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的精华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说,所有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如果丧失了菩提心,大乘佛法就失去了灵魂和活力。菩提心是大乘八万四千法门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没有菩提心,大乘佛法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尸体,因此,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菩提心。
“一切菩萨所赞道”,一切菩萨所称赞的道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的境界。因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最后都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彻底断除。
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偈颂当中所讲的意思就是:我尽量用自己最大的能力,给诸位讲解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智慧,这就是本论的主要内容。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提醒诸位要专心致志地谛听。
“谛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仅要认真地听闻、思维,消化所听闻的内容,之后也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要进一步去修。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这次听了三主要道的内容以及具体的修法以后,却并没有进一步思维、修习等等,那我们的法不就白听了吗?这样的讲解、听闻,除了讲经闻法的功德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记得三年前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我首先为几十个发愿修持前行的人,传了四个外加行以及皈依、发心的修法,第二年又传了金刚萨埵、曼茶罗、上师瑜伽等等的修法,如今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有些人现在也在场,不知道大家修得究竟怎样了?我想你们一定在很用功地修行吧!
在今天新来的人当中,也有很多真心真意想修行、想解脱的人,大家都迫切地想得到一个口传的、系统的修法,所以我们会专门为这些人安排传讲一套修法,这是仅仅通过看《慧灯之光》等法本所不能获得的。在得到并修完一套完整的修法之后,就有了很好的修行基础,之后就可以随意选择大圆满的修法、禅宗的修法等等。如果我们真的修好了前行,那时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修行的突飞猛进。
如果有些人并没有修行的打算,只是想听一听,了解一些佛法的内容,只愿意在平时看看书、念念咒,这就说明机缘还不成熟。只有等以后机缘成熟了以后,我们还可以再传。在修行的问题上,我们非常愿意尽心尽力地去帮助所有的修行人。无条件地去帮助想修行的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
接下来,宗喀巴大师又告诉我们:
“不贪三有之安乐”,所谓“三有”,是指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轮回世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不贪着世间的圆满。
世人一般不会贪着地狱、饿鬼以及旁生三恶道,却往往会贪恋人天的安乐。如果能放弃贪求、沉迷、留恋世间安乐之心,就能生起出离心。
这是论中所要讲述的第一个问题。
“为使暇满身具义” ,这是论中所要讲述的第二个问题。
在人的一生当中,作什么事情才最有意义呢?修持菩提心。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并以此来度化更多的众生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其他类似挣万贯的家产,享受舒适的生活,博得公众的赞誉等等,都只是暂时的生存方式,在临终的关键时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到老都一帆风顺,没有吃过什么苦,没有遇到过什么波折,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世人所羡慕、所追求的一切都应有尽有、无一不备,在他临死的那一天,假如有人问他:今天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顾过去,你认为你这一生的生存价值是什么?在你生命当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他该如何回答呢?他只能苍白而无奈地回答道:我的人生意义,就是一生都过得很好。
这是多么愚昧而荒唐的答案啊!
为什么说他愚昧呢?因为,明明他可以在结束人生,走过中阴界非常陌生的崎岖小径,前往来世之际,能够事先有所准备的,但他却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没有为此作任何准备,而是庸庸碌碌地走过了今世的人生之路。假如他在即将手足无措的关键时刻,仍然心安理得、毫无悔意地回答说:“虽然我没有为以后的生命历程作任何准备,但我却非常幸福地度过了此生,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就更能证明他的愚昧与无知!
总而言之,最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修持菩提心,不仅自己要超越轮回,获证佛果,更要帮助其他的众生成佛。这种人虽然没有考虑自己,没有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帮助其他众生摆脱轮回痛苦的同时,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自行消散了。不但自己没有生老病死,而且还可以度化数不胜数的众生;不但在这一生,而是在今后整个的生命轮回当中,生生世世、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果这都不是生存的意义,还有什么可以成为生存的意义呢?
“勤依佛悦之正道”,佛陀最喜欢的正道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最喜欢、最希望众生能够踏入的正道,就是让众生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性。所谓“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性”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证悟空性。
虽然佛陀也会鼓励诸大菩萨采用布施、持戒、忍辱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利益众生,他自己修行的时候,也会为了填饱老虎、鸽子等普通动物的肚子,使他们不至于饥饿致死,而舍去自己整个的肉体,关于这些内容,在《百业经》、《白莲花传》等经典当中都有相关记载。从这一方面来看,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在鞭策诸位后学者能够尽量仿效他当初所行持的六度万行,但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仅仅想要众生吃饱穿暖,而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来面目,让所有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是释迦牟尼佛最渴望的。
“具缘者当喜谛听”,具有缘分的人们应当以欢喜之心,高高兴兴地仔细聆听。
(二)出离心——脱离轮回的门径
下面讲述三主要道的第一个——出离心: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在宣讲出离心之前,首先宣说修持出离心的意义,亦即为什么要修出离心。
前面也提到过,有些人虽然生活过得很富裕,却时常会感到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也会有修行的愿望;而另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却会不以为然地认为:我有一辈子用之不竭的钱财,住别墅、开名车,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已经过得很好了,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考虑那么多呢?
虽然你的确是过得很开心、很舒适,但你能避免生老病死的威胁,能躲过生命轮回的种种厄难吗?业力的判官会放过你吗?你能不能阻止生命的轮回延续呢?决不可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世间任何一个学科,在试图推翻生命轮回存在的可能性时,终会败下阵来。既然没有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个教派,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否定生命轮回的存在,你为什么还那么目光短浅、头脑简单,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呢?虽然在眼前的几十年间,你该有的都有了,但你的未来有保障吗?如果没有保障,你又凭什么不作准备呢?
所以,本论当中就此说道: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就无法消除贪着世间安乐的念头,而一味地去寻求三有轮回的快乐享受,这样就不能找到获得解脱的方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要转变这种贪恋世间享乐的念头,就必须要有出离心,否则,就不能消除这些贪恋与执着,如果有了这样的贪执,就会让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永远也不能获得解脱。
如同上述,使我们流转轮回的,不是上帝等别的东西,谁也不能将我们束缚在轮回之中,比如说,即使把一个人关押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也只能关住他的肉体,不能控制他的思想,操纵他的心灵,更不能主宰他来世的解脱或去向。无论他来世去往天堂、地狱还是极乐世界,都管不着。任何一个监狱,任何一种法律都是如此。
但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它不但影响了这一生,而且还破坏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正是这个潜伏得极其隐蔽的恶魔,将我们紧紧地约束在轮回之中。既然这个贪执恶魔如此十恶不赦,所以,我们这些因贪执世间而遭受束缚的众生,应当将寻求出离作为首要之举。
既然出离心如此重要,大家都愿意修出离心,那么又该如何修持出离心呢?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修持四个外加行当中的第一个——暇满难得,与第二个——寿命无常,最终的结果或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可以削弱或减少对今生的贪执。当然,在尚未彻底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但至少可以控制住一些贪执了。此时我们就可以明白,自己以前并不在乎的暇满人身是很难获得的,既然自己获得了这样的人身,就要百般珍惜,而不能碌碌无为地混过,这样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不会盲目虚度人生。人是有思维的生命,我们不能让这种思维的能力白白闲置,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维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都始终挂念着吃吃喝喝、衣食饱暖的低级问题,那就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了。
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就会寻找到答案,并终究意识到:如果有一个办法不但能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之苦,同时还能救助其他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那么,寻找该方法并按照该方法去做,一定是最有意义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开始修行。这就是修持暇满难得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又会思维到:虽然暇满人身来之不易,但这样的人身却不是恒常的,失去人身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我们知道人身易失难得的道理后,就会加倍努力地修行。
出离心所要求的第一点,就是不过度地留恋世间的生活。为什么要说“不过度地留恋”呢?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恋,而只能做到不过度地留恋世间。
什么叫做“过度”呢?过度与不过度的界限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将生命的一切,都投入到短暂几十年间的吃喝玩乐当中,全身心地为之奋斗,至于解脱不解脱、净化不净化、轮回不轮回都不去考虑,只顾…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