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50

  ..续本文上一页式时三禅有漏定,及近加行逆式时三禅无漏定。

  若是四禅,空无边处净定,则各于无漏定基础上再加一自地染定,余所生定数量不变,但生定方式需改变,可以推知。

  734、 什么叫四种净定?

  答:四种净定:

  (1)顺退分净定:指随顺产生自地染定的净定;

  (2)顺住分净定:指随顺产生自地净定的净定;

  (3)顺胜分净定:指随顺生起上地净定的净定;

  (4)顺抉择分净定:指随顺产生无漏定的净定。

  735、 什么叫做远加行和近加行?什么时候成就了殊胜超越定的正行?

  答:为了获得殊胜超越定之正行而作的顺逆等修习是远近加行。

  远加行:前定次第生后定,中间无间隔。

  (1)有漏:从一禅至有顶间入定顺行而去;

  从有顶至一禅间入定逆行而来。

  (2)无漏:从一禅至无所有处之间上行;

  从无所有处至一禅之间下行。

  近加行:前定间隔一个定而生后定。

  (1)有漏:一禅超越一个而至三禅,三禅至空无边处乃至有顶上行;有顶至识无边乃至初禅下行。

  (2)无漏:一禅超越一个而至三禅乃至无所有处上行;无所有处至空无边处,乃至初禅下行。

  殊胜超越定正行:从有漏一禅至无漏三禅,由无漏三禅至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至无漏无所有处之间顺式上行;再有漏无所有处至无漏空无边至有漏三禅至无漏一禅逆式下行,也就是说有漏无漏定前后不同并且是超越一个而生,则已成就殊胜超越定正行。

  736、 现前这些定之所依身的一般和特殊情况怎样?

  答:一般情况:静虑与无色定依自地与下地所依身现前,不依上地所依身,因为上地身有殊胜定而无需生起下地心。如:初禅静虑可以依初禅及欲界所依身体而生起,而不依二禅身体而生起,因为二禅有情相续中已具有二禅殊胜定,而没有必要起下地初禅定。

  特殊情况:不来圣者转生有顶,有顶自地无有无漏道,需现前最近之下地无所有处无漏道来灭尽自地漏法,也就是说,圣者在有顶是上地,需起下地定,这是特殊情况。

  737、 染定、净定、无漏定所缘对境是什么?他们能否断除烦恼?

  答:一、所缘对境:

  染定:仅缘各自地的有漏之蕴(即唯于自地境上贪染);

  不缘下地,已远离了下地之贪;

  不缘上地,中断了异地之爱故(即以自地心于上地境不起贪爱);

  不缘无漏,若缘无漏则成了善法。

  净定、无漏定:如应缘一切有为无为法。(色、无色定正行总的说可以缘自、上、下地一切。)

  但其中:无色正行净无漏定不缘下地有漏法,已厌离故;

  唯缘自、上地有漏无漏法,以及下地类智方面一切道。

  二、断除烦恼:

  无漏定:能断除所有烦恼;

  染定及净定:不能断烦恼。

  不能断下地,已从下地离贪故;不能断自地,增上自地爱或为自地爱所缚故;不能断上地,上地较其更超胜故。

  未至净定:能断下地烦恼,因为它是能离下地贪之道。

  738、 有多少未至定?说明它们的本体还有其他论师的观点。

  答:未至定有八个。于进入八个正行定之前有八个未至定。

  未至定的本体是净定舍受相应,不是染定,因为其是能离下地贪之道故,也就是说于未至定正对治烦恼,染著禅味之心不会生起。八未至定中唯初禅未至定也是无漏定本体,因其更为敏锐、明了。

  欲贤论师说:未至定具三种定之本体,即其也应是染定,正行还没有生起,则也会生起对未至定之贪,故亦是染定。

  739、 佛经中说的空性、无相、无愿等持是什么?

  答:空性等持:是指与缘近取蕴而趋入无我、空性行相相应的等持。

  无相等持:与灭谛四行相相应的等持。(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缘彼三摩地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有为法三相——生异灭。见《自释》。)

  无愿等持:缘前六行相以外,余谛剩余十行相相应的等持。非前六行相,因其不是可厌离处;是余十行相,因其是趋入无余涅槃时所舍弃之道,非为所愿故称无愿。

  此三种等持世间者是净定,依十一地;出世间者是无漏定,依无漏九地。其中无漏三等持即是经中所说的三解脱门,是解脱之因,趋入解脱之门故。

  740、 什么是殊胜正禅?它与初禅有什么差别?

  答:殊胜正禅:无寻唯伺的初静虑正行是殊胜正禅(也叫中间静虑,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故名中间静虑。)。

  与初禅的差别:

   具定 受 果 寻伺 三识

  初 禅 三种定 喜受 梵众天梵辅天 有寻有伺 有

  殊胜正禅 三种定 舍受(勤修之道) 大梵天 无寻有伺 无

  741、 空性空性等持等三种等持是什么?以什么身份现前此等等持?

  答:空性空性等持:缘无学者相续中空性之等持后取“此非我所”的空性行相,名空性空性等持。(这里不取无我相,因为空性行相随顺厌离,较无我行相要强。简单地讲,空性空性等持,就是对空性等持亦作空性观。)

  无愿无愿等持:缘无学者相续中的无愿等持后取“此是无常”的无常行相,名无愿无愿等持。(无愿等持缘苦集道十种行相,现在无愿无愿等持唯取其无常行相,不取余九。其中不取苦、因、集、生、缘,因为这五个不是无漏行相,而前无愿等持是无漏故;不取道谛四行相,因为若取道四行相,则不能厌舍故。简单地讲,无愿无愿等持,就是对无愿等持亦无所愿。)

  无相无相等持:缘无学相续中无相等持只观想、缘取静行相,也就是以非抉择灭为对境(无相等持是无漏,无抉择灭,即不能以智抉择而灭之,所以不缘抉择灭)名无相无相等持。即从无学位的无相等持中起定后生起有漏心识,观其由于生起无相等持之外缘不齐全而获得非抉择灭,所谓缘不齐全,是指于无相等持中已离十种有为有漏相,此十种有漏法之相于未来不会再生,故无相等持因无对治之境而无由再起,如是观察因缘缺故,得非抉择灭,此非抉择灭是前无相之所缘境,此处唯取静行相而观。(不取余三相,其中不取灭行相,因恐与无常之灭相混;不取妙行相,因非抉择灭是无记非善;不取离行相,因为非抉择灭不是离系果。)

  这三种等持中前二种缘解脱本身,第三种缘遮止解脱的灭法(指非抉择灭)而生起厌离,因此也称为出相。此三者本体是有漏法,原因是背离前三等持而观。

  所依身份:智慧敏锐的不动法阿罗汉。

  742、 佛经中所说现法乐住、知见、分别慧、漏尽等持分别是什么?为何此四种等持次第如是安立?

  答:现法乐住:于第一善静虑中入定,即修成现法乐住之等持,以此为主,实际上四种等持均具有,唯独这一等持称为现法乐住,而后面的三种等持不叫现法乐住,这是由于它们存在退失、从中转生上地、趋入涅槃的可能性。

  知见之等持:与眼通相应的慧称为修成见之等持;与眼通后生起的意识相应的慧称为修成知之等持,这二者合而为一承许为修成知见之等持。因为以这些眼通来观察则能现见、了知众生身体之恶行的缘故。

  分别慧之等持:加行所生的有漏功德修不净观、无染定等以及无漏解脱门等的慧称为成就分别慧之等持,因为以智慧的差异而使辨别的能力越来越高之故。

  漏尽之等持:金刚喻定依靠第四禅末际,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

  四种等持次第如是安立: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四种等持次第而得,于第一静虑得现法乐住,并次第得知见、分别慧等持,最后于印度金刚座灭尽漏法得金刚喻定等持,并得无学佛果。

  743、 请分析描述四无量的本体等,其与大乘四无量有何不同?

  答:四无量本体:

  慈无量与悲无量本体:无嗔之善;

  喜无量本体: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

  舍无量本体:无贪自性善。

  四无量之行相:

  慈无量: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

  悲无量:愿一切众生摆脱痛苦;

  喜无量:愿一切众生不离喜悦;

  舍无量:作意对一切众生无有贪嗔一视同仁。

  四无量之行境:即所缘为欲界的一切众生,因为四无量是缘彼等之害心等的对治法。

  四无量所依地:

  喜无量:意乐受,只在初二禅有;

  余三:静虑六地皆有。

  所依:智慧敏锐、贪欲过患过多的人类。

  大乘四无量行境为三界众生,而小乘四无量行境唯是欲界众生。

  744、 请宣说四无量心具有无量功德的原因。

  答:因为四无量心是缘一切有情而修持与乐拔苦等,因为所缘境极为广大及发心极为清净,所以可以引无量福德,感无量果报,由此说修四无量心具无量功德。

  745、 八种解脱是指哪些?什么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

  答:八种解脱:

  (1)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2)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3)净色解脱;  (4)空无边处解脱;

  (5)识无边处解脱;  (6)无所有处解脱;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灭尽解脱。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有色想之贪,为了对治去除此贪,即行观察外色是不净,如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欲不起,名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已无色想之贪,虽然已除贪,为了令其坚牢之故,观察外色不净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净色解脱:外观清净可爱色法,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净色解脱。

  746、 什么是八胜处?为什么叫胜处?

  答:八胜处: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

  胜处:是指获得自在。发起胜知、胜见的禅定之处,于禅定中修习观想,现见所缘形色、显色净妙,胜过其他,心不外散。

  747、 八解脱所依、本体是什么?修持的必要是什么?初二解脱为什么第三禅以上不具足?

  答:

  解脱名 所依 本体 修持必要 所 缘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第一禅 无贪 对治欲界色贪 欲界不悦意显色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第二禅 …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