬有學道攝則爲七智,除世俗智、盡智、無生智,若屬無學道攝,則爲九智,除世俗智。)
688、 得盡智時怎樣得有漏與無漏功德?無色界阿羅漢爲何不得下界功德?
答:何者獲得盡智時不僅得無漏法,而且有漏的功德、不淨觀、呼吸法、念住等等也一並得到。也即說一切地所攝的功德依靠離貪之力二得者是以迎接的方式而出現的,因爲獲得了心的王位。譬如,國王獲得王位時,各地人們以禮相迎。
無色界阿羅漢不得下界功德:
以無色界身份獲得阿羅漢果位,則只能得無色界所攝的功德而不是一切功德均獲得。因爲不具色法,所以不具無漏戒等(只具有得繩)。
689、 四種得是怎樣安立的?無漏善、有漏善、有漏不善等分別具多少得?
…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