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貪 對治初禅色貪
淨色解脫 第四禅 無貪 初二禅修不淨觀已疲憊;檢查前二解脫修得成功否。 欲界悅意處淨色
空無邊解脫 空無邊處 淨定、無漏定 背舍下地貪 一切上地、自地之苦集滅谛及類智品道的上下與自地。還有彼自、上地苦集谛非擇滅,及彼一切類智品道非抉擇滅。
識無邊解脫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解脫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
滅盡解脫 滅盡定 入心爲有漏,出心爲有漏、無漏 厭背受想或所有心心所、或滅定障 受想或說所有心心所
初二解脫于初二禅正行中具有,于叁禅中無有,因爲彼等只是色貪的對治,而叁禅中無有根識,故不存在色貪,所以色貪之對治也不存在。
748、 八勝處的本體、地、對治和所緣等如何安立?
本體、地、對治、所緣等皆相同
八解脫 第一解脫 第二解脫 第叁淨色解脫
八勝處 前二勝處 叁四勝處 余四勝處
答:
八解脫與八勝處不同:解脫是背離所緣,而不勝過,此勝處是隨心所欲信解所緣,以不生煩惱的方式勝過(其他)。
749、 什麼是十種遍處?它們的本體、所依和行境是什麼?
答:遍處:指能令觀想所緣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間斷周遍之義。
十種遍處:地大遍處、水大遍處、火大遍處、風大遍處、青遍處、黃遍處、赤遍處、白遍處、空無邊遍處與識無邊遍處。
本體 行境 所依
前八遍處 無貪 欲界色處 第四靜慮
空無邊遍處 淨定 自地四蘊 空無邊定
識無邊遍處 淨定 自地四蘊 識無邊定
750、 解脫、勝處、遍處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答:解脫、勝處、遍處叁,前前爲因,後後爲果。
解脫:唯能于境背離貪心,不能自在勝伏;
勝處:于所緣境能夠獲得自在而勝伏之;
遍處:于所緣境作無邊行相。
(《大毗婆沙論》八十五:此中解脫唯于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後而能作無邊行相。謂觀青等一一無邊後,複思青等爲何所依,知依大種故。次觀地等一一無邊。複思此所覺色由何廣大,知由虛空故,次起空無邊處,複思此能覺誰爲所依,知依廣識故。次複起識無邊處。此所依識無別所依,故更不立上爲遍處。)
751、 八解脫等二十六種功德是如何而獲得的?他們所依的身份是什麼?
答:二十六種功德中滅盡解脫,即滅盡定,佛離貪染自然而得;而聲緣羅漢或叁果聖者等皆以加行而得。
所依身份是聖者,初起唯在人中。
余二十五種功德有兩種方式獲得:
(1)若是曾經修習熟練,則唯是以離貪而得;
(2)若未修習熟練,則通過加行勤作而得。
余二十五種功德獲得的所依身份:
(1)四無色解脫與二無色遍處所依身份是叁界有情;
(2)余十九種是唯在人中生起,因爲必須依靠決定正教而生。
752、 什麼是産生此種功德的因力、業力、法爾力和傳教力?請舉例說明因力生與業力生之間的差別。
答:因力:以前世或今生串修之力作爲同類因,而生起等持,是因力。如先前以人的身份從串修有頂的等持中退失,轉生于色界任一處,以先前串修的同類因而生起有頂的等持。
業力:先前在人中獲得無色定後退失,轉生色界,以之前所造順後世受業之力而獲得無色界等持,因爲需要在其後世轉生到無色界之故。(若修無色定不退失則所造爲順次生受業,即下一世便轉生無色界;若修無色定又退失,則所造爲順後世受業,即中間需隔一世或幾世,待業成熟後方轉生無色,轉生前,必定先起無色定。)
法爾力:世間壞滅時,下地衆生以極其強大的善法自然而然生起上地之心。
傳教力:即聽聞正法之力。
因力與業力差別:因力與業力並不相違,即說因力生也可說爲業力生,兩種力只是從兩個不同角度而安立。因力是說由以前串習的同類因而生;業力是說業成熟時必定轉生,而于之前先生起相應之等持。
753、 這四種因當中,欲界人天、色、無色界各具多少?這四力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無色界、色界四禅:具因力與業力。不具法爾力,因爲四禅無下界災患故無法爾力;不具傳教力(若就其相續而言,其最初傳教力之因可以說有)。
色界初、二、叁禅:具因力、業力、法爾力,不具傳教力。
欲界天:具因力、業力、法爾力,不具傳教力。
欲界人:具因力、業力、法爾力、傳教力。
(欲界乃至叁禅皆有災患,故于世間壞滅時,皆以法爾力轉生上界。)
四力之間的關系:傳教力可以說是因力與業力,因爲聽聞正教而知道如何修習禅定等,自然是生起禅定之因;聽聞正教也是善業,若非善業,善定不生,轉生色界也不可能。法爾力也可以安立爲因力與業力,因爲若無前世串修之同類因,相續中不可能自然生起禅定;而若無此前世業力,則不可能于劫末時轉爲人天而法爾上生,可能成爲惡趣有情而轉趣余方。
754、 佛法和受持佛法者指的是什麼?其中“唯”字如何解釋?
答:佛法有兩種:一是教法叁藏;二是證法叁十七道品。
受持佛法:受持教法者唯是正確無誤地講經說法以及能受持者;受持證法者唯是能正確無謬實修教法之義。受持教法與證法是受持佛法。
“唯”字是指別無其他。也就是說其他如造佛像、修經堂等當然具有功德,但只可以說爲受持佛法製造順緣,而真正的佛法唯是教法與證法。
755、 根據《自釋》的觀點,怎樣才算是佛法住世?
答:《俱舍論》雲:“有能受持及正說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間,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證法便住世間。”
論主的觀點也即是說,不論在任何一個道場中,要看其是否有佛正法住世間,則可觀察,若有能受持教法及正確宣說教法者,則說佛正教法住于世間;若有依教義正確修行者,則說佛證法住于世間。由此可知,所謂佛法住世,唯有正確受持、宣說佛法以及正確修行佛法才是名副其實,若沒有這些實質內容,而是表面上做些什麼,則不能稱爲佛正法住于世間。
756、 你本人對什麼是佛法的問題上有何感想?以後你怎樣受持和弘揚佛法?
答:佛法是佛陀爲令衆生解脫而作宣說的。真正的受持佛法應當是正確受持並宣說以及正確修持法義,佛法住于世間之內含也正在于此。作爲佛教徒,自利利他是本分,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正確修行自然是最妙之事,但若福慧資糧不足,而以受持及宣說來修積資糧,當是最佳之方便。在這樣一個時代,若自身及外在因緣皆不具足,而要追求一種“弘法事業”,那麼很容易成爲世間法,自利不成,真正利他也不存在;但若是與某幾個或某些衆生有些因緣,少少的言語便可能利益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這時候逃避說法,則利他之慈悲心也無從體現。所以聽聞正法時則應當努力專注聞思修,有機緣時則應當盡心盡力宣說,當修行時則放下一切。
作爲個人來講,如果有幾個人我可以說法來利益他們,那我願意爲他們適時地宣說。
757、 佛法住世期方面有些什麼不同的說法?公認佛法住世期如何安立?
答:佛法住世期:
有些論師說:佛法住世千年。
有些論師說:證法千年,教法更長。
有些論師說:佛法住世五千年 。
也有說:佛法住世五百年。但這種觀點不合理,因爲佛授記無著菩薩九百年後出世。
以公認佛法住世期算,現在是佛曆二五四七年。
758、 佛教是怎樣分果期、修期、教期、形象期?如今已到達哪一個階段?
答:果期:即最初的五百年多得阿羅漢果,第二個五百年多得不來果,第叁個五百年多得前二果,此一千五百年是果期。
修期:第四個五百年多出現慧學,第五個五百年多出現定學,第六個五百年多出現戒學,此一千五百年是修期。
教期:第七個五百年多出現持經論藏者,第八個五百年多出現持經藏者,第九個五百年多出現持律藏者,這一千五百年是教期。
形象期:第十個五百年是唯持形象期。
麥彭仁波切以及普巴派的曆算學者認爲,我們現在正處于修期當中的戒學階段。再過一百年,戒學期即會結束,這一點根據《時輪金剛》的曆算也是真實可靠的。
759、 世親論師以何種方式造此《俱舍論》?“正法理量唯諸佛”的究竟意義是怎樣理解?
答:世親論師多以克什米爾有部觀點而宣說《俱舍論》,其中也有部分觀點與經部相符。
“正法理量唯諸佛”,是說講說教法與證法的道理能堪爲正量的唯有諸佛出有壞以及佛子諸大菩薩,其他人由于具有迷惑不解的情況而並非能做到這一點。
760、 按本論最後偈頌,怎樣理解當時印度佛教的狀況?
答:當時在印度佛陀及諸持教大德皆已入滅,廣嚴城的諸比丘大肆宣揚十種非事,根本四部分裂爲十八部,對佛教進行各種各樣的增益、損減。衆生得不到正法,在惡見與叁毒之垢染汙穢的驅使下,肆無忌憚爲所欲爲。而佛理正教已處在命至喉結的危難之際。
761、 作者最後如何殷勤教誡後學切莫放逸之理?
答:作者論主殷切教誡後學,應萬分慎重、百般精進受持佛法。《俱舍論釋》作者亦引佛經:“不放逸爲無死處,放逸則爲死之處,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亡。”引《別解脫經》雲:“具壽佛陀之菩提,彼之諸法不放逸者方可獲得也。”
762、 藏文和漢文《俱舍論》的翻譯情況是怎樣的?
答:藏文《俱舍論》是由印度堪布則那莫紮即佛友與藏地大譯師華哲僧侶翻譯、校正並以講聞的方式而抉擇。在藏地第八世紀國王赤松德贊時期有叁大譯師,嘎瓦華哲、龍幢、智慧軍,當時國王建立譯經院,有叁百多位譯師,其中這叁位大譯師是最著名的。國王首先培養譯師,然後迎請印度班智達,由譯師們根據梵文譯成藏文,再進行校對。並由印度班智達傳講,他們具有從世親論師等大論師以來的清淨傳承,傳講中也一一對照藏文,非常嚴格。
漢文《俱舍論》有兩種譯本,一是陳真谛法師所譯,一是唐玄奘法師所譯。其中現在以玄奘法師的譯本傳講較廣。當時玄奘法師留學印度十七年,回國後建立譯場,從事翻譯事業十九年,翻譯經論七十叁部,共一千叁百叁十卷。對于中國佛教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763、 請說明《俱舍論釋·開顯世親密意燈》當時的作者是怎樣造的?此論最後發了什麼樣的殊勝願?
答:《俱舍論釋·開顯世親密意燈》即是蔣陽洛德旺波尊者對《俱舍論》作的解釋。尊者曾在大堪布全知香巴根嘎丹畢嘉燦、圓滿佛陀至尊上師嘉揚欽哲旺波爲主的諸大德足下依止,幼時曾于克旺西饒嘉措、土登堪欽麥彭桑給繞吉前聞受此論旁注,後于叁藏大師、伏藏大師土登秋吉劄巴蓮足下依止,詳詳細細得受此法的傳授,並銘記在心,立成文字,後精心編輯成此《俱舍論釋·開顯世親密意燈》。
此論釋作者最後發如是殊勝願:
願我世世具四輪,以聞思修久弘法,
自悟一切所知處,強烈悲心授群生。
重校于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五日
《俱舍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