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P33

  ..续本文上一页以,而前文所抉择的是中观入根本慧的究竟见解,故不需要加任何鉴别。

  虽无轮涅诸现分,现量成立显现故。

  虽然从胜义谛角度来讲,轮涅所摄一切现分均不成立,全部是空性的,但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于名言中缘起现分不灭而显现,这一点可以现量成立。

  柱子、瓶子等一切现法,于胜义中全部无有,然而名言中凡夫可以明明了了地现见;胜义中虽然佛陀不存在,但名言中,佛陀于金刚座成佛并转三次*轮,这一点于文字上也有明确记载,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若从名言量而言,道佛众生等说有,

  然不观待胜义谛,彼一独自不能成,

  虽说从名言量而言,所有的五道十地、佛陀、众生都存在,但所谓的存在也并非永远如此、恒常存在,因为若不观待胜义而有则不合理,假设不观待胜义而说诸法独立自主存在是绝对不能成立的。月称论师说:观待世间分别念建立万法为有。也就是说,一切万法均观待分别念而假立,并非独立自主存在。《入中论》说:万法并非如阿罗汉入灭尽定一样,一切名言显现明明存在,因而不能说为不存在。

  虽有然而不成立,以量观察决定故。

  是故何时此二谛,一有一无不应理。

  名言中一切万法虽然明明显显地存在,但所谓的存在也并非实有自性,其实都是空性的本质,这一点通过离一多因等中观理进行观察可以清晰了知,故于后得分析或抉择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时,对胜义谛、世俗谛二者安立为一有一无绝对不合理。如若存在,则空性、显现二者全部存在;如若不存在,则空性、显现等一切法皆不存在。

  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分二:一、叙彼之疑;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

  辛一、叙彼之疑:

  若谓二者力同等,真实有实成不空。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力量等同,那世俗中一切万法的显现,即使依靠空性也应无法破除,因二者力量相同之故已经成为实有之法,如此一来,世间上不是存在不空之法了嘛?

  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分二:一、遣除疑惑;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

  壬一(遣除疑惑)分三: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

  癸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

  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对境非不同,

  彼现本体空性故,怎会成为不空耶?

  名言中虽说二量力量相同,然而不论胜义中的空性还是世俗中的显现,依据正理衡量时,其自性丝毫也不能成立。而且二谛之对境的自性并非不同,也即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对境和有境等不论哪一方面,除所空之法不同外,于空基上根本无有不同,所谓的显现仅从现的反体来讲,空性是从胜义角度而言的,实际显、空二者完全相同,全部经不起胜义的观察。

  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之故,怎会成为不空?虽说力量相等,但也根本不会成为不空之法,一定会空的。

  癸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

  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

  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

  显现与空性二者同等可以显现,但所谓显现的本体也决定为空性,如果没有显现,则其空性也应成无处了知,比如柱子根本无有,则所谓的柱子不存在也无从谈起,存在与不存在二者观待安立,故此显现若不存在,则空性也根本无法成立。

  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

  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

  所以,显现与空性根本不相违,且此二者互为因果,可以说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或者显现之故可以是空性、空性之故可以显现。

  宗喀巴大师对此有不同说法,他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一般来讲,以空性的缘故断除有的边,以显现的缘故断除无的边,而宗喀巴大师认为,以显现之故可破除有之边,以空性之故可破除无之边,显、空二者可互为因果,起到相应的作用。大师接下来又说:“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一旦已经证悟缘起性空这一道理,自己的见解即不会被一切边执见所强夺。因此,于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串习,一切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这时显现已经成为证悟空性之因,然而以空性之故,一切万法可以存在光明显现。空性、显现二者互为因果,当然此中所说因果并非如种子生芽般的因果,《俱舍论》中讲到六因四缘,其中有一个相应因,比如心与心所可以互相为因,同时产生,同样,此处所讲因果就如相应因一样,如现见彩虹时,彩虹的本性不成立之故,可以对彩虹的空性生起定解,以空性之故,对其显现也可以生起定解。

  由此可以确定,显现存在之时,空性也决定存在,此二者无论何时都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通过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水月的比喻或《虚幻休息》中的八大比喻进行抉择时,对于认识自心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万法空无自性之理也会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

  对上述问题一定要详细分析,尤其学习中观时若未能对此善加区分的话,有时说空有时说不空,有时有承认有时无承认,还有量与量之间的差别、胜义中的空性与大空性等,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很难做出正确抉择。若能通达上述所说道理,不仅修学中观,在研读任何一部经典时,自己对光明显现、空性无我等各方面的道理都可以圆融无违地做出解释。

  佛陀为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讲了无以计数的法门,其中难免会出现现似相违的个别说法,实际上非但不相违,而且存在一定的必要与目的。对于这些问题,首先应该通达佛陀所说的究竟密意以及诸高僧大德的不同解释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藏传佛教的不共特色就是,既能无碍解释佛经的究竟教义,也能够将诸高僧大德所做论著之论义圆融于一处。因此,许多佛经论著表面看来似乎多有相违之处,但若能真正通达佛经论著的真正密意,对于现似相违的许多说法就可以圆融解释,了知种种说法实际并不相违。

  癸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

  现空无有不遍故,如何衡量均真实。

  “不遍”是因明术语,以此表示所有显现的本体是周遍空性的,只要是空性就必定会显现。这一点只是凡夫人未作观察而已,认为显现就不能空,空性就无法显现,具有非常大的实执。修行过程中,对于一切实执均应予以断除,实执逐渐断掉后,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也会渐渐减轻,比如人人都执著自己的身体为“我”,若能了知所谓的身体仅是五蕴假合,并不是我,以此时时刻刻串习,到达一定程度后对自己的身体也不会特别执著。

  人们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相当严重,如若它们的对境受到损害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烦恼以致感受无量痛苦,假设某人给自己一个桌子,此时便对它产生一种我所执,之后,如果有人弄坏这个桌子,自己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但是,若能断除自相续的执著——虽然桌子归自己所用,却并未对其产生我所的执著,那即使别人将它弄坏也不会产生任何不满情绪。身体、房子等也是同样,人们都认为房子是自己的,如果能够断除我所的执著,即使房子被损害、烧毁,也不会感觉十分刺痛;身体受到损害也不会有丝毫疼痛之感,但这种境界,唯有圣者依靠修力方能获得。

  应了知,于此幻化世界中存活时似乎不得不依靠我和我所,而实际来讲,它们其实都是空性的,虽是空性,却可以于其中产生诸种显现。若能对中观的现空无二真正有所了解,自己的我执与我所执必定会减少。

  现、空二者恒时周遍,无论从空、现哪一方面进行衡量,这一点都是决定真实的。成实与真实有一定差别,现、空二者的存在就如梦中显现一样,梦中的一切显现对于梦中人来说都是真实的。

  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分二: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

  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

  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

  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

  通过了知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这一点,可以通达一切显现均如水月般并非实有存在,真正去观察时,没有一种显现是实有存在的,由此可知,眼前所现之色法、耳朵所听闻之音声全部是空性的,仅是暂时的一种幻觉而已。

  一切万法正因为是空性,所以可以显现,如若有一种不空之法,则仅能显现此一者,根本不会显现其他任何一法,就像六道众生见一碗水一样,如果水的本性不空,那六道众生所见都应该是水,而不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显现。

  以显现了知为空性、空性了知为显现的缘故,可以得知,显现、空性二者均不应执为实有。因此,不论任何一法,都是显现、空性无离无合的——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然而真正有关无离无合这方面的道理,唯有圣者的根本慧定才能见到,凡夫众生依靠文字等相似理解之后,也仅是通过轮番方式了知。

  虽然不能如是显现,也不代表万法之实相非是如此,万法本性即是现空无离无合的,如果何时真正见到这一点,就永远不会退转而再去执著二谛实有。众生的无明烦恼疾病,如若断除它的种子习气,那自此以后再也不会复发,《释量论》和《经庄严论》中都说:获得佛果后,再也不会感受轮回痛苦。尤其大乘获得佛果后,就不会再次退转,但小乘阿罗汉会出现退转的情况,根据经部以及唯识观点来讲,小乘阿罗汉退转的原因即是他相续中的习气仍未断除。

  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

  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所有色等显现的实相即是空性,因为抛开显现以外,独立自主的空性根本无法成立。为什么说空性、显现无离无合呢?意即抛开显现外无有单独的空性,抛开空性外也无有单独的显现。

  此种无离无合的道理,显宗称之为现空双运,对于这一点,凡夫人经常理解为如黑白绳搓在一起一样,仅此而已,实际真正通达现空无别这一道理后,于相续中可以同时生起现而空、空而现的无二智慧,也即万法本性的实相智慧。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