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式時叁禅有漏定,及近加行逆式時叁禅無漏定。
若是四禅,空無邊處淨定,則各于無漏定基礎上再加一自地染定,余所生定數量不變,但生定方式需改變,可以推知。
734、 什麼叫四種淨定?
答:四種淨定:
(1)順退分淨定:指隨順産生自地染定的淨定;
(2)順住分淨定:指隨順産生自地淨定的淨定;
(3)順勝分淨定:指隨順生起上地淨定的淨定;
(4)順抉擇分淨定:指隨順産生無漏定的淨定。
735、 什麼叫做遠加行和近加行?什麼時候成就了殊勝超越定的正行?
答:爲了獲得殊勝超越定之正行而作的順逆等修習是遠近加行。
遠加行:前定次第生後定,中間無間隔。
(1)有漏:從一禅至有頂間入定順行而去;
從有頂至一禅間入定逆行而來。
(2)無漏:從一禅至無所有處之間上行;
從無所有處至一禅之間下行。
近加行:前定間隔一個定而生後定。
(1)有漏:一禅超越一個而至叁禅,叁禅至空無邊處乃至有頂上行;有頂至識無邊乃至初禅下行。
(2)無漏:一禅超越一個而至叁禅乃至無所有處上行;無所有處至空無邊處,乃至初禅下行。
殊勝超越定正行:從有漏一禅至無漏叁禅,由無漏叁禅至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至無漏無所有處之間順式上行;再有漏無所有處至無漏空無邊至有漏叁禅至無漏一禅逆式下行,也就是說有漏無漏定前後不同並且是超越一個而生,則已成就殊勝超越定正行。
736、 現前這些定之所依身的一般和特殊情況怎樣?
答:一般情況:靜慮與無色定依自地與下地所依身現前,不依上地所依身,因爲上地身有殊勝定而無需生起下地心。如:初禅靜慮可以依初禅及欲界所依身體而生起,而不依二禅身體而生起,因爲二禅有情相續中已具有二禅殊勝定,而沒有必要起下地初禅定。
特殊情況:不來聖者轉生有頂,有頂自地無有無漏道,需現前最近之下地無所有處無漏道來滅盡自地漏法,也就是說,聖者在有頂是上地,需起下地定,這是特殊情況。
737、 染定、淨定、無漏定所緣對境是什麼?他們能否斷除煩惱?
答:一、所緣對境:
染定:僅緣各自地的有漏之蘊(即唯于自地境上貪染);
不緣下地,已遠離了下地之貪;
不緣上地,中斷了異地之愛故(即以自地心于上地境不起貪愛);
不緣無漏,若緣無漏則成了善法。
淨定、無漏定:如應緣一切有爲無爲法。(色、無色定正行總的說可以緣自、上、下地一切。)
但其中:無色正行淨無漏定不緣下地有漏法,已厭離故;
唯緣自、上地有漏無漏法,以及下地類智方面一切道。
二、斷除煩惱:
無漏定:能斷除所有煩惱;
染定及淨定:不能斷煩惱。
不能斷下地,已從下地離貪故;不能斷自地,增上自地愛或爲自地愛所縛故;不能斷上地,上地較其更超勝故。
未至淨定:能斷下地煩惱,因爲它是能離下地貪之道。
738、 有多少未至定?說明它們的本體還有其他論師的觀點。
答:未至定有八個。于進入八個正行定之前有八個未至定。
未至定的本體是淨定舍受相應,不是染定,因爲其是能離下地貪之道故,也就是說于未至定正對治煩惱,染著禅味之心不會生起。八未至定中唯初禅未至定也是無漏定本體,因其更爲敏銳、明了。
欲賢論師說:未至定具叁種定之本體,即其也應是染定,正行還沒有生起,則也會生起對未至定之貪,故亦是染定。
739、 佛經中說的空性、無相、無願等持是什麼?
答:空性等持:是指與緣近取蘊而趨入無我、空性行相相應的等持。
無相等持:與滅谛四行相相應的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緣彼叁摩地得無相名。十相者何,謂色等五、男女二種、有爲法叁相——生異滅。見《自釋》。)
無願等持:緣前六行相以外,余谛剩余十行相相應的等持。非前六行相,因其不是可厭離處;是余十行相,因其是趨入無余涅槃時所舍棄之道,非爲所願故稱無願。
此叁種等持世間者是淨定,依十一地;出世間者是無漏定,依無漏九地。其中無漏叁等持即是經中所說的叁解脫門,是解脫之因,趨入解脫之門故。
740、 什麼是殊勝正禅?它與初禅有什麼差別?
答:殊勝正禅:無尋唯伺的初靜慮正行是殊勝正禅(也叫中間靜慮,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故名中間靜慮。)。
與初禅的差別:
具定 受 果 尋伺 叁識
初 禅 叁種定 喜受 梵衆天梵輔天 有尋有伺 有
殊勝正禅 叁種定 舍受(勤修之道) 大梵天 無尋有伺 無
741、 空性空性等持等叁種等持是什麼?以什麼身份現前此等等持?
答:空性空性等持:緣無學者相續中空性之等持後取“此非我所”的空性行相,名空性空性等持。(這裏不取無我相,因爲空性行相隨順厭離,較無我行相要強。簡單地講,空性空性等持,就是對空性等持亦作空性觀。)
無願無願等持:緣無學者相續中的無願等持後取“此是無常”的無常行相,名無願無願等持。(無願等持緣苦集道十種行相,現在無願無願等持唯取其無常行相,不取余九。其中不取苦、因、集、生、緣,因爲這五個不是無漏行相,而前無願等持是無漏故;不取道谛四行相,因爲若取道四行相,則不能厭舍故。簡單地講,無願無願等持,就是對無願等持亦無所願。)
無相無相等持:緣無學相續中無相等持只觀想、緣取靜行相,也就是以非抉擇滅爲對境(無相等持是無漏,無抉擇滅,即不能以智抉擇而滅之,所以不緣抉擇滅)名無相無相等持。即從無學位的無相等持中起定後生起有漏心識,觀其由于生起無相等持之外緣不齊全而獲得非抉擇滅,所謂緣不齊全,是指于無相等持中已離十種有爲有漏相,此十種有漏法之相于未來不會再生,故無相等持因無對治之境而無由再起,如是觀察因緣缺故,得非抉擇滅,此非抉擇滅是前無相之所緣境,此處唯取靜行相而觀。(不取余叁相,其中不取滅行相,因恐與無常之滅相混;不取妙行相,因非抉擇滅是無記非善;不取離行相,因爲非抉擇滅不是離系果。)
這叁種等持中前二種緣解脫本身,第叁種緣遮止解脫的滅法(指非抉擇滅)而生起厭離,因此也稱爲出相。此叁者本體是有漏法,原因是背離前叁等持而觀。
所依身份:智慧敏銳的不動法阿羅漢。
742、 佛經中所說現法樂住、知見、分別慧、漏盡等持分別是什麼?爲何此四種等持次第如是安立?
答:現法樂住:于第一善靜慮中入定,即修成現法樂住之等持,以此爲主,實際上四種等持均具有,唯獨這一等持稱爲現法樂住,而後面的叁種等持不叫現法樂住,這是由于它們存在退失、從中轉生上地、趨入涅槃的可能性。
知見之等持:與眼通相應的慧稱爲修成見之等持;與眼通後生起的意識相應的慧稱爲修成知之等持,這二者合而爲一承許爲修成知見之等持。因爲以這些眼通來觀察則能現見、了知衆生身體之惡行的緣故。
分別慧之等持:加行所生的有漏功德修不淨觀、無染定等以及無漏解脫門等的慧稱爲成就分別慧之等持,因爲以智慧的差異而使辨別的能力越來越高之故。
漏盡之等持:金剛喻定依靠第四禅末際,稱爲修成無余滅盡彼相續之漏法的等持。
四種等持次第如是安立:這是因爲釋迦牟尼佛于因地時四種等持次第而得,于第一靜慮得現法樂住,並次第得知見、分別慧等持,最後于印度金剛座滅盡漏法得金剛喻定等持,並得無學佛果。
743、 請分析描述四無量的本體等,其與大乘四無量有何不同?
答:四無量本體:
慈無量與悲無量本體:無嗔之善;
喜無量本體:了知他衆具樂而悅意;
舍無量本體:無貪自性善。
四無量之行相:
慈無量:願一切衆生具足快樂;
悲無量:願一切衆生擺脫痛苦;
喜無量:願一切衆生不離喜悅;
舍無量:作意對一切衆生無有貪嗔一視同仁。
四無量之行境:即所緣爲欲界的一切衆生,因爲四無量是緣彼等之害心等的對治法。
四無量所依地:
喜無量:意樂受,只在初二禅有;
余叁:靜慮六地皆有。
所依:智慧敏銳、貪欲過患過多的人類。
大乘四無量行境爲叁界衆生,而小乘四無量行境唯是欲界衆生。
744、 請宣說四無量心具有無量功德的原因。
答:因爲四無量心是緣一切有情而修持與樂拔苦等,因爲所緣境極爲廣大及發心極爲清淨,所以可以引無量福德,感無量果報,由此說修四無量心具無量功德。
745、 八種解脫是指哪些?什麼是內有色觀外色解脫、內無色觀外色解脫、淨色解脫?
答:八種解脫:
(1)內有色觀外色解脫; (2)內無色觀外色解脫;
(3)淨色解脫; (4)空無邊處解脫;
(5)識無邊處解脫; (6)無所有處解脫;
(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滅盡解脫。
內有色觀外色解脫:于自內身有色想之貪,爲了對治去除此貪,即行觀察外色是不淨,如青瘀等相,令內身色想貪欲不起,名內有色觀外色解脫。
內無色觀外色解脫:于自內身已無色想之貪,雖然已除貪,爲了令其堅牢之故,觀察外色不淨青瘀等相,令內身色想貪不起,名內無色觀外色解脫。
淨色解脫:外觀清淨可愛色法,令內身色想貪不起,名淨色解脫。
746、 什麼是八勝處?爲什麼叫勝處?
答:八勝處:
(1)內有色想觀外色少; (2)內有色想觀外色多;
(3)內無色想觀外色少; (4)內無色想觀外色多;
(5)內無色想觀外色青; (6)內無色想觀外色黃;
(7)內無色想觀外色赤; (8)內無色想觀外色白。
勝處:是指獲得自在。發起勝知、勝見的禅定之處,于禅定中修習觀想,現見所緣形色、顯色淨妙,勝過其他,心不外散。
747、 八解脫所依、本體是什麼?修持的必要是什麼?初二解脫爲什麼第叁禅以上不具足?
答:
解脫名 所依 本體 修持必要 所 緣
內有色觀外色解脫 第一禅 無貪 對治欲界色貪 欲界不悅意顯色
內無色觀外色解脫 第二禅 …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