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我当了校长,一定会如何如何……”平时他在网上学了很多新名词,说话似乎很有水平,领导们觉得他心胸开阔、眼光独到,结果就听信他的一面之词,把校长的位置让给了他。没想到,他上任以后,目的不是为了教育事业,而是怀有私心另有所图,最后把学校搞得一塌糊涂。所以有时候选人非常困难。有些人说得很漂亮,有些人装得特别像,只有让他做一段时间后,才知道他到底有几斤几两,那时贤善恶劣一目了然,如同货物过秤一样。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们无论选法师还是选管家,以前没有做过事情时,根本看不出他的人品如何,有时候期望过高,后来大失所望;有时候希望不大,但做完事情后,所有的人都暗挑大拇指。每个人的品性不同,有些是智者、有些是愚者,有些是贤人、有些是恶人,只有通过长期的交流和观察,才能判断此人的好坏善劣。
作为佛教徒,若想成为黄金般贤善的人,没有前世福报,恐怕也有一定困难。即便如此,也不要变成粪便般可恶的人,任何团体中若有了这种人,自他都极为不便。因此,我们的人格应当尽量完善。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有些智慧浅薄的人,由于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心,从出生至死亡,犹如一日所经历的一样。他每天虽然忙忙碌碌,无有任何空闲,实际上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为人类造福,从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度了一生。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最好是对众生有点利益,如果实在没能力,起码也要发愿修行,为来世做好准备。否则“生时无人知,死时无人问”,一生就像小昆虫一样庸庸碌碌,最多是搞一些破坏,这样活着没有任何实义。
当然,如果搞的破坏非常厉害,像某些恐怖分子一样,那可能在国际上比较出名,但也没必要出这种名!成名不容易,但成名也没什么用,毕竟生前的荣誉名声、金牌银奖,死时一样也带不走。只有笃信因果、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真实的利益。
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在一个小圈子里转,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他。霍西的曲恰堪布曾说:“今天从色尔坝来了一位老喇嘛,任何人都不认识他,肯定是他修行不好,所以不出名。霍西与色尔坝很近,他若有名气,全体僧众早就出去迎接他了,没有来时我们就知道了,但现在看来,这个老糊涂什么成就都没有。”曲恰堪布有时候讲话很有意思,当着人家的面就开始批评他。可能那个老喇嘛也特别伤心,好不容易去听课,结果一来就受到这种待遇。
当然,出不出名并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是为自己和众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不然的话就非常遗憾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
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智者完全与之相反。广闻博学的智者,精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过。
智者和愚者的差别相当大。有智慧的人,每天将时间和精力用于修行佛法、积累功德。而没有智慧的人,对无聊的琐事永远抱有极大兴趣,对有意义的事情却从不染指。
所谓“圆满四德”,即法、财、欲、解脱四种圆满。法圆满,指修持大乘或小乘佛法;财圆满,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财;欲圆满,指获得人天福报,或通过禅定得到欲天之善趣果位;解脱圆满,指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缘罗汉、佛菩萨的出世间解脱。由此可见,智者的方向与愚者截然不同。
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些法师每天做的事情,从没有为了短暂的今生,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和来世解脱。他们的忙忙碌碌,与愚者有天壤之别。智者经常约束自己不放逸,不管是走路、睡觉、做事,提醒自己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他有这种控制力。我们也应该观察自己,平时的行为是为了衣食住行而奋斗,还是为了众生和佛法做点贡献?正确的发心是一种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发动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
智者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世间上有许多无义者和失义者。“无义者”平时所做的事情不但无有意义,反而造作恶业,如偷盗、邪淫,做妓女、做屠夫、做渔夫,以此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这是以放逸导致的,因为没有正知正念、不知取舍,所以变成了无义者。
所谓“失义者”,指业际颠倒的人,本来自己很有良知、很有正见,后来遇到恶知识,与无正知正见的人同流合污,以致毁坏戒律、毁坏闻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尽。这种人同样也是放逸所致,因为整天耽著没有意义的事情,最后导致了这种后果。
反过来说,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因此不会变成无义者,也不会变成失义者。他的所作所为必定对众生和佛法有利,事业与功德也会蒸蒸日上、与日俱增。其实,不仅仅是佛教徒,世间上的名人、智者、成功者也来源于不放逸,他们的三门也是常以正知正念或智慧来护持。
下面讲了一些放逸者的法相: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
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比如学了一点因明,但真正的推理没有懂,只知道看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学了一点中观,但真正的空性没有懂,只认为因果、三宝、四谛都不存在。
另有些人的聪明变成狡猾之因。现在有些恐怖分子,依靠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或世间聪明,不但没有转为道用,反而成为损害众生的因、毁坏自他的根本。
还有一部分人看似聪明,譬如有些电脑高手,依靠两只手就能对一切了如指掌,但实际上是整天沉溺在迷乱当中。所以有些发心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随时监督下面的道友,尽管我开许部分人使用电脑为三宝做事,但如果没有加以控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如法的现象。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学校,校长跟我说:“我们这里专门有个监控设施,假如有老师上了不好的网站,或是做了不如法的行为,从监控器上马上就能发现。”出家人的场合中,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但有时候也很难说。因为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变,一旦出现对境的话,第一次有控制能力,第二次大打折扣,第三次就随波逐流,最后彻底完蛋了,这种现象也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希望发心人员千万不要以不如法的行为来毁坏自相续。
说实话,倘若聪明变成邪见之因、堕落之因,那还不如笨一点、老实一点好。从前有个故事:一个水池里有座铁塔,铁塔下面有好多青蛙,青蛙看塔顶尖尖的,就纷纷商量:“今天下雨,太阳不晒,我们爬铁塔好不好?”大家很高兴地同意了。爬到中间时,太阳出来了,它们被晒得奄奄一息,于是开始打退堂鼓,一个个都下去了。下去以后,它们往上一看,竟然发现有只青蛙爬到了塔顶。怎么会这样呢?它们一观察才发现,原来那只青蛙是个聋子,大家一起爬的时候,它也跟着上去了,中间商量返回来时,它没有听到,继续径直往上爬,最后成功地到达了塔顶。
同样,有些人的耳朵、眼睛特别好,手也特别灵,很可能成为毁坏自己的因。而有些人什么都不懂,电脑不会,开车也不会,每天只会念“嗡玛呢巴美吽”,最后却可能提前成就。因此,有时候聪明不如笨一点好!
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
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心胸宽广、肚量很大,不容易发脾气,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其实他的性情松散懒惰,对什么都无所谓,让他做一件事情,在耳边说了多少次也不管用。今天供养他一斤黄金,他无所谓;明天诽谤他两句,也无所谓。并不是他修行非常好,已达到无利无害的境界,而是他的人格太差,就像海底石头一样没有感觉,对他怎么样赞叹、怎么样毁谤,完全“亲怨平等”。所以千万不能让这种人做事情,不然他口头上说“可以可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问题就出在他的心上面,什么事情都成不了,这就是放逸所导致的过失。
当然,不观察的时候,我们有时也会上当,觉得这种人对得失不斤斤计较,肯定内心境界很高,于是什么事情都交给他,结果他全部推下去。因此,在选择人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其实,《二规教言论》的教言非常殊胜,如果学校教育中有的话,对很多人的一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惜的是,不要说世间,就连很多寺院的法师也不懂,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自己经常非常可怜。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
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可是做起事来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着一浪,刻不容缓,心急得不得了。这也是放逸者的一种法相。
其实,做任何事都有个过程,倘若时间不充裕、前后没有考虑清楚,就理不出什么头绪来,事情反而会弄得一团糟。这些人并不是有计划、有安排,抓紧时间要把事情做完,而是手忙脚乱,急得没有规律。比如说要修大经堂,他天天在旁边催:“快呀快呀,一个月必须把它建起来。”那这有可能成功吗?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要慎重考虑前因后果,考虑完了以后,应该有头绪、有次第、有安排地做下去。开头怎么样精进,结尾也应如是精进。有些人刚开头时特别激动,发心得不得了,没过两三天,三分钟的热情就消失了,甚至再过一段时间就偷跑了,这都是不懂二规的表现。假如懂得这一点,既然已经发心了,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能退。而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什么因缘、需要怎样发心,必须要有筹划安排,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在座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今后肯定要在社会上做些事情。如果不懂这些规律,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别人看你非常可怜,你自己也会很受挫。以前上师如意宝对这些教言特别重视,所以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圆满,一切所作都是理性的、有智慧的,一…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