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法音
2004年5月1-4日,濟群法師在蘇州定慧寺爲信衆開講《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每天講座結束,又現場爲信衆解答聽講及日常修學的各種問題。
一·《行願品》相關
問:觀想供養和實物供養有什麼不同?
答:實物供養是通過具體供品,如一盞燈、一束花來表達我們對叁寶的敬意。而觀想供養是通過座上觀修,達成我們沒有能力完成的廣大供養。如《行願品》所說的花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及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等等。如果不通過觀修,以我們自身的能力,根本無法完成如此殊勝稀有的廣大供養。
具體修行中,我們可以將實物供養和觀想供養結合起來。當我們以實物供養時,再賦予其觀修的內容。當我們在佛前供上一盞燈的時候,不僅是供養現前這尊佛,更可以觀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面前都供著這盞燈,或是觀想這盞燈變現爲無量無邊的燈,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雖然我們能供養的燈很有限,但若賦予觀修的輔助力量,就可迅速成就無量功德。
問:如何理解十大行願中的“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等?
答: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將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微塵,都觀想成佛身、佛德的顯現。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深信不疑,就像自己親眼看到那麼清晰,那麼確定。只有深信之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觀修。佛法中一些很高的見地,都是建立在深信的基礎上。如果信仰之力不足,完全要靠理解來接受,難度會比較大。
問:“禮敬諸佛”,是否應當恒常尊敬一切衆生,上至師長,下至蝼蟻?
答:禮敬諸佛,是以諸佛菩薩的品質爲觀修對象。一切衆生在生命的某個層面,都具備與十方諸佛菩薩同等無別的品質。能于衆生身上觀想諸佛品質,視一切衆生如佛,生起恭敬、供養、尊重、贊歎之心,自然是最好的修行。
二·發心爲本
問: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什麼關系?
答: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將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稱爲修學佛法的叁主要道,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何爲出離心?即出離輪回之心。我們在前面講到,應不斷思維叁惡道之苦。這種思維的意義,正是爲了對出離輪回産生迫切感。如果意識不到叁惡道之苦,或許覺得輪回挺有意思。尤其在物質豐饒的今天,多數人的生活環境相當舒適,很容易迷失在物欲中。佛經說人生是苦,可能不少人無法産生共鳴:“人生哪裏苦呢?不是有很多快樂嗎?”倘能如理思維叁惡道苦,就會發現,這些快樂只是漂浮在輪回苦海的一堆泡沫。出離輪回,才是究竟擺脫痛苦的唯一出路。出離心有兩種走向,一是趨向個人解脫,證得阿羅漢果;一是以出離心爲基礎,然後引發菩提心,最終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說,出離心不僅是成就解脫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礎。
何爲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行者,就不能成爲菩薩,更無法成就佛果。但菩提心又需要以出離心爲基礎,需要看到在這個世間,不僅我們自己長劫輾轉輪回,一切如母有情也在苦海中生生死死,無有了期。當我們具備這種認識後,才可能發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在自己解脫苦海的同時,進一步救拔衆生。如果缺乏這種認知,菩提心只是一句口號,修行也往往缺乏動力。有了菩提心,我們才會心甘情願地利益一切衆生。真正將菩提心發起來、發到位、發圓滿,成佛就沒問題了。
問:菩提心對學佛非常重要。那麼,清淨心和真心是否重要?
答: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叁大核心之一。至于清淨心,有相對意義上的清淨心,也有絕對意義上的清淨心。相對的清淨心,指妄想減少時的安甯狀態;絕對的清淨心,便是真心。
從本質上說,真心和菩提心並無差別。但就修行作用而言,則有所不同。菩提心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等,當它作爲世俗的修行願望時,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一旦證得空性,將世俗菩提心升華爲勝義菩提心,和真心在本質上就是一樣的。
問:發菩提心和持咒的關系如何?
答:作爲修學大乘法門的佛子,不論持咒還是誦經、念佛,都要以菩提心去做。那樣的話,我們所修的一切善行將迅速增長。如果說,每做一件善行能使我們離佛道更近一步。而發菩提心去做,這一步所跨越的距離,或許會是原來的百千萬倍乃至更多。因爲菩提心是無限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無限的。
問:怎樣才能不退初心?
答:俗話說,“學佛一年,佛在心中;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叁年,佛在西天。”怎樣才能不退道心?必須有善知識指導,並依修行次第持續修習。如果既無老師指導,又不能持之以恒,就很難保持初心。因爲我們的心行基礎是凡夫心,所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勇猛精進,才有足夠的力量抵抗凡夫心,逆流而上,不退初心。
問:未能持好戒,又厭離凡夫心而發菩提心,能否了脫生死?
答:戒律未持好,凡夫心未完全棄舍,是很正常的。對大小乘各種戒律毫無違犯,確實有一定難度。如有違犯,應立即忏悔,誓不再犯。發起菩提心之後,也不會立刻解決所有問題。對于凡夫來說,初發心只是世俗菩提心,而且只是一念的力量。所以,還要積極克服凡夫心,以空性見消融我法二執。如此,才能具足了生脫死的自主能力。
叁·聞思經教
問:如何理解佛教所說的“無我”?
答:我們每天說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我”是什麼?我們覺得自己的身體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結婚成家後,又給“我”增加了新的內容,家是“我”的,親人是“我”的。一旦色身衰老、生病,就會傷心失落。及至死亡來臨,更是萬般恐懼,不知死後去向何方。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在我們沒有來到世界以前,“我”又在哪裏?面對家庭離異,很多人會感覺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其實,夫婦雙方也是從素不相識走到一起,並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只是因爲相互執著,將對方當做“我”的另一半,一旦分手,便感覺“我”已不再完整。可見,我們在一切對象上賦予的“我”,只是錯誤的感覺。而這種由無明導致的誤解,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佛陀以智慧透視這一本質,告訴我們:一切是“無我”的,只有認清這點,生死才能得以解脫。
問:如果沒有“我”,誰在成佛?死後又是誰在流轉?
答:很多人一聽“無我”就想不通:如果“無我”,誰來聽經?聽完又是誰回去呢?因爲大家覺得,既然“無我”,就沒有這個會聽經、會走路的自己了。這是將“我”和緣起的生命現象混爲一談,從而産生概念的混淆。
比如,麥克風是緣起的現象,其作用是將聲音擴大。它是否屬于誰,是否有“我”的屬性,並不影響其擴音作用。但我們花錢把它買來,就會在其上投射“我的”感覺,當它丟了會失落,當它壞了會難過。這些感受,就是因“我的”而産生。
我們對色身也是同樣。當父母的遺傳基因和合時,阿賴耶識前去投胎,將精和卵執以爲“我”。從此,這個色身就成爲“我的”。如果當時是別的阿賴耶識去投胎,那這個身體就是別人的了,哪裏能代表“我”?只是我們將之誤認爲“我”,並不斷執著,才形成“我”的概念。此外,我們還會將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執以爲“我”。其實,那也是緣起的現象,代表生命無始以來的積累。我們時而高興,時而難過,到底高興時代表著“我”,還是難過時代表著“我”呢?其實都不是。它只是一種情緒、一種想法,但被執以爲“我”時,煩惱就此産生了。反之,如果我們不將這些執著爲“我”,身心的一切作用都還在,但我們卻不會爲其所縛,就能超然、自在。
問:何謂“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答:這句經文出自《金剛經》。法,可理解爲佛法;非法,可理解爲佛法以外的教法。另外,法也可理解爲一切存在的現象,而非法可理解爲空。
不應取法,指不應執取于法;不應取非法,指不應執取于非法。因爲空性是超越法與非法,超越空有二邊的。如果我們執取法或非法,心就會落入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就與空性不相應了。所以,在空性的觀修中,不應取法,也不應取非法。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義?
答:色是指物質現象,至于空,在一般人觀念中就意味著沒有。如桌子代表著色,代表一種存在;而桌子以外的,我們便認爲是空的、不存在的。通常,人們將存在與不存在當做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況。在我們眼中,存在的色,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桌子有桌子的實質,花朵也有花朵的實質。換言之,常人對世界的理解是: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色就是色,空就是空。
而佛法以緣起認識世界,認爲一切物質皆是條件的組合,由條件決定物質的存在。桌子的名稱,只是人們爲它安立的假名,如果當初稱爲椅子也未嘗不可。而在英文、法文、日文中,桌子又有種種不同的發音和寫法。可見,名稱並無固定不變的實質。而桌子的本身,是由木頭、鐵釘、油漆等各種條件聚合而成。離開這些條件,哪裏來的桌子?可見,桌子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桌子如此,房子如此,乃至世間萬物皆是如此。我們所認爲的不變的本質,從來是不存在的。
所謂“色即是空”,是說物質現象沒有不變的實質,因而是空的。但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事實上,因緣的假象宛然,並不妨礙有。所以,色和空是統一的,是不二的。
問:佛經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答:功德,也是一種利益。那麼,可否帶著功利心修行呢?對于凡夫來說,若沒有任何利益,恐怕無人願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門前應明確: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利益?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確之後,我們才會有動力。也正因爲凡夫的這一特點,經中才不厭其煩地告誡我們,修這一法門有多大功德,修那一法門…
《定慧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