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不會受到謠言誹謗,即使很多人暫時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終也不得不折服。所以大家理應學習這些知識,並在生活中盡量運用。有時候即便是一個偈頌,也對自己一生有極大的影響。
雖無舍財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財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沒有發起布施之心,也沒有達到一地菩薩布施圓滿的境界,但因爲不善于管理自己或叁寶的財物,隨隨便便浪費,別人也認爲他不執著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盡便宜。還有些人本來沒有看破一切,但表面上好像證悟了現空雙運的境界一樣,什麼都不執著。這些均爲放逸所生的過失。
不論是自己的財産,還是叁寶的財産,在沒有證得龍猛菩薩那樣的境界 之前,最好不要說大話“你拿就拿吧,沒有什麼”,出去的時候也不關門。這不代表你的境界非常高,而是你的人格太差了,連自己的財産都管不好。
我們上師如意寶,沒有特殊必要的話,哪怕是一根哈達,也不會輕易送人或隨便浪費。當然,上師並不是執著這一根哈達,而是不願浪費信財,于是該收拾的就收拾,該處理的就處理,什麼都管理得井井有條。
有些人明明沒有任何境界,但看起來什麼都不執著,東西隨隨便便送人,根本管不好自己的財産。這樣到了一定時候,就像藏族的俗話所說,連狗的腸子裏都有他的財産。別人也覺得不用白不用,享用他的財産理所當然。所以沒有到一定境界之前,我們不要裝作看破者,應該如理如實地算賬管理,什麼都分得清清楚楚,在名言中也應當這樣做。
這個竅訣,很多道友恐怕不一定知道。我也發現你們有些人執著肯定沒有消失,但表面上看來什麼都不執著一樣,這說明人太差了。我自己也是如此,別人供養的有些東西,兩叁天後全部爛了。我知道後非常傷心,並不是我修行好所以不執著,而是自己太差勁了,隨便浪費這些財産。西方人在外面用餐時,哪怕是吃剩的飯菜也全部打包,非常非常節省,這是很好的習慣。沒有必要什麼都看破了,什麼都無所謂,尤其是浪費叁寶的財産,果報相當可怕,這也是放逸所導致的。
如果我們比較謹慎,就不會隨意糟蹋東西。有些部門的財産,大家還是要關心一下,能用的就把它用上,不能用的,看有沒有別人需要,如果有人需要,應該考慮怎麼樣給。這些事情還是值得注意!
慈悲心續未究竟,任諸怨敵恣意行,
衆前袒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的悲心並沒有究竟,不是像登地菩薩那樣將衆生看作兒子,但卻任敵人恣意妄行,怎麼樣害他罵他,他都規規矩矩的。他如果證悟了衆生與自己無二無別的境界,那敵人確實與父母沒什麼差別,這種行爲是值得稱許。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些人因爲膽子太小,有些人修行太差了,有些人連基本的人規都不懂,所以敵人加害的時候,他是:“謝謝你老人家,今天給我加持加持。”別人幫助他的時候,他也是:“可以可以,怎麼都可以。”這種人特別差,悲心沒有到量之前,敵人就是敵人,一定要怨親分明。在這個世間上,壞人特別多,好人也不少,但很多人可能分不清好人和壞人之間的差別。
還有些人經常將自己的貪心、嗔心及習氣毛病,在衆人面前暴露無遺,這也是愚者的一種表現。一般來講,人應該有隱蔽分,心裏所想的不一定非要說出來,所作所爲也不一定非要在大衆前表演出來。但是有些愚者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有機會就極力宣揚,讓大家對他一覽無余,這也是放逸所致的過失。因此,大家應該掌握分寸、知道取舍,這才是智者的行爲!
第九節課
未證諸法如幻相,身語行爲不約束,
故受衆人之呵責,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並未證悟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顯現上如夢如幻、如陽焰、如乾闼婆城,可是他身語一點也不約束,好像已經通達了最高境界,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真正證悟了空性,通達萬法無有任何自性,了知地獄和清淨刹土一樣、不淨糞和美味佳肴無別,那行爲上無有約束也可以。就像漢傳佛教的金山活佛、濟公和尚,藏傳佛教的蓮花生大師、薩繞哈巴等大成就者,不管顯宗密宗,都有這樣的境界。但如果沒有證悟這種境界,行爲上就開始肆無忌憚,給別人也一直如是宣揚,那定會受到衆人的呵斥與責備。
元音老人在《恒河大手印》中有這麼一個公案:從前有個禅師愛吃牛肉,經常口口聲聲說:“吃就是不吃!”但他只是嘴上說說,心裏空不了,後來他一口氣不來,就入了牛胎,做牛還債。有一天,農夫把牛牽出來,剛好遇見志公禅師(梁武帝的國師,觀音菩薩化身)。志公一看:“這不是某某禅師嗎?你不是說吃就是不吃嗎?怎麼做牛還債啊?”這牛淚流滿面,特別傷心,然後左撞右撞,把自己撞死了。所以,不到真正空淨的地步,胡說大話是要感果報的。
現在很多人說:“一切都是空,行善造惡都一樣。”說這種大話的人,根本沒有如此證悟,光是口頭上會說,行爲上不好好取舍,一定會遭到衆人呵斥。前段時間,菩提學會裏有個人天天說大話,後來不僅是他的小組裏面,甚至整個城市凡是學一點佛的人,都知道他在騙自己、騙他人。因爲他平時的行爲特別不如法。若真正通達了空性,行爲上必定有折服人的奇特之處,但若沒有這個,光是口頭上會說,肯定會受到大家的譴責,這也是放逸所導致的。
未生厭世出離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諸現視如敵,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並未生起視叁界輪回如火坑的厭世出離心,只是因爲性格孤僻,跟誰都合不攏,在任何團體中,總與衆人格格不入,不管是親友還是其他人,全部視爲怨敵來對待,以致誰都不願跟他接觸。這種人天天“閉關”不見人,並不是出離心特別強,只不過是性格太差了,這也是放逸所導致的。
我們作爲修行人,不管與佛教團體還是非佛教團體相處,都應該給人一種和睦的氣氛。不要平時呆在屋子裏還好,一接觸人的時候,就露出自己醜陋的一面。出離心和性格孤僻千萬不要搞錯,你到底是跟誰都合不攏呢?還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願意呆在寂靜的地方,厭倦散亂的城市?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彼違時境之正量,種種行爲之過患,
皆由未經細觀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以上講了放逸的諸多過失,有些是時間上沒有掌握(如性格太急了,或者性格太緩了),有些是環境上沒有掌握,這些違背時境正量的種種過患,全部是放逸所導致的。如果是不放逸的人,會時時不離正知正念和智慧,什麼環境、什麼時間、什麼人群,方方面面會考慮得非常周到,他的行爲也是如理如法。
我們經常犯的很多錯誤,以及一些不如法的行爲,都是心沒有調整好而導致的。平時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不管是學佛也好,做世間法也好,應該用自己的智慧來觀察。有些人的智慧雖然不是很高,但是他比較注意、比較小心,事情往往有成功的機會。因此,人不一定要相當聰明,聰明有時候反而變成糊塗,關鍵是人要老實,反反複複地觀察自相續。
倘若行爲已偏袒,不能圓滿士夫義,
謹慎密護諸威儀,猶如日月不著空。
做什麼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太緊不行、太松也不行,沒有觀察不行、觀察太過分也不行,倘若過于極端,事情不會圓滿成功。所以平時一定要謹慎護持身口意的諸般威儀,如此才會事半功倍。
當然,我們做事情不成功,大多數是我執太重所致。《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有個普通的木匠叫梓慶,他平時幫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時挂鍾的架子。雖然這是個很簡單的活,但他做出來的架子,人人見後驚爲鬼斧神工,覺得那上面野獸的形狀,宛如真正的走獸一般栩栩如生。後來當地的國君知道他的手藝之後,專門喚他來問其中的竅訣。
梓慶很謙虛,他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麼竅訣啊。如果你一定問,我就跟你說說:無非是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首先要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在齋戒的過程中,到第叁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爲自己得到功名利祿的念頭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名”,別人對我贊歎也好、誹謗也罷,我都已經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可以達到“忘我”之境。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就拿上斧子進山。進山以後,因爲我的心很清淨,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一眼就會看到,然後把木頭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就成爲現在的樣子。我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竅訣。”
確實,我們做事不成功,要麼是爲名,要麼是爲利,要麼是爲自己的事情,有了這些障礙以後,心就靜不下來,言行舉止也跟著左右搖擺,甚至跟別人吵架爭執。若沒有按古人這些行爲來規範自己,就會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做事情的時候,恐怕別人看你不順眼,你自己也不會成功。但若符合實際道理,自己的行爲如理如法,即使別人暫時對你有不滿的看法,不久也會消失的。如此一來,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運行一樣,我們可以逍遙自在地承辦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業,不會遭遇任何違緣。
言行舉止之定准,當依無欺如來教,
及與具相善知識,複次亦依自淨心。
我們日常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一定標准,什麼樣的標准呢?無欺的如來聖教、具相善知識的教導,還有自己的清淨心。這叁個條件不可缺少,自己的所作所爲以這叁條標准線來定位,這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做事不依佛陀不可思議智慧所抉擇的教言,而僅僅憑自己的分別念。昨天有位居士問了我很多問題,基本上都是“我想應該怎樣怎樣……”,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凡夫的分別念一點依據都沒有,只是自己想的,怎麼可以作爲理由呢?所以,我們的行爲應當因循如來教言。假如自己學識淺薄,無法徹知如來教言,那應該依止精通顯密的具相上師。我們剛開始學佛時,什麼都是懵懵懂懂的,一定要按照如來和上師的教言去做。同時,還不能離開清淨心。有了這叁者的話,一切言行都會趨于善妙。否則,倘若心不清淨,以貪心、嗔心或自私自利的心去做,很多事情都不會圓滿。尤其…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