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49

  ..續本文上一頁意,皆隨欲現前,不需加行。)

  二、他心通:

  生得他心通:從意樂角度言有善、不善、無記;

  諸尋思者由他人的身語之相中得來的他心通及由明咒所成的他心通:是善、不善、無記;

  修生的他心通:唯是善法;

  地獄衆生的他心通:最初剛剛出生直至苦受未擾亂心之間具有,之後則不具。

  天人、旁生、餓鬼等其他衆生之生得他心通恒時能了知他心。

  叁、《中觀寶鬘論》說:“由淨心施法,故得宿命通。”由不希望他人報酬等的清淨法施故,當感得憶念自他往昔多生之事的宿命通。所以說由清淨法布施及幫助別人寫書等,感得宿命通。(另外,論中又說:“不舉他過失,不說缺支等,常護惜他心,當感他心智。”如不以惡心舉發他人的過失,不說了他人盲聾殘缺肢節等,恒常護惜他心,當感得他心智。還有:“佛塔供燈鬘,暗處置火炬,燈中施油類,能獲淨天眼。”由于對佛塔供養鬘,及由黑暗爲害之處設置火炬,燈中添施油類等,當獲得清淨天眼……)

  

  第八品分別定品問答題

  718、 從哪些方面區分因靜慮、果靜慮差別?

  答:因靜慮:于下地現前,是入定狀態,唯一是善法;

  果靜慮:僅僅于自地現前,有入定非入定兩種狀態,並是善法與無記法。

  因靜慮是指善心一緣專注的心所,以心所的力量,心王也可一緣專注;而果靜慮是指轉生于一禅等處後的靜慮。

  719、 什麼是定?有部與經部對此有何不同的說法?

  答:有部:定是指善心一緣專注的心所,即說定主要是指心所等持,而借助心所的力量心王也可以一緣專注。

  經部:心一境相續而轉時名定。

  此處有部說定是單獨一個等持心所,由此心所全心專注一緣;而經部則問,那誰令此心所專注,而有部說是余心心所,由此經部說:既然這樣,也就是說究竟是余心心所法可以令心專注一緣,那麼還要一個等持心所作什麼用呢?也就是說經部承許心一境相續轉時是定,而離心之外並無一個體名定。

  720、 四靜慮各具哪些禅定支?除色想之定有哪些?

  答:初靜慮具尋、伺、喜、樂、等持五支;二靜慮具內等淨、喜、樂、等持四支;叁靜慮具行舍、正念、正慧、樂、等持五支;四靜慮具行舍清淨、念清淨、非苦非樂受、等持四支。

  初靜慮具尋、伺、喜、樂;後叁禅漸離前前支,第二靜慮離尋伺支而具有喜樂支;第叁靜慮離前尋、伺與喜支,只具樂支;第四靜慮離前尋、伺、喜、樂。

  除色想之定:四無色定之正行以及後叁無色未至定稱爲除色想之定,因爲此等自地無有色法並且不緣下地。空無邊處未至定並非去除了色想,因爲它緣第四靜慮的色法而視爲粗大等之故。

  721、 關于無色界有無色法的觀點有何分歧?自宗觀點如何?

  答:有部:無色界絲毫色法也是不存在的,由此才稱無色。若說有色法,那麼其色法的相狀是什麼樣子呢?

  (1)無色界並沒有戒律,因爲身語都沒有,戒律又如何存在呢?大種也不存在,如何會有所造色法呢?

  (2)若說有無漏戒,這也是不對的,因爲無漏戒依有漏大種。

  (3)若說因爲其色法細微或身量小而說無色,那麼中有及水中細小之蟲應說爲無色。

  (4)若說無色與色比較更細微而說無色的話,那麼唯有有頂能稱無色,因爲有頂較下叁地更細微。

  大衆部等:無色界色微少故稱無色。

  此處自宗觀點是指有部之觀點,即無色界沒有絲毫色法。

  722、 色法是否從心中産生的問題有何不同的觀點?你是怎樣認識的?

  答:隨教經部:轉生無色界後,心上留有色法熏習的種子,由無色界殁轉生欲、色時,色法由心上重新産生出來。(此處心産生色法,並非作爲近取因,而是俱生緣。)

  唯識:阿賴耶識上有色法的習氣,習氣成熟,色法便産生;

  隨理經部:心不能作爲色法的近取因,故無色界存在細微色法。以此細微色法作爲近取因,産生後來色、欲界之色法,即色法之因應爲色法,而不會是心法。

  723、 爲什麼叫空無邊處等四無色界?

  答:四無色界前叁處以加行名稱而安立:

  (1)空無邊處:于加行時思維無邊空,故名空無邊處。

  (2)識無邊處:于加行時思維無邊識,故名識無邊處。

  (3)無所有處:于加行時思維無所有,故名無所有處。

  (4)非想非非想處:不是由加行而立名,而是因爲有頂心識微乎其微,極不明顯,故將低劣加否定而稱爲非想;由于也具有細微之想,所以也稱非非想。

  724、 四禅四無色的正行的實體分多少種?

  答:正行實體共分八種:四禅靜慮、四無色定。

  第八有頂只有染定、淨定二種;余七種則有染定、淨定、無漏定叁種。

  725、 什麼叫染定、淨定、無漏定?

  答:著味染定是指具有相應助伴的愛(而耽著于淨定境界,也就是有覆無記心相應之定);

  淨定:與世間等至的善法無貪等相應,(是一緣專注的善心)是故稱淨定;淨定亦是著味染定的所緣對境。

  無漏定:具有出世間真谛的行相(即無漏智相應之定)。

  726、 一至四禅中各斷除哪些支?又各具足哪些禅定支?

  答:第一禅:具足五支,尋、伺、喜、樂、等持。

  第二禅:具足四支,內等淨、喜、樂、等持;斷除初禅尋、伺二支,以內等淨而對治斷除尋伺。

  第叁禅:具足五支,行舍支、正念支、正慧支、樂受支、等持支;斷除二禅喜一支,依行舍、正慧、正念叁對治支斷除。

  第四禅:具足四支,行舍清淨支、念清淨支、非苦非樂受支、等持支;斷除叁禅樂受一支,依行舍清淨支與念清淨支對治。

  727、 這十八種禅定支歸納于哪十一支中?爲什麼叁禅的樂支除初二禅樂以外單獨安立爲實體呢?

  答:實體十一種:初禅中的尋、伺、喜、樂、等持;二禅中的內等淨支;叁禅中的行舍、正念、正慧、樂受;四禅中非苦非樂受支。

  叁禅樂與初二禅樂是不同實體,故單獨立支。(樂受,或身樂或心樂,皆名樂)叁禅樂是心樂,故可立支;而初二禅中樂並非身樂(即不是受樂),而是十大善法中的輕安心所,初二禅身樂,身識相應外觀而不立支,又未得心樂,故其中樂並非受樂,而是指輕安。

  另外,喜支單獨安立,因其不是樂受(非身樂亦非心樂,故不是樂)。由此叁禅心樂單獨立樂受支。

  728、 關于身樂受二禅以上是否具足的問題上,上下對法論有何不同的觀點?

  答:下對法論,即有部認爲:初二禅有喜、樂二支,若喜、樂皆爲受,則一心中有二受不應理,故知樂非指身樂受,而是輕安心所。

  上對法論,即經部以上認爲:初二禅樂皆身樂受,即定中可以具有身識,身輕安所觸(經部以心輕安爲心所,身輕安是所觸)之風依等持而生,引生身識相應樂受,遍融于身,故經部以初二禅樂支爲身樂受,不同有部輕安之說。

  729、 若染定各禅定中哪些支不具足?

  答:染汙性第一靜慮:不具喜、樂二支,未離煩惱故;

  染汙性第二靜慮:不具內等淨,煩惱令心汙濁;

  染汙性第叁靜慮:不具正念、正慧,煩惱玷汙了禅定心;

  染汙性第四靜慮:不具行舍清淨與正念清淨,煩惱令心染上汙垢故。

  730、 第四禅遠離的八種過患是哪些?爲什麼第四禅叫不動禅?

  答:八種過患是:尋、伺、呼氣、吸氣、樂受、苦受、意樂受、意苦受。

  叁禅以下皆如應爲八種過患所動,第四禅不爲八種過患所動,故名不動禅。

  731、 爲什麼二禅以上能取色、聲、觸等?

  答:二禅、叁禅、四禅,借初禅眼、耳、身識取色聲觸,並以初禅心等起自地之身語有表。此眼、耳、身叁識及等起心皆初禅所攝,是無覆無記法。不是煩惱性(即有覆無記),已離此貪故;也不是善法,此初禅善法較上地善法下劣,以遷地而舍故。

  732、 淨定、染汙定、無漏定是如何獲得的?

  答:(此處之獲得是指前所未有之得,即最初得,並非是指先已獲得而後再獲得。如淨定有四分,若先已得順退分,後加行得順抉擇分,則不能說初得淨定。也就是說淨定之四分,任一分已得,再得余分,得余分時就不叫做初得淨定了。)

  叁定的獲得:

  淨定:

  (1)離貪而得,即遠離下地之貪而獲得(如離欲界貪染而得初禅有漏淨定);

  (2)轉生而得,指從上地轉生下地而得,不包括有頂,有頂無上地故。(上地轉生下地可得順退分淨定,如初禅順退分淨定,由上地生初禅時便可于最初得此淨定。)若從自地與下地轉生時,因定中先已具足淨定,故轉生時不應名得。

  染汙定:

  (1)退失而得,即以自地的煩惱起,淨定退失而獲得。(如于初禅淨定中起自地染,即貪、癡、慢相應之有覆無記心,此時淨定退失而得染定。)

  (2)轉生而得,從上地轉生下地時得下地染定,不包括有頂,有頂無上地故。(如從二禅死,于初禅結生,起染著心,得初禅染定。)

  無漏定:唯由離下地貪而得,沒有以轉生而獲得的。

  733、 叁定無間生起哪些定?寫出四禅和空無邊處生起哪些定?

  答:無漏定無間生起自地至上下第叁地之間(如果存在的話)的無漏定與有漏淨定。

  淨定除了無間生起自地至上下第叁地之間(如果存在的話)的無漏定與有漏淨定外,還生起自地的染汙定。

  染汙定無間生自地的淨定與自地染定,也生起下地淨定。

  無漏四禅所生定:

  四禅自地:相續生自地無漏定與淨定;

  空無邊處:超越遠加行順式時空無邊處無漏定,及輪番修之淨定;

  識無邊處:超越定正行順式時識無邊處有漏定,及近加行順式時之無漏定;

  叁禅:超越遠加行逆式時叁禅無漏定及輪番修叁禅淨定;

  二禅:超越定正行逆式時二禅有漏定,及近加行逆式時二禅無漏定。

  無漏空無邊處定所生定:

  空無邊處自地:相續生自地無漏定與淨定;

  識無邊處:超越遠加行順式時識無邊處無漏定,及輪番修之識無邊處淨定;

  無所有處:超越定正行順式時無所有處有漏定,及近加行順式時無所有處無漏定;

  四禅:超越遠加行逆式時四禅無漏定,及輪番修四禅淨定;

  叁禅:超越定正行逆…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