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答:四种得即新得、习得、治得与遣得。
新得:前所未有的法重新获得;
习得:反复现前;
治得:修道;
遣得:断绝烦恼的得。
新得与习得大多数依靠有为善法而得,是无漏法的得;治得与遣得是从大多数断除有漏法的角度而安立的,是有漏不善的得。有漏善法的得是这四种。
690、 本论所说的十八不共法是哪些?与大乘论中所提到的十八不共法有何差别?
答:《俱舍论》中说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
大乘中的十八不共法:行为六种、证悟六种、事业三种、世间三种。
《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佛陀身无错乱过,语无嘈杂杂乱过,意无失念过,心无动摇不定过,无有执著轮涅自性异体等种种异想,无有不择所化而舍置之过,这是以行为所摄的六种功德。寻求利他之志欲无退失,勇悍利他之精进无退失,照见一切义之清净正念无退失,无烦恼垢之智慧无退失,恒时从障碍中出离之解脱无退失,现量见一切如所有、尽所有的所知义之解脱智慧何时无退失,这是以证所摄的六种功德。佛身语意三门作业也以智慧为导且随智慧而转,这是以事业所摄的三种功德。对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摄的一切所知法恒时无著无碍决定的广大智慧,这是以智慧所摄的三种法。如是依靠现证如来十八不共法后,对所化有情无有怖畏转动圣法大*轮者,唯一是具足欲从痛苦中救度众生的大悲且已胜伏四魔的导师圣者。此亦,诸佛以往昔已修相应之道,远离客尘障垢,由此现量获得。
691、 十种智力是什么?每一智力摄哪些智?
答:十种智力:
一、知处非处智力:摄十智(即此智力以十智为性)。
二、知业报智力:摄八智,除灭、道二智。此智力对境业果是苦集谛摄,故除灭道二智。
三、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四、知根胜劣智力 摄九智,除灭智,因
五、知种种信解智力 为此四智唯有为法。
六、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遍趣行智力:摄九智或十智。
彻知道自本体方面:摄九智,除灭智(道本体为有为,灭智不缘)
彻知道果方面:摄十智
八、知宿住随念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
漏尽本体摄六智,法智、类智、灭智、世俗智、尽智、无生智(漏尽是灭,故余四智即苦集道,他心智不缘)
漏尽相续中(佛相续):摄十智
692、 这十种智力依于哪些地?为什么唯有佛陀身中存在的智才叫做力呢?
答:十种智力依地:
知宿住随念智力与知死生智力:依四静虑正禅。
余八智力:依十一地,即无漏九地加欲界和有顶(不包括后七未至定,不起无漏道之故)。
无漏智力依于一切无漏地
世俗智摄所有智力依于一切地
唯佛陀身中存在的智力才叫做力,是由于只有佛陀才能无碍照见万法。
693、 佛陀的身之力有多少?什么叫做无爱子之力?无爱子之力到底有多大呢?
答:佛身之力有两种说法:(1)佛身具无爱子之力;(2)佛身的三百六十二骨节,每一骨节均具无爱子之力。
无爱子之力:相当于凡象之力的七个十倍。即凡象、香象、大露力者神力、胜伏神力、妙支神力、妙力神力、无爱子之力,此七种力逐步向上成十倍递增。
694、 什么是四无畏?哪些无畏为哪些智所摄?
答: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法障无畏、说出离道无畏。
正等觉无畏:如第一智力(知处非处智力),亦为十智所摄,因为正等觉就是指现量洞晓一切所知万法;
漏永尽无畏:如第十智力(知漏尽智力),亦为六智或十智所摄,从穷尽漏法的本体(即抉择灭)的角度而言是六智,从漏尽相续中具有的角度说为十智;
说法障无畏:如第二智力(知业报智力),亦为八智摄,除灭、道二智,因为障碍之法几乎均为有漏,是苦集,非灭道智所缘,故为八智;
说出离道无畏:如第七智力(知遍趣行智力),亦为九智或十智摄,从道本体言是除灭智外九智摄,就出离道果而言,是十智摄。
695、 什么是三念住?声闻阿罗汉也已断尽烦恼,为什么不具此三念住而唯佛陀具足呢?
答:三念住:
(1)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
(2)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
(3)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为喜怒之心念住。
声闻阿罗汉已断尽烦恼,但不具此三念住:
满增论师:虽然声闻阿罗汉相续中无烦恼,但无记心在,当听法者恭敬不恭敬时,阿罗汉具无记心,所以不能安立三念住。
世亲论师:声闻阿罗汉相续虽然已无贪嗔烦恼,即喜怒心已不存在,但其具有乐与不乐之心,恭敬时乐,不恭敬时不乐,此处心上的乐与不乐是一种习气,具习气,故不安立三念住。而佛陀将此习气一并断除,唯有正知正念,故佛安立三念住之不共法。
696、 什么是大悲心?为什么称为大?
答:大悲心的本体是世俗智,唯佛陀具有,佛陀以慈悯心昼夜六时观照世间的兴衰之故,故称大悲心。
大悲称为大有五因:
一、由于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以二资成就,故因广大;
二、悯念慈爱普愿群生远离三苦,故行相广大;
三、照见三界一切众生,故行境广大
四、垂念三界群生远离行苦的悲心平等,故趋入广大;
五、此乃极其敏锐的智慧之自性,故上品广大。
697、 大悲心和悲心的八种差别是什么?因地菩萨具有的慈悲心是大悲心还是悲心?为什么?
答:大悲心和悲心的差别有八种:
一、本体的差别:悲心是指无嗔,大悲则是无痴;
二、所缘之差别:悲心是缘欲界的众生,而大悲则缘三界有情;
三、行相之差别:悲心只具有愿离苦苦的行相,大悲则具有愿离三苦的行相;
四、所依之差别:悲心依于四静虑,大悲只依于第四静虑;
五、相续之差别:悲心在声闻缘觉相续中也有,大悲则唯独佛陀相续中才有;
六、获得之差别:悲心以离欲贪而得,大悲则需以离有顶贪而得;
七、救济之差别:悲心非普遍救济,大悲则普遍救济;
八、趋入之差别:悲心不同等趋入,大悲则平等趋入(指观待众生同等慈悲)。
因地菩萨具有的慈悲心是悲心而不是大悲心。因地菩萨具有的慈悲心在本体上不能安立为大悲心,因为只有佛陀才具有真正的大悲心;但从种类的角度上可以安立为大悲心,因为菩萨也是缘三界一切有情之三苦而发心救拔,虽不能如佛陀的大悲心那样究竟,但也绝非声闻之悲心可以代替,故从与佛陀大悲心同一种类的这一角度而安立因地菩萨亦具有大悲心。
698、 一切诸佛在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相同?
答:一切诸佛以三平等性而相同:
一、诸佛积累二资因平等性;
二、获得法身果平等性;
三、行利众事业平等性。
诸佛之不同方面:诸佛为利众生示现有所不同,
一、寿命:有人寿二万岁时出世,有一百岁,亦有八岁;
二、种姓:有婆罗门种姓,有刹帝利种姓;
三、身量:有高大者,亦有矮小者。
699、 依靠佛陀积累资粮有何功德?有什么教证?
答:《俱舍论大疏》引《毗奈耶经》中的教证:“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即是说,以佛陀为对境,即使做一件极其微小的事,如供一束花,或供一杯水,或供一盏灯,或诵佛号,或磕三个头等,事虽微小,但功德却是相当大,以之可以暂时转人天善趣,究竟获甘露般菩提佛果。每天若能观想释迦牟尼佛而做微小供养等善事,则可积累无边资粮。虽说诸佛无别,而《白莲花论》中说,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已发愿并摄受我等五浊恶世的众生,因此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与我们有特殊的因缘,每一个趋入佛门者皆与释迦牟尼佛有特殊的因缘。所以作为一个佛法的修学者,应当依靠佛陀而努力积累资粮。
700、 佛与有学者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到底怎样共同具足?
, 答:佛陀的不共法之外的法则与有学声闻缘觉是共有的,有些则与凡夫共同,因为佛陀意相续中具有的功德,在他们的相续也具有,这也只是说种类近似,而本体却相差悬殊。那么这些共同功德是指什么呢?其中无染、愿智、无碍解与六通是与圣者共有,“等”字所包括的前五通、(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与凡圣二者同具。
701、 什么叫做无染定?它在何人、何地、何界身份具足?
答:无染定:世俗智为体,修行者以他相续烦恼不缘自己而生起的意愿而入等至,出定后结合入定作为护持他心的方便。
无染定所依地:依第四静虑。无染定依于易道中最殊胜者。
无染定所依人:不动法阿罗汉(包括不动阿罗汉、缘觉、佛陀)。
无染定所依界身份:依欲界人的身份。因为以人的身份获得阿罗汉者先前唯恐他者的烦恼因己而生,而以之作为所缘,加以忆念,故是能灭尽彼之方便。
702、 什么叫做愿智?它于无染定有何差别?
答:愿智:以我当知此的心愿入第四静虑等至,结果也如愿了知彼之对境。
愿智与无染定之差别:
同:本体、地、补特伽罗、所依界。
无染定:所缘为他相续未来生之有事修断;
愿智:缘色等一切法。
703、 什么是四无碍解?它们的本体、所缘、地有何差别?
答: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1)法无碍解:对于名称等无碍了知名法无碍解。
(如说“瓶无常”,瓶无常此二皆是名称合起来则是一个句子,如是这样的能够诠表某种意义的法,无学圣者以无退智慧无碍了知,是法无碍解。)
(2)义无碍解:对意义无碍了知名义无碍解。
(如说“瓶无常”。对于其中所表达的瓶子无有恒常,或瓶子刹那坏灭之义,无学圣者以无退智慧无碍了知,是义无碍解。)
(3)词无碍解:对言词无碍了知,名词无碍解。
(如说“瓶无常”。以各地不同方言、语言来表达,或以不同专业学科之术语等来表达,无学圣者以无退智慧皆无碍了知是词无碍解。法无碍解与词无碍解之不同:法无碍解是指对于用同一种语言来诠表某个…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