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48

  ..續本文上一頁意義所使用的名稱,句子等無礙了知;而詞無礙解是指對于所使用的不同的語言,如藏語、漢語等能無礙了知。)

  (4)辯無礙解:對所緣的語與道無礙了知,名辯無礙解。

  即緣與斷定意義相聯或相違的詞語無滯礙爲他衆明顯宣講、如是宣講之智;以及緣自在而不忘失之等持智慧(止觀)二道的無礙智。(了知語與道,即了知辯及因,語是辯,道是辯因,對于此二皆了知是辯無礙解。)

  辯無礙解之本體:滅智以外的九智。(所緣語及道是有爲,故除滅智。)

  所緣:語及道。

  依地:如應依于欲界至有頂之間的一切地。(雖然語唯在欲界及初禅,說依一切地是指,承許辯無礙解緣于語及道任何一個皆得産生,由此而說其所依地可以是一切地。)

  義無礙解本體:十智或六智。

  十智:了達諸法之義(即以諸法爲義)

  六智:了達涅槃勝義(即以涅槃爲義)

  所緣:義。即所诠表的意義。

  依地:在欲界至有頂之間一切地均具有。

  法無礙與詞無礙解之本體:世俗智。

  法是指名稱等來诠表意義的能诠法

  詞是指如藏語、漢語等不同的語言

  法無礙解在欲界與四靜慮中具有,無色界無名蘊故不存在

  詞無礙解在欲界與初禅中具有,二禅以上無尋故無言詞

  704、 邊際有多少種?爲什麼如此得名?

  答:邊際有六種:無染、願智、四無礙解中除去詞無礙解而加上第四靜慮邊際本身稱爲六種邊際。(第四靜慮邊際本身,或可理解爲唯起此定,並無與定共起之慧行功德;或有說是依此邊際定成就延促壽行,爲第六種邊際。)除詞無礙解,是因爲其所依地是欲界、初禅,雖然其依第四靜慮邊際定而得,但其不能如余五種功德而成爲邊際定之體,故不稱爲邊際。

  一切地所隨順,增至究竟名邊際。

  邊際定的得名:正在修持此第四靜慮邊際定時,首先隨順欲界、初禅至有頂之間順行,再從有頂至欲界,後從欲界修至四禅至此名爲遍一切地,其次于四禅中,由下品而中品,乃至上上品,名增至究竟,由此二義得名邊際。

  705、 什麼是六神通?他們的總本體和分別本體是什麼?

  答:六種神通:神境智證通、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

  他心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與漏盡智證通。

  六通總的本體:解脫道的智慧。

  四通本體:世俗智

  緣無漏法:法智、類智、道智

  緣有漏法:世俗智、他心智

  漏盡通:同漏盡力

  漏法滅盡本體:六智(緣無爲滅故)

  漏盡者相續中具有十智

  706、 這六通于何地具有?通過什麼途徑而得?他們是什麼念住?都是善法嗎?

  答:一、六通依地:

  前五通:依四靜慮正禅,由易道止觀平等而生故;

  (不依無色定、未至定、殊勝正禅,止觀不等故。)

  第六通:依無漏九地。

  二、以何途徑而得:一切神通均是依前世輪回中修習熟練遠離欲貪而得。修行尚未純熟,則由加行而得。

  叁、是何念住:他心通:除身念住余之念住,緣相應法故。神境通、天耳通、天眼通,唯身念住。神境緣色香味觸;天眼緣色;天耳緣聲。宿住通、漏盡通:四念住。通緣五蘊一切境故。

  四、善、不善、無記性:

  天眼、天耳通:無覆無記性

  余通:皆善性

  707、 佛經中所說的無學叁明是什麼?以何原因如此得名?

  答:無學叁明:無學阿羅漢相續中的最後叁通是無學叁明,

  即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

  宣說叁明:

  (1)以宿住智證明對治前際無明,由于憶念往昔自性衰敗而生起厭離;

  (2)以死生智證明對治後際無明,由隨念其他所化相續的未來衰敗而心生厭離;

  (3)以漏盡智證明對治能遣除中際愚癡無明,因爲現量證悟現在之實相。

  708、 什麼是叁種神變?此叁如何打動所化衆生之心?

  答:叁種神變: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

  此叁種神變能打動所化衆生之心,令其發心並修行:

  (1)神境神變(體是神境通):以種種神通變化令所化衆生生信心而引入正法;

  (2)記說神變(體是他心通):以他心通了知他心及種種根基,令所化衆生信受;

  (3)教誡神變(體是漏盡通):以殊勝無謬之佛法進行教誡,並引導其進行修行,最終證得利益之果。

  709、 什麼是神境通?分多少種?

  答:以等持而自在幻化與行于種種對境,是神境通。

  神境通分爲:

  欲界幻化:幻化色香味觸外四處

  色界幻化:幻化色觸二處

  意勢行:極遠的地方舉心緣的時候即可到達

  行  運身行:快如飛禽,于空中飛行

  勝解行:由作意遠方成近距離所生之行

  710、 欲界幻化只化外四處而不化其他處的原因是什麼?二界幻化怎樣具八種?

  答:欲界幻化只化色香味觸四處,不化聲,因爲聲不存在同類相續;色界幻化只化色觸二處,不化余叁,色界無香味,並聲無同類相續故。

  二界幻化具八種:

  自身相聯幻化

  他身相聯幻化

  自身相聯幻化

  他身相聯幻化

  自身相聯幻化

  他身相聯幻化

  自身相聯幻化

  他身相聯幻化

  711、 十四種化心是哪些?爲何下心不化上心?以何方式獲得?

  答:十四種化心:四靜慮正禅中生自地與所有下地的化心之果。

  一禅:自地及下地欲界有二;

  二禅:自地及下地初禅欲界有叁;

  叁禅:自地及下地共四;

  四禅:自地及下地共五。

  下心不化(上)心之果是因爲下心劣、上心勝而不能化。

  得化心方式:在靜慮正行中以遠離下地之貪的方式而獲得。

  712、 化心是如何出入的?化說心有什麼特殊情況?

  答:一、化心從二心生(即入化心):

  (1)現前化心時,從淨定起現而入化心;

  (2)相續時,由化心本身生化心。

  出化心:從化心出而入淨定。

  二、化說心:

  欲界:一禅地的化身以自地說心而言談;

  二禅地以上無自地說心,須現前一禅尋伺而具說心。

  佛陀之化身可以隨意言說,不必佛親自開口;余者之化身須幻化者說時方能言說。

  713、 一相續中出現化心、說心不相違嗎?迦葉尊者的身體留存于世的情況是怎樣?有什麼樣不同的曆史說法?

  答:一、無相違的過失。最初加行時化心現化身後說“願我的這一化身長久存在,爾後願以說心而言”,逐漸通過加持而令化身言說,到最後不依化心而僅以說心便可言談,因此無有上述過失。

  二、關于迦葉尊者的身體留存情況:

  克什米爾論師:死者有加持。大迦葉尊者的骨鎖通過加持留存至彌勒佛出世期間可一直保存,然而不堅固的身肉等無有加持。

  其余論師:死者無加持。迦葉尊者的骨鎖之所以能留存實際上是依靠所有清淨天人的威力而留存的。

  曆史上的說法:

  《雜事律》:佛將入涅槃時交佛法于迦葉尊者,尊者將入滅時,結集叁藏交付阿難,于印度頂禮佛陀八大遺塔,再去龍宮頂禮佛牙舍利,後去雞足山准備入滅。山打開,尊者首先發願:“願佛法長久住世,願彌勒佛出世時,依我的身體令其眷屬生起出離心,趨入佛道。”然後于山中身披佛陀賜給的袈裟作吉祥臥而入滅。大地震動。未生怨王知迦葉尊者入滅,與阿難尊者前來雞足山,以前面尊者亦有“未生怨王到來,願山門打開”之願力,山門打開。王與阿難尊者頂禮,阿難痛哭流淚,現在于山前有一小溪,即是阿難尊者當時流淚所成。另外,《印度佛教史》、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無垢光尊者的《叁休息總說》、漢傳佛教的《雞足山志》等中皆有宣說。在《布頓佛教史》中說,彌勒佛出世距今還有七億六千多萬年,屆時彌勒佛來雞足山叁次,最後一次山門打開,彌勒佛將迦葉尊者遺體置于手中,對其衆多眷屬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下首座大弟子迦葉尊者的遺體,他身上披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賜給的法衣。”彌勒佛的眷屬一見之下,皆生起出離心,並證阿羅漢果位。

  也有說迦葉尊者並未入涅槃,只是入滅盡定,但這種說法不合理,有些經論中已經說了,迦葉尊者是真正涅槃,並不是入滅盡定。

  此處依《俱舍論》之觀點,即迦葉尊者已入涅槃,並通過加持保存骨鎖至彌勒佛出世。

  714、 多化心化一身,還是一化心化多身?化心是善、不善、無記中哪一種?此處爲何說化心九處呢?

  答:一、最初未熟練時,多化心只能化現一化身,因需長久勤作之故。後神通已達純熟時,一化心也能化現多種化身。

  二、修所生化心是無記法(即無覆無記中的化心);

  生得化心有善、不善、無記法叁種。

  叁、于十色處中除聲外可以化余九處,按理講實際上不可能化爲根,然而所化的色香味觸四境不會與根分離的緣故,由此而說化心九處。

  715、 請舉例說明五種神境通。

  答:五種神境通:

  一、修得:如以人身修禅定而得神境通;

  二、生得:如天龍、羅刹等一出生便具有之神境通;

  叁、咒成:如依甘達熱等密咒而成的神境通;

  四、藥成:如由龜精、孔雀翎等妙藥所成的神境通;

  五、業成:如我乳國王與中有衆生的神境通是由業力所成。

  (生得與業成之不同:生得:唯轉生于某一趣時,便直接具有某種神境通,如轉生于天龍,直接即可變化;業成:由業力所成,不依修定而由某種業,于即生中便得神境通,或中有身,因其不是五趣,故不能說“生”,所以中有所具神境通不屬生得,唯是業成。實際上生得亦是宿世業所成,但唯局限于生而即生具有;業成則強調由業而成,並不一定是生而即得。)

  716、 天眼、天耳通是指的什麼?能取什麼對境?

  答:天眼、天耳是借助禅定力而在眼、耳二根之群體中形成彼禅與彼地的清淨色。

  天眼取色境,天耳取聲境,而且二者能取遙遠、細微、遮障之色、聲等。

  717、 聲聞、緣覺、佛陀能照見多遠的距離?他心通有哪些呢?《寶鬘論》中回憶前世是屬于宿命通嗎?

  答:一、若就不現行而言,並沒有極大作意,聲聞阿羅漢可照見一千世界,麟角喻獨覺可照見二千世界,佛陀可照見叁千世界;若就現行而言,即有極大作意,聲聞阿羅漢可照見二千世界,麟角喻獨覺可照見叁千世界,佛陀可照見無量世界。(佛不論如何作…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