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47

  ..續本文上一頁答:四種得即新得、習得、治得與遣得。

  新得:前所未有的法重新獲得;

  習得:反複現前;

  治得:修道;

  遣得:斷絕煩惱的得。

  新得與習得大多數依靠有爲善法而得,是無漏法的得;治得與遣得是從大多數斷除有漏法的角度而安立的,是有漏不善的得。有漏善法的得是這四種。

  690、 本論所說的十八不共法是哪些?與大乘論中所提到的十八不共法有何差別?

  答:《俱舍論》中說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大悲。

  大乘中的十八不共法:行爲六種、證悟六種、事業叁種、世間叁種。

  《大乘無上續論釋·善說日光》:佛陀身無錯亂過,語無嘈雜雜亂過,意無失念過,心無動搖不定過,無有執著輪涅自性異體等種種異想,無有不擇所化而舍置之過,這是以行爲所攝的六種功德。尋求利他之志欲無退失,勇悍利他之精進無退失,照見一切義之清淨正念無退失,無煩惱垢之智慧無退失,恒時從障礙中出離之解脫無退失,現量見一切如所有、盡所有的所知義之解脫智慧何時無退失,這是以證所攝的六種功德。佛身語意叁門作業也以智慧爲導且隨智慧而轉,這是以事業所攝的叁種功德。對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所攝的一切所知法恒時無著無礙決定的廣大智慧,這是以智慧所攝的叁種法。如是依靠現證如來十八不共法後,對所化有情無有怖畏轉動聖法大*輪者,唯一是具足欲從痛苦中救度衆生的大悲且已勝伏四魔的導師聖者。此亦,諸佛以往昔已修相應之道,遠離客塵障垢,由此現量獲得。

  691、 十種智力是什麼?每一智力攝哪些智?

  答:十種智力:

  一、知處非處智力:攝十智(即此智力以十智爲性)。

  二、知業報智力:攝八智,除滅、道二智。此智力對境業果是苦集谛攝,故除滅道二智。

  叁、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四、知根勝劣智力   攝九智,除滅智,因

  五、知種種信解智力   爲此四智唯有爲法。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遍趣行智力:攝九智或十智。

  徹知道自本體方面:攝九智,除滅智(道本體爲有爲,滅智不緣)

  徹知道果方面:攝十智

  八、知宿住隨念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

  漏盡本體攝六智,法智、類智、滅智、世俗智、盡智、無生智(漏盡是滅,故余四智即苦集道,他心智不緣)

  漏盡相續中(佛相續):攝十智

  692、 這十種智力依于哪些地?爲什麼唯有佛陀身中存在的智才叫做力呢?

  答:十種智力依地:

  知宿住隨念智力與知死生智力:依四靜慮正禅。

  余八智力:依十一地,即無漏九地加欲界和有頂(不包括後七未至定,不起無漏道之故)。

  無漏智力依于一切無漏地

  世俗智攝所有智力依于一切地

  唯佛陀身中存在的智力才叫做力,是由于只有佛陀才能無礙照見萬法。

  693、 佛陀的身之力有多少?什麼叫做無愛子之力?無愛子之力到底有多大呢?

  答:佛身之力有兩種說法:(1)佛身具無愛子之力;(2)佛身的叁百六十二骨節,每一骨節均具無愛子之力。

  無愛子之力:相當于凡象之力的七個十倍。即凡象、香象、大露力者神力、勝伏神力、妙支神力、妙力神力、無愛子之力,此七種力逐步向上成十倍遞增。

  694、 什麼是四無畏?哪些無畏爲哪些智所攝?

  答:四無畏: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法障無畏、說出離道無畏。

  正等覺無畏:如第一智力(知處非處智力),亦爲十智所攝,因爲正等覺就是指現量洞曉一切所知萬法;

  漏永盡無畏:如第十智力(知漏盡智力),亦爲六智或十智所攝,從窮盡漏法的本體(即抉擇滅)的角度而言是六智,從漏盡相續中具有的角度說爲十智;

  說法障無畏:如第二智力(知業報智力),亦爲八智攝,除滅、道二智,因爲障礙之法幾乎均爲有漏,是苦集,非滅道智所緣,故爲八智;

  說出離道無畏:如第七智力(知遍趣行智力),亦爲九智或十智攝,從道本體言是除滅智外九智攝,就出離道果而言,是十智攝。

  695、 什麼是叁念住?聲聞阿羅漢也已斷盡煩惱,爲什麼不具此叁念住而唯佛陀具足呢?

  答:叁念住:

  (1)于恭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喜之心念住;

  (2)于不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怒之心念住;

  (3)于聽及不聽二者,不爲喜怒之心念住。

  聲聞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但不具此叁念住:

  滿增論師:雖然聲聞阿羅漢相續中無煩惱,但無記心在,當聽法者恭敬不恭敬時,阿羅漢具無記心,所以不能安立叁念住。

  世親論師:聲聞阿羅漢相續雖然已無貪嗔煩惱,即喜怒心已不存在,但其具有樂與不樂之心,恭敬時樂,不恭敬時不樂,此處心上的樂與不樂是一種習氣,具習氣,故不安立叁念住。而佛陀將此習氣一並斷除,唯有正知正念,故佛安立叁念住之不共法。

  696、 什麼是大悲心?爲什麼稱爲大?

  答:大悲心的本體是世俗智,唯佛陀具有,佛陀以慈憫心晝夜六時觀照世間的興衰之故,故稱大悲心。

  大悲稱爲大有五因:

  一、由于在叁大阿僧祇劫中以二資成就,故因廣大;

  二、憫念慈愛普願群生遠離叁苦,故行相廣大;

  叁、照見叁界一切衆生,故行境廣大

  四、垂念叁界群生遠離行苦的悲心平等,故趨入廣大;

  五、此乃極其敏銳的智慧之自性,故上品廣大。

  697、 大悲心和悲心的八種差別是什麼?因地菩薩具有的慈悲心是大悲心還是悲心?爲什麼?

  答:大悲心和悲心的差別有八種:

  一、本體的差別:悲心是指無嗔,大悲則是無癡;

  二、所緣之差別:悲心是緣欲界的衆生,而大悲則緣叁界有情;

  叁、行相之差別:悲心只具有願離苦苦的行相,大悲則具有願離叁苦的行相;

  四、所依之差別:悲心依于四靜慮,大悲只依于第四靜慮;

  五、相續之差別:悲心在聲聞緣覺相續中也有,大悲則唯獨佛陀相續中才有;

  六、獲得之差別:悲心以離欲貪而得,大悲則需以離有頂貪而得;

  七、救濟之差別:悲心非普遍救濟,大悲則普遍救濟;

  八、趨入之差別:悲心不同等趨入,大悲則平等趨入(指觀待衆生同等慈悲)。

  因地菩薩具有的慈悲心是悲心而不是大悲心。因地菩薩具有的慈悲心在本體上不能安立爲大悲心,因爲只有佛陀才具有真正的大悲心;但從種類的角度上可以安立爲大悲心,因爲菩薩也是緣叁界一切有情之叁苦而發心救拔,雖不能如佛陀的大悲心那樣究竟,但也絕非聲聞之悲心可以代替,故從與佛陀大悲心同一種類的這一角度而安立因地菩薩亦具有大悲心。

  698、 一切諸佛在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相同?

  答:一切諸佛以叁平等性而相同:

  一、諸佛積累二資因平等性;

  二、獲得法身果平等性;

  叁、行利衆事業平等性。

  諸佛之不同方面:諸佛爲利衆生示現有所不同,

  一、壽命:有人壽二萬歲時出世,有一百歲,亦有八歲;

  二、種姓:有婆羅門種姓,有刹帝利種姓;

  叁、身量:有高大者,亦有矮小者。

  699、 依靠佛陀積累資糧有何功德?有什麼教證?

  答:《俱舍論大疏》引《毗奈耶經》中的教證:“于導師佛陀,雖做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即是說,以佛陀爲對境,即使做一件極其微小的事,如供一束花,或供一杯水,或供一盞燈,或誦佛號,或磕叁個頭等,事雖微小,但功德卻是相當大,以之可以暫時轉人天善趣,究竟獲甘露般菩提佛果。每天若能觀想釋迦牟尼佛而做微小供養等善事,則可積累無邊資糧。雖說諸佛無別,而《白蓮花論》中說,釋迦牟尼佛于因地時已發願並攝受我等五濁惡世的衆生,因此賢劫千佛中,釋迦牟尼佛與我們有特殊的因緣,每一個趨入佛門者皆與釋迦牟尼佛有特殊的因緣。所以作爲一個佛法的修學者,應當依靠佛陀而努力積累資糧。

  700、 佛與有學者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到底怎樣共同具足?

  , 答:佛陀的不共法之外的法則與有學聲聞緣覺是共有的,有些則與凡夫共同,因爲佛陀意相續中具有的功德,在他們的相續也具有,這也只是說種類近似,而本體卻相差懸殊。那麼這些共同功德是指什麼呢?其中無染、願智、無礙解與六通是與聖者共有,“等”字所包括的前五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與凡聖二者同具。

  701、 什麼叫做無染定?它在何人、何地、何界身份具足?

  答:無染定:世俗智爲體,修行者以他相續煩惱不緣自己而生起的意願而入等至,出定後結合入定作爲護持他心的方便。

  無染定所依地:依第四靜慮。無染定依于易道中最殊勝者。

  無染定所依人:不動法阿羅漢(包括不動阿羅漢、緣覺、佛陀)。

  無染定所依界身份:依欲界人的身份。因爲以人的身份獲得阿羅漢者先前唯恐他者的煩惱因己而生,而以之作爲所緣,加以憶念,故是能滅盡彼之方便。

  702、 什麼叫做願智?它于無染定有何差別?

  答:願智:以我當知此的心願入第四靜慮等至,結果也如願了知彼之對境。

  願智與無染定之差別:

  同:本體、地、補特伽羅、所依界。

  無染定:所緣爲他相續未來生之有事修斷;

  願智:緣色等一切法。

  703、 什麼是四無礙解?它們的本體、所緣、地有何差別?

  答: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1)法無礙解:對于名稱等無礙了知名法無礙解。

  (如說“瓶無常”,瓶無常此二皆是名稱合起來則是一個句子,如是這樣的能夠诠表某種意義的法,無學聖者以無退智慧無礙了知,是法無礙解。)

  (2)義無礙解:對意義無礙了知名義無礙解。

  (如說“瓶無常”。對于其中所表達的瓶子無有恒常,或瓶子刹那壞滅之義,無學聖者以無退智慧無礙了知,是義無礙解。)

  (3)詞無礙解:對言詞無礙了知,名詞無礙解。

  (如說“瓶無常”。以各地不同方言、語言來表達,或以不同專業學科之術語等來表達,無學聖者以無退智慧皆無礙了知是詞無礙解。法無礙解與詞無礙解之不同:法無礙解是指對于用同一種語言來诠表某個…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