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轮所讲之空性,与三转*轮所说之光明,此二者无二无别,对此有所认识即是所谓的大圆满。不论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还是麦彭仁波切,在他们所撰著的有关中观、大圆满的论疏中,都说空性与光明是互不脱离的,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引用《释量论》的教证,讲到“心性光明永无间断”,以此论证了第三转*轮所阐述的光明之心;无垢光尊者于《虚幻休息》中引用《般若八千颂》说:“超胜涅槃之法亦如幻如梦。”因此,从空性来说,包括涅槃在内的一切法皆是空性本体,从显现角度,就如《释量论》、《大幻化网》所说,光明无疑是存在的。
心性之本体,原本即是此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这一点谁已经了达,即已认识了心性本体。释迦牟尼佛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真正了达心之本性,但众生各自根基不同,有些不能对其直接宣说如此甚深的道理,于是次第宣说了相合各自根基的不同法门,首先使其趋入圣道而宣讲了四谛法门;对因果不虚等稍有认知之后,便宣说无我,因我执未断除则修法不会成功,且将如来藏如外道一样执为常有,如此即不会于轮回中获得解脱,为打破众生的实有执著,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故于此时宣说了般若空性;众生对内外之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皆了知为空性后,佛陀宣说了光明如来藏,此时即可了知,所谓如来藏的本体实际也是空性的,我执与我所执于其上根本不存在。这就是佛陀所转的三次*轮。
藏传佛教尤其密宗承许佛陀曾转四转*轮,有些将佛所宣说的《时轮金刚》等密宗法要包括在第三转*轮当中,因《三戒论》中说:第三转*轮是佛在不同处所进行宣说的。这样一来,将佛宣说《时轮金刚》等单独安立为第四转*轮,或者包括在第三转*轮当中,都无有任何矛盾之处。
密宗对心之光明本体的阐述有越来越向上的一种层次,直至无上大圆满所讲到的托噶,已经圆满究竟地了达了心之光明本性,这也是将此修法置于最后宣说的原因所在。对于心的光明本性,首先应该对第二转*轮所讲之空性无碍通达,之后才认识如来藏本体光明,最后对其如何修持,如此次第增上,对于光明具体应如何修持,只有在密宗才有所宣说。因此,之所以说密宗极其殊胜,即由于它是直接享用如来之本体,但这一点必须经由次第逐渐增上,否则很难真正通达其中所蕴含的究竟奥义。
华智仁波切说自己上师的行为是次第修行而来的,现在很多修行人却恰恰相反,首先行持无上大圆满最高的行为,之后逐渐逐渐下堕了。他们不是由下而上,却是从上向下,这种修持方法并不合理,而且在前译宁玛巴自宗,任何一个上师也没有如此修持的方法。
对于这一点,若广泛阅读自宗诸传承上师所做论著必定会一目了然,比如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对空性、光明等方面是如何认识抉择的,有关这些道理讲述得非常详细,有兴趣研究修习的人,肯定会认认真真阅读的。如果仅仅依靠上师所讲从而领悟的话,恐怕也是非常困难,不要说普通的凡夫众生,即使具足俱生智慧的高僧大德,仅依靠上师,然后将法本放在一边根本连碰都不碰,那想要真正了知其中所宣说的教义也是十分困难。
对诸多善妙论典应该经常翻阅、反复串习,这样一来,慢慢地会真实体悟到其中所讲的真正含义。一般来讲,现在如同世间人所说的“天才”可谓是少之又少,如同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那样从小具足超胜智慧的话,倒也不用下太大苦功,不过,真正具足这种俱生智慧的人,现在恐怕很难找到。
因此,希望大家不管以前如何散乱、放逸,从现在开始应该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尤其对自宗教义一定要有所认识。有些人也许对自宗未能生起定解,非常的散乱,整天忙于世间琐事,根本不去深入研究,但自己如果没有精进闻思、深入研究的话,想于自相续真正生起定解确实是难之又难。
前译派的珍宝库藏当中,蕴藏了非常多的甘露妙药,若轻易放弃真的十分可惜!无垢光尊者在《句义宝藏论》中遮破他宗的七种本基,建立了自宗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无垢之基,法王如意宝曾专门著有一部《观察分析本基》 的论典,其中即引用了无垢光尊者的这一教言。也就是在抉择基道果时,全部以双运进行建立,并不是仅重视光明而驳斥空性,比如修习大圆满时,并未将任运自成放在首位而去驳斥本来清净,也没有仅仅抉择本来清净而去破斥任运自成,在任何时间场合当中,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都是一味双运、同等对待的。这就是前译自宗的不共特点。
鉴于现在存在的个别状况,有些问题确实不得不说。通常而言,化缘和欺骗信众不是本学院的特点,前译派的真正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在基道果上有一定的安立方法,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都有非常殊胜的教言,对于如此殊胜的教义能够广泛宣说,使其他众生都可以如实了知,这才是前译宁玛巴真正的特点。
庚二、叙其理由:
二谛脱离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
二谛如果已经各自脱离,是显现就不是空性,显现一直不能破,永远存在;或者是空性,所谓的显现于空性之外存在,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不合理,不论单独于显现、空性任何一者上建立基道果,都是无法成功的。
现在很多人并未通达佛陀究竟了义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空性的,基也空、道也空,获得的果也是空性,那这仅仅是无色界的一种境界。在实际修行过程中,首先积累资粮,如磕头等是福德资粮,若能安住于无缘当中,则由智慧资粮所摄持,如此修行之道应该是福德与智慧双运的。不论显宗密宗,所谓的基就是修行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也即本基当中所存在之法;对于这样的基,通过修行之道得以开发;最后真正通达基之本性,即已现前真正的果位了。如同地下深埋的宝藏,它本来即如是具足,这就是基;之后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挖掘这一宝藏,即是道;最后获得宝藏,遣除了贫穷,也就是果。
因此,空性与显现不能脱离,于基时应了知其为现空双运,于道时以福德智慧资粮双运如理修持,最后得果时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最后也发愿:以二种资粮成就二身。以此说明,基道果都应该是双运的。
一般人都认为,《中观六论》等中观论典中只讲到了空性,而未宣说光明。实际在这些论典中也有福德资粮、色身等说法,虽然没有直接宣说,但其实间接已经承认了光明的一分并通过隐藏的方式宣说了。
己二(广说)分二:一、于基道果不可分;二、究竟无二一体。
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辛一、总说: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
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对于基道果三者,没有取此舍彼的分别,比如“舍弃空性唯执著显现”,还有“显现没有任何必要,只要观空性就可以了”等等,如此种种说法根本不存在。
真正来讲,舍弃世俗谛以外,绝对不存在一个单独的胜义谛。现在所现世俗谛的本体即是胜义谛,只是众生未能认识,就好像王子虽然沦为乞丐,但其本体即是王子,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王子。同样,现在众生面前的不清净迷乱显现,实际就是清净的本体,镜中虽现影像但除镜面以外根本没有其他,水月虽然显现但除净水外也不存在另外一个水月。
因此,舍弃世俗则根本不存在胜义谛,同样,舍弃胜义谛也绝对无有另外的世俗谛。如果认为胜义谛不存在,将之完全抛舍,则显现的世俗谛又如何存在?万法的本体即是空性的,有法与法性二者应是无离无合的。荣索班智达说:“若已证二谛无二,则趋法法性无二,于此则可称之为,住于大圆满之见。”意即证悟胜义谛与世俗谛无二,则已经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之境地。何为有法与法性无二?在凡夫众生面前,唯一见到柱子之法,却无法见到柱子之法性,可是真正了知“二谛无二”这一道理之后,即能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的境界。若能趋入法与法性无二之地,则此人已经安住于无上大圆满的真实见解之中了。
如此抉择时,《中观六论》、《弥勒五论》,或者《般若经》、《如来藏经》等等,就会如同糖与蜂蜜可以融合一体一样,非常容易消化。否则总认为“这里说空那里说不空、这里说存在那里又说不存在,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佛陀欺骗我们……”,不具足智慧的人无论如何对他宣说也是无法了知,但稍有智慧者了知上述道理之后,就根本不会对此一再产生误解。
辛二(别说)分四:一、宣说周遍;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三、以教理抉择;四、摄义。
壬一、宣说周遍:
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
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一切万法的显现全部是空性,一切空性决定会是显现;如果显现必定是空性,若为空性也决定不会不显现。
此处所说的“空性”,是指万法的自性空,并非指相似空,比如石女儿子、龟毛、兔角等,这些是无有,并不是空性,“无有”与“空性”二者有很大差别。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中说:“兔角的本体再也没有以否定与肯定而成立的他法,事实上于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而自性空则应从缘起性空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藏文中依靠因明术语对此进行表述,“定”有决定、周遍之义,即任何显现的万法,决定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关这方面的教言非常多,也就是说,所有显现的万法,决定是空性,若非空性则决定不会显现。如果不是空性即已成为成实之法,倘若如此,则于十方三时唯一仅现此法,不能显现他法。
有人非常迷惑:名言中有显现的缘故,诸法应该不是空性吧?
这是极其下劣的一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说:不要以如此低劣的想法,扰乱殊胜的空性智慧境界。所谓的空性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