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19

  ..續本文上一頁是弘法利生的事業,如果完全以自己的分別念來做主,結果不一定特別成功。

  當然,大的事情需要以如來教言、上師教言、清淨心去抉擇,那些小的事情,沒必要具足這叁種條件。比如今天去商店買個餅幹,不用看佛經裏有沒有教證?要不要問一下上師?自己心清不清淨?不然的話,明天可能很多人給我提問題:“我想買個什麼東西,您說買好還是不買好?”“我有五十塊錢,有時想買衣服穿,有時又想買牛奶喝,上師您幫我決定吧。”這些事情,我覺得怎麼樣都可以,你們可以自己做主。

  此叁之外諸他語,皆爲種種分別染,

  親人抑或非親人,聽從彼等有何用?

  除了如來教言、善知識開示、自己的清淨心外,其他人所說的話絕對沒有可信之處。有些人當面講得非常好聽,但他很可能抱有其他目的,或是以貪心引發,或是以嗔心驅動,或是以嫉妒心作祟……這些語言被種種煩惱所染汙,所以不論親人或是非親人,誰的話都不要聽。

  有些人想出家學佛,此舉在如來教法下有據可查,善知識也會極力贊成,同時自心非常清淨,因此自己決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問這個、問那個,尤其是那些愚昧無知的親人,根本不會給你指示很好的道路。這些關鍵問題,當依叁種標准抉擇而行,這樣自己才不會後悔。有些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時,根本找不到方向,此時若能依教奉行,對一生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這裏還要了知,除善知識和佛陀的教言外,對世間人以分別念編撰的書籍、宣傳品,也不要特別有興趣,否則會逐漸染汙相續的。這一點,學佛的道友務必要注意,現在是末法時期,很多人對佛經論典和善知識開示,不太願意看,也不太願意聽,而對那些花言巧語、無稽之談卻趨之若鹜,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學習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絲毫意義也沒有,只會讓自己的人生白白虛度。故而,大家應該看一些有加持的金剛語。

  謹慎籌劃未來事,縱使失敗亦無悔,

  事前細致作觀察,無悔而住極爲要。

  對未來所做之事一定要謹慎籌劃、精心安排,不管大事還是小事,千萬不要草率決定,決定完又立刻變卦。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觀察,考慮操作過程中若出現不利因素應如何面對,一項一項在心裏好好盤算,一旦做出了決定,自己則應全身心投入。如此一來,縱使事情失敗,也沒有什麼後悔的。

  現在很多人沒有主見、沒有頭腦,今天想一個、明天又換一個,結果什麼都不成功,自己也後悔得不得了。包括依止上師、交友成家等方面,很多人也不觀察,以前有西方記者問觀音上師:“您對世間人的成家和感情怎麼看待?”慈悲的上師開示道:“對于這些問題,我並沒有不同的觀點,但需要提醒的是,雙方一定要互相觀察。現在全世界的離婚率特別高,草率結婚又輕易離婚,致使孩子像孤兒一樣非常可憐,這都是沒有觀察而引起的。”

  其實,佛教的理念不僅應在出家群體中傳播,在家人更需要它的引導。作爲一個出家人,應當關注在家人的生活、工作等問題,雖然我們出了家,早已抛棄了這些事情,但可以通過講經說法的方式,引導在家人遠離各種痛苦。如果自己欠缺這方面常識,則可借鑒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幫助他們遠離苦難,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如是無悔歡喜心,悅意無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現,故當恒依謹慎行。

  皎潔的月影,會在平靜的海面上映現。同樣,無有後悔的悅意之情,是在行事謹慎小心的因緣中産生。

  世上有許多人愁眉苦臉、傷心痛苦,到了極點就想自殺,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此乃放逸之過失。”這些人由于太過放逸,剛開始什麼都不觀察,對佛教不了解,對世間正理也不學習,隨隨便便做點事情,不成功就後悔莫及。雖然有些不成功跟前世因緣有關,但一般來講,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該詳詳細細觀察,然後遵照教言去行持,這才會給一生帶來快樂。

  我有時候想,住在寂靜山裏的修行人,個別人可能有少許痛苦,但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很單純、很快樂的,這種快樂無法用語言言表,這應該是不放逸的結果。在短暫的人生中,如果整天放逸,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直處于痛苦的狀態中,對修行和生活絕對無有益處。所以大家應該開心地過生活,這也會爲修行和積累資糧帶來很多利益。

  前段時間講《入行論》時,我也講過兩個比丘的公案,他們只說一句“慎勿放逸”,就是非常甚深的佛法。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兩位比丘在一起閑談,旁邊有兩個魔鬼准備奪取他們的性命,其中一個魔鬼信仰佛教,另一個魔鬼不信佛,他們互相商量,若兩位比丘沒有講佛法,就把他們吃掉。那兩位比丘很散亂,一直都是談論世事,沒談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時才互相祝願:“慎勿放逸!”不信佛的魔鬼說:“看,他們始終未講一句佛法,可以吃他們了吧?”信佛教的魔鬼連忙阻止:“不,他們已講了甚深的佛法。”“沒有啊,兩人一直說些無聊的話,什麼時候講佛法了?”“你沒聽到嗎?剛才他們分手時說“慎勿放逸”,這句話的含義特別深奧。在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中,不放逸是最甚深的佛法。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放逸,修行肯定非常成功……”後來,不信佛的魔鬼覺得言之有理,說:“既然如此,那就不吃他們了,算了吧!”

  五、正 直

  本論中,一個完美的人可用一棵樹來表示。樹根是妙慧和穩重,樹莖是慚愧和不放逸,現在講樹枝——正直和堅定誓言。

  我們修行佛法先要做好人,好人相當于一棵樹,沒有智慧和穩重,樹的根就沒有了。同時還要具足慚愧和不放逸,行爲不要太過分了,假如隨意違背世間規律,任何人都接受不了,你生存在世上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當以慚愧和不放逸來要求自己,這相當于樹莖。下面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做人還必須要公平正直,不管遇到什麼情況,若能堅持這一准則,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都會圓滿成就。

  公平正直天人道,虛僞狡詐邪魔道,

  趨入天道住天門,趨入魔道住魔門。

  公平正直在世間上相當罕見。有些人認爲自己性格很直,總愛說別人過失,看不慣馬上說出來,想什麼就說什麼,認爲這就叫做正直。其實不然,這只是把心裏想的嘴裏吐出來而已。所謂的正直,是以叁寶或良心作證,遇到事情

  時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無論對方高低貴賤,是領導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觀事實,就當仁不讓地站在那一邊。這樣的人如黃金般難得,正直的行爲能令他趨往天人之道。而有些人特別虛僞,口是心非、陽奉陰違,這種狡詐的行爲是邪魔之道。趨入天道之人,因爲擁有正直的美德、高尚的行爲,不論是獲得解脫還是人天福報都唾手可得。而趨入魔道之人,只會越來越墮于黑暗,感受無盡的痛苦。

  衆所周知,包公斬驸馬就是正直的典型,包公爲了伸張正義,甯願觸怒皇室,哪怕丟掉烏紗帽也不違背正理公意。海瑞亦是如此,他爲官清廉、剛正不阿,爲了正義甯可罷官。而現在的人並非如此,只要對自己的親友有利,就從語言上、行爲上全力以赴地幫助他,這完全是魔鬼之道。

  作爲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做事情應該憑自己的良心,以叁寶作證,這才不會有違背因果的地方。在此過程中,不管別人怎麼說你不公平,只要自己良心上沒有虧欠,問心無愧就可以。否則,一個人如果不正直,他再有功德也沒有用。

  我以前沒有做很多事情時,法王如意寶一直強調人格很重要,當時自己感受不是很深。現在到了這種年齡,經常遇到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情,也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這才發覺人不公平正直、不是一個好人的話,哪怕他頭上有龍王的如意寶,跟他打交道也很麻煩。然而,具足《二規教言論》所有條件的人,在末法時代也是非常難得。

  鄭重取舍苦樂時,自己如何他亦爾,

  如是直士獲富樂,狡者與此皆相違。

  在鄭重取舍苦樂的過程中,自己應該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設身處地爲別人著想。如果自己要快樂、不要痛苦,喜歡吃好的、睡好的,想獲得快樂、名聲、地位,那別人也是一模一樣,自己理應體諒別人、理解別人,這樣才是正直的人。

  這裏的內容相當深,你們不要認爲《二規教言論》很容易。其實我這次沒有時間細講,否則,每一個頌詞當中,真的有甚深的意義。只是表面上滑下去,可能跟世間的偈頌沒什麼差別,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如何取舍苦樂,其他衆生也是如此。因此,傷害衆生也好,說別人過失也好,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推己及人。《入行論》第八品中也有這樣的竅訣,不管是對別人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生傲慢心,都應該換位思考,把自己換成對方,對方換成自己,然後對他發惡心,有這樣的觀想方式。

  而狡詐者只是一味地想著自己,對別人的生命、別人的快樂一點也不在乎。現在有些人從小沒有受過這種教育,做的一些事情非常可怕。昨前天在我們附近有兩個學生,一個是14歲還是16歲,一個是18歲,他們叫了一輛出租車,去離這裏不到十幾公裏的電站,到了那裏後,他們把那個司機殺了。當時司機還沒有死,他用手機往家裏使勁撥電話,家人一接的時候,他已經奄奄一息了,話都說不出來了。這兩個學生把車搶走以後,一開到外面,馬上就被抓了。今天我們學院念頗瓦時,來了特別多的出租車,就是跟死者一個公司的。

  十幾歲的孩子能幹出這種事,主要是學校裏沒有慈悲的教育,很多知識成了狡詐的因。如果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苦樂跟衆生的苦樂完全一樣,經常在這方面訓練的話,也不至于造下這種後果。

  下面講狡詐者的一些法相:

  賢者善行不贊頌,劣者惡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愛如母無稍憶。

  狡詐者對賢者從來不會贊歎,別人的人格怎麼好,聞思修行怎麼不錯,他總覺得無所謂。其實這相當不好,世間中有好人的話,應該給予應有的獎勵。

  對劣者也不批評譴責,有些人的惡行屢教不改,一直無惡不作,很多行爲非常過分,但狡詐者對這種人也不作呵斥。

  恩重如山的人,一定…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