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我當了校長,一定會如何如何……”平時他在網上學了很多新名詞,說話似乎很有水平,領導們覺得他心胸開闊、眼光獨到,結果就聽信他的一面之詞,把校長的位置讓給了他。沒想到,他上任以後,目的不是爲了教育事業,而是懷有私心另有所圖,最後把學校搞得一塌糊塗。所以有時候選人非常困難。有些人說得很漂亮,有些人裝得特別像,只有讓他做一段時間後,才知道他到底有幾斤幾兩,那時賢善惡劣一目了然,如同貨物過秤一樣。
麥彭仁波切的這個比喻非常好。我們無論選法師還是選管家,以前沒有做過事情時,根本看不出他的人品如何,有時候期望過高,後來大失所望;有時候希望不大,但做完事情後,所有的人都暗挑大拇指。每個人的品性不同,有些是智者、有些是愚者,有些是賢人、有些是惡人,只有通過長期的交流和觀察,才能判斷此人的好壞善劣。
作爲佛教徒,若想成爲黃金般賢善的人,沒有前世福報,恐怕也有一定困難。即便如此,也不要變成糞便般可惡的人,任何團體中若有了這種人,自他都極爲不便。因此,我們的人格應當盡量完善。
有些愚癡淺學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猶如一日所經曆,一生碌碌無作爲。
有些智慧淺薄的人,由于沒有以正知正念攝持身心,從出生至死亡,猶如一日所經曆的一樣。他每天雖然忙忙碌碌,無有任何空閑,實際上不管是個人的修行,還是爲人類造福,從沒有做過有意義的事情,碌碌無爲地虛度了一生。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最好是對衆生有點利益,如果實在沒能力,起碼也要發願修行,爲來世做好准備。否則“生時無人知,死時無人問”,一生就像小昆蟲一樣庸庸碌碌,最多是搞一些破壞,這樣活著沒有任何實義。
當然,如果搞的破壞非常厲害,像某些恐怖分子一樣,那可能在國際上比較出名,但也沒必要出這種名!成名不容易,但成名也沒什麼用,畢竟生前的榮譽名聲、金牌銀獎,死時一樣也帶不走。只有笃信因果、行持善法,對今生來世才有真實的利益。
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在一個小圈子裏轉,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他。霍西的曲恰堪布曾說:“今天從色爾壩來了一位老喇嘛,任何人都不認識他,肯定是他修行不好,所以不出名。霍西與色爾壩很近,他若有名氣,全體僧衆早就出去迎接他了,沒有來時我們就知道了,但現在看來,這個老糊塗什麼成就都沒有。”曲恰堪布有時候講話很有意思,當著人家的面就開始批評他。可能那個老喇嘛也特別傷心,好不容易去聽課,結果一來就受到這種待遇。
當然,出不出名並不是很重要,最關鍵的是爲自己和衆生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不然的話就非常遺憾了,這也是放逸所導致的。
博學智者每日間,行持法財欲解脫,
彼等圓滿四德故,最終獲得大成果。
智者完全與之相反。廣聞博學的智者,精通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財、欲、解脫四大圓滿功德,從來沒有間斷過。
智者和愚者的差別相當大。有智慧的人,每天將時間和精力用于修行佛法、積累功德。而沒有智慧的人,對無聊的瑣事永遠抱有極大興趣,對有意義的事情卻從不染指。
所謂“圓滿四德”,即法、財、欲、解脫四種圓滿。法圓滿,指修持大乘或小乘佛法;財圓滿,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積累信心、智慧、持戒等聖者七財;欲圓滿,指獲得人天福報,或通過禅定得到欲天之善趣果位;解脫圓滿,指暫時得到人天福報,究竟獲得聲緣羅漢、佛菩薩的出世間解脫。由此可見,智者的方向與愚者截然不同。
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些法師每天做的事情,從沒有爲了短暫的今生,完全是爲了利益衆生和來世解脫。他們的忙忙碌碌,與愚者有天壤之別。智者經常約束自己不放逸,不管是走路、睡覺、做事,提醒自己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他有這種控製力。我們也應該觀察自己,平時的行爲是爲了衣食住行而奮鬥,還是爲了衆生和佛法做點貢獻?正確的發心是一種動力,如果沒有這個發動機,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成功。
無義抑或失義者,皆從放逸而生故,
智者日日時時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世間上有許多無義者和失義者。“無義者”平時所做的事情不但無有意義,反而造作惡業,如偷盜、邪淫,做妓女、做屠夫、做漁夫,以此毀壞了自己的今生來世。這是以放逸導致的,因爲沒有正知正念、不知取舍,所以變成了無義者。
所謂“失義者”,指業際顛倒的人,本來自己很有良知、很有正見,後來遇到惡知識,與無正知正見的人同流合汙,以致毀壞戒律、毀壞聞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盡。這種人同樣也是放逸所致,因爲整天耽著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導致了這種後果。
反過來說,智者時時刻刻觀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攝持自相續,因此不會變成無義者,也不會變成失義者。他的所作所爲必定對衆生和佛法有利,事業與功德也會蒸蒸日上、與日俱增。其實,不僅僅是佛教徒,世間上的名人、智者、成功者也來源于不放逸,他們的叁門也是常以正知正念或智慧來護持。
下面講了一些放逸者的法相:
聰明智慧未究竟,聰明邪慧狡猾因,
詭計多端假精靈,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雖然聰明,但智慧沒有達到究竟。比如學了一點因明,但真正的推理沒有懂,只知道看別人的過失、說別人的缺點;學了一點中觀,但真正的空性沒有懂,只認爲因果、叁寶、四谛都不存在。
另有些人的聰明變成狡猾之因。現在有些恐怖分子,依靠所掌握的科學技術或世間聰明,不但沒有轉爲道用,反而成爲損害衆生的因、毀壞自他的根本。
還有一部分人看似聰明,譬如有些電腦高手,依靠兩只手就能對一切了如指掌,但實際上是整天沈溺在迷亂當中。所以有些發心部門的負責人,應該隨時監督下面的道友,盡管我開許部分人使用電腦爲叁寶做事,但如果沒有加以控製,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如法的現象。
前段時間我去了一個學校,校長跟我說:“我們這裏專門有個監控設施,假如有老師上了不好的網站,或是做了不如法的行爲,從監控器上馬上就能發現。”出家人的場合中,一般不會有這種情況,但有時候也很難說。因爲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變,一旦出現對境的話,第一次有控製能力,第二次大打折扣,第叁次就隨波逐流,最後徹底完蛋了,這種現象也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希望發心人員千萬不要以不如法的行爲來毀壞自相續。
說實話,倘若聰明變成邪見之因、墮落之因,那還不如笨一點、老實一點好。從前有個故事:一個水池裏有座鐵塔,鐵塔下面有好多青蛙,青蛙看塔頂尖尖的,就紛紛商量:“今天下雨,太陽不曬,我們爬鐵塔好不好?”大家很高興地同意了。爬到中間時,太陽出來了,它們被曬得奄奄一息,于是開始打退堂鼓,一個個都下去了。下去以後,它們往上一看,竟然發現有只青蛙爬到了塔頂。怎麼會這樣呢?它們一觀察才發現,原來那只青蛙是個聾子,大家一起爬的時候,它也跟著上去了,中間商量返回來時,它沒有聽到,繼續徑直往上爬,最後成功地到達了塔頂。
同樣,有些人的耳朵、眼睛特別好,手也特別靈,很可能成爲毀壞自己的因。而有些人什麼都不懂,電腦不會,開車也不會,每天只會念“嗡瑪呢巴美吽”,最後卻可能提前成就。因此,有時候聰明不如笨一點好!
縱然胸懷寬廣者,性情疏懶事不成,
如無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表面上看來心胸寬廣、肚量很大,不容易發脾氣,大家都覺得很了不起。其實他的性情松散懶惰,對什麼都無所謂,讓他做一件事情,在耳邊說了多少次也不管用。今天供養他一斤黃金,他無所謂;明天誹謗他兩句,也無所謂。並不是他修行非常好,已達到無利無害的境界,而是他的人格太差,就像海底石頭一樣沒有感覺,對他怎麼樣贊歎、怎麼樣毀謗,完全“親怨平等”。所以千萬不能讓這種人做事情,不然他口頭上說“可以可以,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問題就出在他的心上面,什麼事情都成不了,這就是放逸所導致的過失。
當然,不觀察的時候,我們有時也會上當,覺得這種人對得失不斤斤計較,肯定內心境界很高,于是什麼事情都交給他,結果他全部推下去。因此,在選擇人的過程中,務必要注意這一點。
其實,《二規教言論》的教言非常殊勝,如果學校教育中有的話,對很多人的一生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惜的是,不要說世間,就連很多寺院的法師也不懂,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自己經常非常可憐。
少聞淺學無智者,急躁從事如湧潮,
隨心所欲亂身心,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孤陋寡聞,沒有廣聞博學的知識,可是做起事來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著一浪,刻不容緩,心急得不得了。這也是放逸者的一種法相。
其實,做任何事都有個過程,倘若時間不充裕、前後沒有考慮清楚,就理不出什麼頭緒來,事情反而會弄得一團糟。這些人並不是有計劃、有安排,抓緊時間要把事情做完,而是手忙腳亂,急得沒有規律。比如說要修大經堂,他天天在旁邊催:“快呀快呀,一個月必須把它建起來。”那這有可能成功嗎?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時,首先要慎重考慮前因後果,考慮完了以後,應該有頭緒、有次第、有安排地做下去。開頭怎麼樣精進,結尾也應如是精進。有些人剛開頭時特別激動,發心得不得了,沒過兩叁天,叁分鍾的熱情就消失了,甚至再過一段時間就偷跑了,這都是不懂二規的表現。假如懂得這一點,既然已經發心了,縱遇生命危險也不能退。而且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什麼因緣、需要怎樣發心,必須要有籌劃安排,這才是智者的行爲。
在座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今後肯定要在社會上做些事情。如果不懂這些規律,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別人看你非常可憐,你自己也會很受挫。以前上師如意寶對這些教言特別重視,所以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圓滿,一切所作都是理性的、有智慧的,一…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