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中的精華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說,所有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如果喪失了菩提心,大乘佛法就失去了靈魂和活力。菩提心是大乘八萬四千法門的靈魂和生命,如果沒有菩提心,大乘佛法就成了沒有生命的屍體,因此,這句話所表達的,就是菩提心。

  “一切菩薩所贊道”,一切菩薩所稱贊的道是什麼呢?就是證悟空性的境界。因爲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最後都必須以證悟空性的智慧來徹底斷除。

  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偈頌當中所講的意思就是:我盡量用自己最大的能力,給諸位講解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的智慧,這就是本論的主要內容。

  不貪叁有之安樂,爲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谛聽!

  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提醒諸位要專心致志地谛聽。

  “谛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僅要認真地聽聞、思維,消化所聽聞的內容,之後也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還要進一步去修。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這次聽了叁主要道的內容以及具體的修法以後,卻並沒有進一步思維、修習等等,那我們的法不就白聽了嗎?這樣的講解、聽聞,除了講經聞法的功德以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記得叁年前也是在這個房子裏,我首先爲幾十個發願修持前行的人,傳了四個外加行以及皈依、發心的修法,第二年又傳了金剛薩埵、曼茶羅、上師瑜伽等等的修法,如今叁年過去了,當時的有些人現在也在場,不知道大家修得究竟怎樣了?我想你們一定在很用功地修行吧!

  在今天新來的人當中,也有很多真心真意想修行、想解脫的人,大家都迫切地想得到一個口傳的、系統的修法,所以我們會專門爲這些人安排傳講一套修法,這是僅僅通過看《慧燈之光》等法本所不能獲得的。在得到並修完一套完整的修法之後,就有了很好的修行基礎,之後就可以隨意選擇大圓滿的修法、禅宗的修法等等。如果我們真的修好了前行,那時就能明顯地感覺到修行的突飛猛進。

  如果有些人並沒有修行的打算,只是想聽一聽,了解一些佛法的內容,只願意在平時看看書、念念咒,這就說明機緣還不成熟。只有等以後機緣成熟了以後,我們還可以再傳。在修行的問題上,我們非常願意盡心盡力地去幫助所有的修行人。無條件地去幫助想修行的人,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職責。

  接下來,宗喀巴大師又告訴我們:

  “不貪叁有之安樂”,所謂“叁有”,是指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回世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不貪著世間的圓滿。

  世人一般不會貪著地獄、餓鬼以及旁生叁惡道,卻往往會貪戀人天的安樂。如果能放棄貪求、沈迷、留戀世間安樂之心,就能生起出離心。

  這是論中所要講述的第一個問題。

  “爲使暇滿身具義” ,這是論中所要講述的第二個問題。

  在人的一生當中,作什麼事情才最有意義呢?修持菩提心。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並以此來度化更多的衆生作爲自己的生存目標,就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其他類似掙萬貫的家産,享受舒適的生活,博得公衆的贊譽等等,都只是暫時的生存方式,在臨終的關鍵時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從小到老都一帆風順,沒有吃過什麼苦,沒有遇到過什麼波折,沒有受到過什麼打擊,世人所羨慕、所追求的一切都應有盡有、無一不備,在他臨死的那一天,假如有人問他:今天你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顧過去,你認爲你這一生的生存價值是什麼?在你生命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面對這樣的問題,他該如何回答呢?他只能蒼白而無奈地回答道:我的人生意義,就是一生都過得很好。

  這是多麼愚昧而荒唐的答案啊!

  爲什麼說他愚昧呢?因爲,明明他可以在結束人生,走過中陰界非常陌生的崎岖小徑,前往來世之際,能夠事先有所准備的,但他卻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沒有爲此作任何准備,而是庸庸碌碌地走過了今世的人生之路。假如他在即將手足無措的關鍵時刻,仍然心安理得、毫無悔意地回答說:“雖然我沒有爲以後的生命曆程作任何准備,但我卻非常幸福地度過了此生,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就更能證明他的愚昧與無知!

  總而言之,最有意義的人生,就是修持菩提心,不僅自己要超越輪回,獲證佛果,更要幫助其他的衆生成佛。這種人雖然沒有考慮自己,沒有以自我爲中心,但在幫助其他衆生擺脫輪回痛苦的同時,他們自己的痛苦也自行消散了。不但自己沒有生老病死,而且還可以度化數不勝數的衆生;不但在這一生,而是在今後整個的生命輪回當中,生生世世、永無止境地度化衆生、利益衆生。如果這都不是生存的意義,還有什麼可以成爲生存的意義呢?

  “勤依佛悅之正道”,佛陀最喜歡的正道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最喜歡、最希望衆生能夠踏入的正道,就是讓衆生明白生命輪回的本性。所謂“明白生命輪回的本性”不是別的什麼,就是證悟空性。

  雖然佛陀也會鼓勵諸大菩薩采用布施、持戒、忍辱等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利益衆生,他自己修行的時候,也會爲了填飽老虎、鴿子等普通動物的肚子,使他們不至于饑餓致死,而舍去自己整個的肉體,關于這些內容,在《百業經》、《白蓮花傳》等經典當中都有相關記載。從這一方面來看,釋迦牟尼佛確實是在鞭策諸位後學者能夠盡量仿效他當初所行持的六度萬行,但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僅僅想要衆生吃飽穿暖,而是要讓所有衆生明白生命輪回的本來面目,讓所有衆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這是釋迦牟尼佛最渴望的。

  “具緣者當喜谛聽”,具有緣分的人們應當以歡喜之心,高高興興地仔細聆聽。

  (二)出離心——脫離輪回的門徑

  下面講述叁主要道的第一個——出離心: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

  在宣講出離心之前,首先宣說修持出離心的意義,亦即爲什麼要修出離心。

  前面也提到過,有些人雖然生活過得很富裕,卻時常會感到精神空虛,無所寄托,因而也會有修行的願望;而另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卻會不以爲然地認爲:我有一輩子用之不竭的錢財,住別墅、開名車,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沒有任何壓力與負擔,已經過得很好了,爲什麼還不滿足,還要去考慮那麼多呢?

  雖然你的確是過得很開心、很舒適,但你能避免生老病死的威脅,能躲過生命輪回的種種厄難嗎?業力的判官會放過你嗎?你能不能阻止生命的輪回延續呢?決不可能!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世間任何一個學科,在試圖推翻生命輪回存在的可能性時,終會敗下陣來。既然沒有任何一種學說、任何一個教派,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否定生命輪回的存在,你爲什麼還那麼目光短淺、頭腦簡單,不爲自己的將來著想呢?雖然在眼前的幾十年間,你該有的都有了,但你的未來有保障嗎?如果沒有保障,你又憑什麼不作准備呢?

  所以,本論當中就此說道: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如果沒有清淨的出離心,就無法消除貪著世間安樂的念頭,而一味地去尋求叁有輪回的快樂享受,這樣就不能找到獲得解脫的方法。

  “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要轉變這種貪戀世間享樂的念頭,就必須要有出離心,否則,就不能消除這些貪戀與執著,如果有了這樣的貪執,就會讓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回,永遠也不能獲得解脫。

  如同上述,使我們流轉輪回的,不是上帝等別的東西,誰也不能將我們束縛在輪回之中,比如說,即使把一個人關押在戒備森嚴的監獄裏,也只能關住他的肉體,不能控製他的思想,操縱他的心靈,更不能主宰他來世的解脫或去向。無論他來世去往天堂、地獄還是極樂世界,都管不著。任何一個監獄,任何一種法律都是如此。

  但有一個非常可怕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它不但影響了這一生,而且還破壞了我們生生世世的幸福,正是這個潛伏得極其隱蔽的惡魔,將我們緊緊地約束在輪回之中。既然這個貪執惡魔如此十惡不赦,所以,我們這些因貪執世間而遭受束縛的衆生,應當將尋求出離作爲首要之舉。

  既然出離心如此重要,大家都願意修出離心,那麼又該如何修持出離心呢?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修持四個外加行當中的第一個——暇滿難得,與第二個——壽命無常,最終的結果或標准是什麼呢?就是可以削弱或減少對今生的貪執。當然,在尚未徹底證悟空性之前,我們還不能從根本上將其消除,但至少可以控製住一些貪執了。此時我們就可以明白,自己以前並不在乎的暇滿人身是很難獲得的,既然自己獲得了這樣的人身,就要百般珍惜,而不能碌碌無爲地混過,這樣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會盲目虛度人生。人是有思維的生命,我們不能讓這種思維的能力白白閑置,而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去思維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當中,都始終挂念著吃吃喝喝、衣食飽暖的低級問題,那就跟畜生沒有什麼差別了。

  通過這樣的思維,我們就會尋找到答案,並終究意識到:如果有一個辦法不但能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之苦,同時還能救助其他衆生擺脫生老病死的折磨,那麼,尋找該方法並按照該方法去做,一定是最有意義的。

  如果有了這樣的感覺,就會情不自禁地開始修行。這就是修持暇滿難得的結果。

  接下來我們又會思維到:雖然暇滿人身來之不易,但這樣的人身卻不是恒常的,失去人身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當我們知道人身易失難得的道理後,就會加倍努力地修行。

  出離心所要求的第一點,就是不過度地留戀世間的生活。爲什麼要說“不過度地留戀”呢?因爲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戀,而只能做到不過度地留戀世間。

  什麼叫做“過度”呢?過度與不過度的界限在哪裏呢?如果我們將生命的一切,都投入到短暫幾十年間的吃喝玩樂當中,全身心地爲之奮鬥,至于解脫不解脫、淨化不淨化、輪回不輪回都不去考慮,只顧…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