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思议的功德者,在整个世间,唯有依靠佛陀的救护、依靠佛的威力加持才可以使我们从苦海中逃脱,所以我一定要皈依。这时,不管是皈依还是出家,一定会具足无量利益与功德。
华智仁波切认为,由世间各种各样痛苦引起的眼泪没有丝毫价值。法王如意宝讲《释迦佛广传》时也说:我们见到佛陀在因地时所行持的苦行应该流下眼泪,这种以佛陀为对境出现的泪水才是一串真正的水晶念珠,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若未无误而了知,因境依法及学处,
彼人相续岂能具,不共殊胜之皈依?
皈依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皈依,是大士道的发心还是小士道的发心?皈依的对境是谁,是梵天还是三宝?皈依的方法是什么,是依靠上师还是依靠仪轨而皈依?是以大乘或者小乘方式皈依,还是以密乘方式皈依?皈依之后应守护的学处是什么?什么是共同学处和不共同学处以及殊胜学处?若未彻底了知皈依的因、对境、方法以及学处,仅在口头上说“我已经皈依了”,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这些人的相续中,绝对不会具足不共的殊胜皈依,只是表面相似的皈依而已。
表面皈依与殊胜皈依有何区别呢?表面皈依就是指为了自己能够发财、全家平安……我要皈依三宝。殊胜的不共皈依,《三戒论》中说:“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不断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一些年轻的出家人,要在相续中努力生起殊胜的皈依戒,而且不仅自己守持,还要对其他人宣讲皈依的功德,这样才是真正大乘佛教徒的行为。
无此不具道所依,无长功德庄稼田,
无入解脱道之友,无以纳入佛教列。
如果未皈依三宝,就不具足道之所依,因为不具足真正皈依戒的缘故。《俱舍论》中说:相续中若未皈依三宝,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
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曾这样说:皈依是入佛教之门,出离心是趋入解脱之门,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之门,灌顶是进入密乘之门。要想趋入佛道,一定要诚心皈依三宝,如果没有皈依就不能真正获得解脱;如果没有皈依,功德庄稼就无有成长的良田;如果没有皈依,就没有解脱道的殊胜助伴;如果没有皈依,即使佛教的行列也不能加入。
因此,应对三宝生起殊胜信解,诚心皈依,自此以后就永远不会堕入恶趣。
具此三宝庇护下,所作定趋解脱道,
不堕恶趣值正见,生生世世得妙道。
若谁能诚心皈依三宝,则此人必将成为三宝所庇护的对象,其所作所为也一定会趋入解脱道,不再堕入恶趣。以前的大德们说:相续中若具足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的皈依戒体,那不论造下何等弥天大罪,死后也不会堕入恶趣。临死时,如果仅有一刹那忆念:绝不舍弃三宝。依靠刹那忆念三宝的功德,生生世世都会转生于殊胜之妙道中。
故以诸时定无欺,三宝作为对境已,
以大士心皈依彼,即菩提心之所依。
因三宝生生世世也不会欺惑我们,所以将殊胜三宝作为对境,以大士道之发心来皈依,此即成为菩提心的所依。
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人每天辩论、研究佛法,并且精通三藏,但对皈依三宝完全不了知,这样的一位“世间智者”,仲敦巴尊者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既不精通三藏也没有智慧,但却以一颗真心诚挚皈依三宝的人。
皈依并非为求自己的解脱,《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只有具足大乘皈依,菩提心才有基础和依靠,否则不能称之为大乘佛教徒,所以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若一开始就想圆满具足菩提心有点困难,但凡夫的心态可以调整,明确自己的目标,虽然是以一种造作的心态去改变,但慢慢串习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无造作的心,最后就变成了一种自然;之后再趋入大乘菩提之门,进入密乘之门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意自利缚网破,以求他圆正觉心,
以普贤行皆回向,行六度真菩提心。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那菩提心的本体、分类以及有关菩提心窍诀的传承如何呢?
发菩提心时,第一个条件要断除自私自利心。大乘修行人一定要舍弃利益自己的心,因为这种自我保护、自我强壮、自我发展的意识状态就如同束缚之网一样,若未从此束缚网中跳出来,那根本算不上大乘修行人。当然作为凡夫人,一点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是做不到的,但应该观察做每件事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自己?若主要是为三界众生的利益而做,那在此过程中,自己的饮食、暂时的名利,一点不考虑也不行。所以在发心时,应具足利益众生、希求三界众生皆得佛果的两种心态,之后行持六度万行,最后以《普贤行愿品》回向,这就是殊胜的菩提心,也是大乘菩萨所应修持的行为。
大乘修行人相续中应该具足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而且菩提心的对境应该是针对所有众生。有些法师在讲菩提心时说:为“人类”获得一些短暂的利益应该做善行,而对旁生界,为了人类的利益去杀害它们也可以。这些也许是大菩萨的显现,《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也说到一些具有降伏能力的人以方便方法超度众生,若具足这种能力,那就另当别论;但若没有这种能力,对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说,为了自己的生活、健康,去杀害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父母的众生怎么合理呢?还有些大乘修行人从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自己香甜地进入梦乡,蚊子突然咬自己一口,“啪”的一声把它打死,嘴里还嚷着:“让你打扰我的好梦!”实际上,小小的蚊子咬到身上、晚上睡不好觉这种痛苦,跟众生被杀害的痛苦相比,哪一个更加难以忍受?真实修持自他交换的人会有深刻体会。大家在学佛过程中,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所有众生作为利益的对境,因为真实菩提心所缘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并非狭窄范围内的人类,这不是佛教所抉择的范围。
在国外,有很多法师的观点与此稍有抵触,但我们遇到问题时应具有辨别能力,只要是依循佛陀的教言去行持就可以,不必顾及别人的面子,怕得罪人,什么都不敢说,这没有任何必要。不论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对他说:“众生的生命与你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不应该杀害。”
愿行世俗胜义等,分类颇多此尽摄,
一切功德之宝源,即此所谓菩提心。
《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了很多有关菩提心的分类、本体、差别、概念等道理,而这些道理已经全部在前一颂中讲述了,因此,若归纳而说,一切功德之珍宝的来源就是菩提心。
道教、儒教都很强调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心地,对社会应该做一些善举,但与佛教大乘不共的菩提心并不相同,菩提心的所缘、本体、分类,以及菩提心的果是怎样的?这些均应以大乘论典作为依据。并不是说今天生起一个比较善良的念头,看见某个众生想给他作布施,这个人就肯定具有菩提心;有时候见到众生很可怜,眼泪流下来,这也不能代表他就是大菩萨,这种片面的菩提心不算菩萨行为。如果对所有众生——包括亲友与怨敌都能生起强烈的悲心,希望他们早日获得佛果,并且所作所为也是向这方面努力,此时可以说自相续已经具足了菩提心。
仅生此心成菩萨,堪为人天供养处,
殊妙利益虽无量,决定获得四特法:
有些人并未观察自相续,只因为别人对他说“你真是个大菩萨”,便开始趾高气扬,认为自己确实是个大菩萨。菩提心是通过自己的真修实证获得的,并非由别人的赞叹而得,若自相续中真正具足菩提心,那多少人恭敬供养也可以,甚至天人、非天、龙、神等都可以向你顶礼恭敬,甚至你脚下的微尘也会成为所有夜刹、非人最珍贵的宝珠。《大乘时轮经》中说:此人可堪为人天之供养处。
生起珍贵菩提心后,其利益与功德无法计数,归纳来说则有四种。是哪四个方面呢?
善根不尽至菩提,果报福德自然增,
对治罪恶与烦恼,名副其实成佛子。
若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则其所做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如同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海未干涸之前,这滴水永远也不会消失一样,只要以菩提心摄持,所做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
若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不论做任何事,晚上睡觉也好,白天散乱也好,其果报福德皆会自然而然增长。这一点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有人表面似乎做一些无意义的琐事,但或许他是真正的大菩萨,其善根正在无勤之中增长;而有些出家人,虽然每天规规矩矩守持戒律,但若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摄持,可能还不如世间人,因为世间人虽然表面上做些无意义的事,但暂时对社会、对人类还是有一点利益。
在菩提心生起的一刹那,无论多么严重的弥天大罪也会消尽,如同劫末火出现时山河大地无余焚尽一样。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从此之后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佛子,也已经成为真正的菩萨。
我们当中一定有很多大乘菩萨,这一点不用神通或者其他方法观察,因为大家都想获得解脱,而获得解脱的唯一方法或最好选择就是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所以你们都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大菩萨。
善发此心实修法,三传窍诀甘露河,
菩提心中一味摄,见解修行咸清净。
菩萨分为钝根菩萨与利根菩萨两种。钝根菩萨首先发菩提心,菩提心生起后证悟空性见;利根菩萨则先对万法进行观察,证悟万法本空后,因其他众生并未如此了知而发菩提心。总之,菩提心不能离开见解,有了见解,菩提心也会自然而然产生。
以前有一位格西说:“菩提心与空性见就如同黑绳与白绳一样搓在一起。”按《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若说一个心有两种作用,也许会更合适,因为如果菩提心是白色,空性见是黑色,则白色不是黑色,黑色也不成为白色,此二者不能圆融,但是,我们应该既有空性见也有菩提心,将此二者圆融一味地在相续中生起。
菩提心怎样才能产生呢?依靠三大传承的教言甘露河,使大乘的见解、修行、行为得以清净,在菩提心摄持下实地行持。
深见离戏真如性,般…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