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法音
2004年5月1-4日,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为信众开讲《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每天讲座结束,又现场为信众解答听讲及日常修学的各种问题。
一·《行愿品》相关
问:观想供养和实物供养有什么不同?
答:实物供养是通过具体供品,如一盏灯、一束花来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敬意。而观想供养是通过座上观修,达成我们没有能力完成的广大供养。如《行愿品》所说的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及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等等。如果不通过观修,以我们自身的能力,根本无法完成如此殊胜稀有的广大供养。
具体修行中,我们可以将实物供养和观想供养结合起来。当我们以实物供养时,再赋予其观修的内容。当我们在佛前供上一盏灯的时候,不仅是供养现前这尊佛,更可以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前都供着这盏灯,或是观想这盏灯变现为无量无边的灯,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虽然我们能供养的灯很有限,但若赋予观修的辅助力量,就可迅速成就无量功德。
问:如何理解十大行愿中的“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等?
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将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微尘,都观想成佛身、佛德的显现。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深信不疑,就像自己亲眼看到那么清晰,那么确定。只有深信之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观修。佛法中一些很高的见地,都是建立在深信的基础上。如果信仰之力不足,完全要靠理解来接受,难度会比较大。
问:“礼敬诸佛”,是否应当恒常尊敬一切众生,上至师长,下至蝼蚁?
答:礼敬诸佛,是以诸佛菩萨的品质为观修对象。一切众生在生命的某个层面,都具备与十方诸佛菩萨同等无别的品质。能于众生身上观想诸佛品质,视一切众生如佛,生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之心,自然是最好的修行。
二·发心为本
问: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什么关系?
答: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主要道,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何为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我们在前面讲到,应不断思维三恶道之苦。这种思维的意义,正是为了对出离轮回产生迫切感。如果意识不到三恶道之苦,或许觉得轮回挺有意思。尤其在物质丰饶的今天,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相当舒适,很容易迷失在物欲中。佛经说人生是苦,可能不少人无法产生共鸣:“人生哪里苦呢?不是有很多快乐吗?”倘能如理思维三恶道苦,就会发现,这些快乐只是漂浮在轮回苦海的一堆泡沫。出离轮回,才是究竟摆脱痛苦的唯一出路。出离心有两种走向,一是趋向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一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引发菩提心,最终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出离心不仅是成就解脱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础。
何为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行者,就不能成为菩萨,更无法成就佛果。但菩提心又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需要看到在这个世间,不仅我们自己长劫辗转轮回,一切如母有情也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当我们具备这种认识后,才可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自己解脱苦海的同时,进一步救拔众生。如果缺乏这种认知,菩提心只是一句口号,修行也往往缺乏动力。有了菩提心,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将菩提心发起来、发到位、发圆满,成佛就没问题了。
问:菩提心对学佛非常重要。那么,清净心和真心是否重要?
答: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三大核心之一。至于清净心,有相对意义上的清净心,也有绝对意义上的清净心。相对的清净心,指妄想减少时的安宁状态;绝对的清净心,便是真心。
从本质上说,真心和菩提心并无差别。但就修行作用而言,则有所不同。菩提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等,当它作为世俗的修行愿望时,还是妄心而不是真心。一旦证得空性,将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和真心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
问:发菩提心和持咒的关系如何?
答:作为修学大乘法门的佛子,不论持咒还是诵经、念佛,都要以菩提心去做。那样的话,我们所修的一切善行将迅速增长。如果说,每做一件善行能使我们离佛道更近一步。而发菩提心去做,这一步所跨越的距离,或许会是原来的百千万倍乃至更多。因为菩提心是无限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问:怎样才能不退初心?
答: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心中;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怎样才能不退道心?必须有善知识指导,并依修行次第持续修习。如果既无老师指导,又不能持之以恒,就很难保持初心。因为我们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所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勇猛精进,才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凡夫心,逆流而上,不退初心。
问:未能持好戒,又厌离凡夫心而发菩提心,能否了脱生死?
答:戒律未持好,凡夫心未完全弃舍,是很正常的。对大小乘各种戒律毫无违犯,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有违犯,应立即忏悔,誓不再犯。发起菩提心之后,也不会立刻解决所有问题。对于凡夫来说,初发心只是世俗菩提心,而且只是一念的力量。所以,还要积极克服凡夫心,以空性见消融我法二执。如此,才能具足了生脱死的自主能力。
三·闻思经教
问: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答: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又给“我”增加了新的内容,家是“我”的,亲人是“我”的。一旦色身衰老、生病,就会伤心失落。及至死亡来临,更是万般恐惧,不知死后去向何方。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在我们没有来到世界以前,“我”又在哪里?面对家庭离异,很多人会感觉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其实,夫妇双方也是从素不相识走到一起,并非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只是因为相互执著,将对方当做“我”的另一半,一旦分手,便感觉“我”已不再完整。可见,我们在一切对象上赋予的“我”,只是错误的感觉。而这种由无明导致的误解,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佛陀以智慧透视这一本质,告诉我们:一切是“无我”的,只有认清这点,生死才能得以解脱。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的生命现象混为一谈,从而产生概念的混淆。
比如,麦克风是缘起的现象,其作用是将声音扩大。它是否属于谁,是否有“我”的属性,并不影响其扩音作用。但我们花钱把它买来,就会在其上投射“我的”感觉,当它丢了会失落,当它坏了会难过。这些感受,就是因“我的”而产生。
我们对色身也是同样。当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合时,阿赖耶识前去投胎,将精和卵执以为“我”。从此,这个色身就成为“我的”。如果当时是别的阿赖耶识去投胎,那这个身体就是别人的了,哪里能代表“我”?只是我们将之误认为“我”,并不断执著,才形成“我”的概念。此外,我们还会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执以为“我”。其实,那也是缘起的现象,代表生命无始以来的积累。我们时而高兴,时而难过,到底高兴时代表着“我”,还是难过时代表着“我”呢?其实都不是。它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想法,但被执以为“我”时,烦恼就此产生了。反之,如果我们不将这些执著为“我”,身心的一切作用都还在,但我们却不会为其所缚,就能超然、自在。
问:何谓“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答:这句经文出自《金刚经》。法,可理解为佛法;非法,可理解为佛法以外的教法。另外,法也可理解为一切存在的现象,而非法可理解为空。
不应取法,指不应执取于法;不应取非法,指不应执取于非法。因为空性是超越法与非法,超越空有二边的。如果我们执取法或非法,心就会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就与空性不相应了。所以,在空性的观修中,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义?
答:色是指物质现象,至于空,在一般人观念中就意味着没有。如桌子代表着色,代表一种存在;而桌子以外的,我们便认为是空的、不存在的。通常,人们将存在与不存在当做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在我们眼中,存在的色,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桌子有桌子的实质,花朵也有花朵的实质。换言之,常人对世界的理解是: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色就是色,空就是空。
而佛法以缘起认识世界,认为一切物质皆是条件的组合,由条件决定物质的存在。桌子的名称,只是人们为它安立的假名,如果当初称为椅子也未尝不可。而在英文、法文、日文中,桌子又有种种不同的发音和写法。可见,名称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而桌子的本身,是由木头、铁钉、油漆等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离开这些条件,哪里来的桌子?可见,桌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桌子如此,房子如此,乃至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我们所认为的不变的本质,从来是不存在的。
所谓“色即是空”,是说物质现象没有不变的实质,因而是空的。但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事实上,因缘的假象宛然,并不妨碍有。所以,色和空是统一的,是不二的。
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答: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恐怕无人愿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门前应明确: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确之后,我们才会有动力。也正因为凡夫的这一特点,经中才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修这一法门有多大功德,修那一法门…
《定慧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