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19

  ..续本文上一页是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完全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做主,结果不一定特别成功。

  当然,大的事情需要以如来教言、上师教言、清净心去抉择,那些小的事情,没必要具足这三种条件。比如今天去商店买个饼干,不用看佛经里有没有教证?要不要问一下上师?自己心清不清净?不然的话,明天可能很多人给我提问题:“我想买个什么东西,您说买好还是不买好?”“我有五十块钱,有时想买衣服穿,有时又想买牛奶喝,上师您帮我决定吧。”这些事情,我觉得怎么样都可以,你们可以自己做主。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除了如来教言、善知识开示、自己的清净心外,其他人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可信之处。有些人当面讲得非常好听,但他很可能抱有其他目的,或是以贪心引发,或是以嗔心驱动,或是以嫉妒心作祟……这些语言被种种烦恼所染污,所以不论亲人或是非亲人,谁的话都不要听。

  有些人想出家学佛,此举在如来教法下有据可查,善知识也会极力赞成,同时自心非常清净,因此自己决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问这个、问那个,尤其是那些愚昧无知的亲人,根本不会给你指示很好的道路。这些关键问题,当依三种标准抉择而行,这样自己才不会后悔。有些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根本找不到方向,此时若能依教奉行,对一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这里还要了知,除善知识和佛陀的教言外,对世间人以分别念编撰的书籍、宣传品,也不要特别有兴趣,否则会逐渐染污相续的。这一点,学佛的道友务必要注意,现在是末法时期,很多人对佛经论典和善知识开示,不太愿意看,也不太愿意听,而对那些花言巧语、无稽之谈却趋之若鹜,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丝毫意义也没有,只会让自己的人生白白虚度。故而,大家应该看一些有加持的金刚语。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千万不要草率决定,决定完又立刻变卦。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观察,考虑操作过程中若出现不利因素应如何面对,一项一项在心里好好盘算,一旦做出了决定,自己则应全身心投入。如此一来,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现在很多人没有主见、没有头脑,今天想一个、明天又换一个,结果什么都不成功,自己也后悔得不得了。包括依止上师、交友成家等方面,很多人也不观察,以前有西方记者问观音上师:“您对世间人的成家和感情怎么看待?”慈悲的上师开示道:“对于这些问题,我并没有不同的观点,但需要提醒的是,双方一定要互相观察。现在全世界的离婚率特别高,草率结婚又轻易离婚,致使孩子像孤儿一样非常可怜,这都是没有观察而引起的。”

  其实,佛教的理念不仅应在出家群体中传播,在家人更需要它的引导。作为一个出家人,应当关注在家人的生活、工作等问题,虽然我们出了家,早已抛弃了这些事情,但可以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引导在家人远离各种痛苦。如果自己欠缺这方面常识,则可借鉴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帮助他们远离苦难,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皎洁的月影,会在平静的海面上映现。同样,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是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

  世上有许多人愁眉苦脸、伤心痛苦,到了极点就想自杀,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些人由于太过放逸,刚开始什么都不观察,对佛教不了解,对世间正理也不学习,随随便便做点事情,不成功就后悔莫及。虽然有些不成功跟前世因缘有关,但一般来讲,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该详详细细观察,然后遵照教言去行持,这才会给一生带来快乐。

  我有时候想,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个别人可能有少许痛苦,但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很单纯、很快乐的,这种快乐无法用语言言表,这应该是不放逸的结果。在短暂的人生中,如果整天放逸,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直处于痛苦的状态中,对修行和生活绝对无有益处。所以大家应该开心地过生活,这也会为修行和积累资粮带来很多利益。

  前段时间讲《入行论》时,我也讲过两个比丘的公案,他们只说一句“慎勿放逸”,就是非常甚深的佛法。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两位比丘在一起闲谈,旁边有两个魔鬼准备夺取他们的性命,其中一个魔鬼信仰佛教,另一个魔鬼不信佛,他们互相商量,若两位比丘没有讲佛法,就把他们吃掉。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直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不信佛的魔鬼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吃他们了吧?”信佛教的魔鬼连忙阻止:“不,他们已讲了甚深的佛法。”“没有啊,两人一直说些无聊的话,什么时候讲佛法了?”“你没听到吗?刚才他们分手时说“慎勿放逸”,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深奥。在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中,不放逸是最甚深的佛法。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放逸,修行肯定非常成功……”后来,不信佛的魔鬼觉得言之有理,说:“既然如此,那就不吃他们了,算了吧!”

  五、正 直

  本论中,一个完美的人可用一棵树来表示。树根是妙慧和稳重,树茎是惭愧和不放逸,现在讲树枝——正直和坚定誓言。

  我们修行佛法先要做好人,好人相当于一棵树,没有智慧和稳重,树的根就没有了。同时还要具足惭愧和不放逸,行为不要太过分了,假如随意违背世间规律,任何人都接受不了,你生存在世上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当以惭愧和不放逸来要求自己,这相当于树茎。下面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做人还必须要公平正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若能坚持这一准则,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都会圆满成就。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公平正直在世间上相当罕见。有些人认为自己性格很直,总爱说别人过失,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三宝或良心作证,遇到事情

  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领导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这样的人如黄金般难得,正直的行为能令他趋往天人之道。而有些人特别虚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种狡诈的行为是邪魔之道。趋入天道之人,因为拥有正直的美德、高尚的行为,不论是获得解脱还是人天福报都唾手可得。而趋入魔道之人,只会越来越堕于黑暗,感受无尽的痛苦。

  众所周知,包公斩驸马就是正直的典型,包公为了伸张正义,宁愿触怒皇室,哪怕丢掉乌纱帽也不违背正理公意。海瑞亦是如此,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了正义宁可罢官。而现在的人并非如此,只要对自己的亲友有利,就从语言上、行为上全力以赴地帮助他,这完全是魔鬼之道。

  作为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做事情应该凭自己的良心,以三宝作证,这才不会有违背因果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不公平,只要自己良心上没有亏欠,问心无愧就可以。否则,一个人如果不正直,他再有功德也没有用。

  我以前没有做很多事情时,法王如意宝一直强调人格很重要,当时自己感受不是很深。现在到了这种年龄,经常遇到世间和出世间的事情,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才发觉人不公平正直、不是一个好人的话,哪怕他头上有龙王的如意宝,跟他打交道也很麻烦。然而,具足《二规教言论》所有条件的人,在末法时代也是非常难得。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在郑重取舍苦乐的过程中,自己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自己要快乐、不要痛苦,喜欢吃好的、睡好的,想获得快乐、名声、地位,那别人也是一模一样,自己理应体谅别人、理解别人,这样才是正直的人。

  这里的内容相当深,你们不要认为《二规教言论》很容易。其实我这次没有时间细讲,否则,每一个颂词当中,真的有甚深的意义。只是表面上滑下去,可能跟世间的偈颂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如何取舍苦乐,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因此,伤害众生也好,说别人过失也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推己及人。《入行论》第八品中也有这样的窍诀,不管是对别人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生傲慢心,都应该换位思考,把自己换成对方,对方换成自己,然后对他发恶心,有这样的观想方式。

  而狡诈者只是一味地想着自己,对别人的生命、别人的快乐一点也不在乎。现在有些人从小没有受过这种教育,做的一些事情非常可怕。昨前天在我们附近有两个学生,一个是14岁还是16岁,一个是18岁,他们叫了一辆出租车,去离这里不到十几公里的电站,到了那里后,他们把那个司机杀了。当时司机还没有死,他用手机往家里使劲拨电话,家人一接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了,话都说不出来了。这两个学生把车抢走以后,一开到外面,马上就被抓了。今天我们学院念颇瓦时,来了特别多的出租车,就是跟死者一个公司的。

  十几岁的孩子能干出这种事,主要是学校里没有慈悲的教育,很多知识成了狡诈的因。如果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苦乐跟众生的苦乐完全一样,经常在这方面训练的话,也不至于造下这种后果。

  下面讲狡诈者的一些法相: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狡诈者对贤者从来不会赞叹,别人的人格怎么好,闻思修行怎么不错,他总觉得无所谓。其实这相当不好,世间中有好人的话,应该给予应有的奖励。

  对劣者也不批评谴责,有些人的恶行屡教不改,一直无恶不作,很多行为非常过分,但狡诈者对这种人也不作呵斥。

  恩重如山的人,一定…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