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法音▪P2

  ..續本文上一頁又有多大功德。

  但若停留在功利心的基礎上,我們就不能擺脫對功德相的執著。那麼,修行境界是不會提高的。所以還要修空觀,了知一切如夢如幻,以此超越我執和功利心。只有超越這些局限,才能真正成就無量功德。否則,雖然我們希望得到許多功德,卻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的心就如容納功德的器皿,若它本身的容量有限,自然也裝不下多少功德。就像一個杯子,只能裝一杯水;一個桶,也只能裝一桶水。如果心量完全打開,就能像虛空那樣,容納日月星辰,容納山河大地。所以說,心無所住才能獲得無量功德。

  問:怎樣理解以一念心住于無量億劫?

  答:我們當下的一念,就是住于無量億劫的。

  只要不落于能所的執著中,當下的一念就是超越時空、亘古亘今的,從未離開無量億劫。

  問:五戒的前四戒和十善的前四善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兩者的內容基本相同,但評判標准卻不同。戒律有自身考察方式,每條戒,都有成犯的因緣。如殺戒爲五緣成犯,盜戒爲六緣成犯。就像法律一樣,犯與不犯,犯輕與犯重,都有明確的衡量標准,這是與善法的不同所在。

   另外,戒行有宣誓的前提,有依托的戒體,並且周遍所緣境界。普通的善行並不具備這些內涵。

  問: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有何不同?

  答:是叁種譯本的不同。六十《華嚴》爲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四十《華嚴》爲唐朝般若叁藏所譯,八十《華嚴》爲唐朝實叉難陀所譯。其中,四十《華嚴》只是《華嚴經·入法界品》這一部分,而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比較完整。但我們所熟悉的《普賢行願品》,只出現在四十《華嚴》中。

  四·修行路上

  問:在修行中遇到退步,很緊張,怎樣調整自身心態?

  答:修行的退步有兩種情況:一是正常的退步,一是非正常的退步。修行過程,是降服凡夫心的過程。而凡夫心是無始以來形成的,雖然我們每天按特定的法門不斷修習,但在此過程中,面對不同境界,凡夫心仍會發作,修著修著就失去感覺了。只要按正確的方法去做,這種退步是正常的,且往往是進步的前奏,所以不必著急。

  另外,還有不正常的退步。根本未按一定方法去修,在修行過程中也未能持之以恒,而是叁天打魚二天曬網,剛修出一點進步就放棄了。這種退步可能一退千裏,或許要重頭開始,而且會成爲日後修行的障礙。這種退步,才是需要緊張的。

  問:聽經時心比較清淨,但回到工作中煩惱還是很多。如何才能擺脫凡夫心,保持內心清淨呢? 

  答:對治凡夫心,應針對其落腳點下手,也就是我們貪著的一切,包括家庭、事業等。只有減少這些貪著,內心才可能清淨。《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達事物無常、無我的本質,我們才能淡然面對,不隨其所轉。

  有了正確觀修方法後,應持之以恒地修習,否則就容易退轉。不僅修行如此,掌握世間任何技藝也是同樣。如彈琴、習武、練書法,都要每天不斷練習,才會熟能生巧,任運自如。任何心行都是長期培養起來的,應每日數次不間斷地觀修、鞏固,並在未修中間保持正念。如果我們每天以十分鍾念佛,其余時間都在念貪、嗔、癡。那麼,十分鍾的正念又如何抵擋二十多小時培養的貪、嗔、癡力量?凡夫心是無始以來培養的,要抵抗它,必須加倍努力,一刻不能松懈,否則它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問:作爲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怎樣破除對色的執著和欲望?

  答:“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對一般年輕人來說,破除對色的執著確有一定難度。尤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到處充滿著聲色刺激。爲什麼佛經說今天是末法時代?原因正在于此。從修行角度來說,現代人修行較古人艱難幾十倍、幾百倍。因爲人們在物欲的陷阱中,遠比古人陷得更深,更難以自拔。

   作爲在家居士,可以有正當的感情和夫妻生活,但不能貪著,尤其不能邪淫。從佛教觀點來看,淫欲是障道法。如果不希望因此影響自身修行,可以通過持戒、修定、作不淨觀等方法逐步克服並消除欲望。持戒,能避免引發色欲的外緣;修定,則能調整內心,從而以法樂代替欲樂,這才是徹底的解決之道。

  問:供養與布施有何區別?

  答:二者都是供給對方所需。通常,布施是中性詞,而供養是敬語,帶有恭敬的成份。若是我們能以供養心來行布施,更符合菩薩道的精神。

  問:有位居士信佛多年,求佛加持早日往生。一次念佛感得彌陀現身,卻心生恐懼,這是爲什麼呢?

  答:見到佛菩薩爲什麼恐懼呢?“葉公好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時候,我們雖然總在說想往生西方,但只是一種說法,只是對現實挫折的逃避,並未從內心深處生起確定不移的意願。也並不清楚,自己究竟爲什麼要去西方。所以,真正感得彌陀現身時,反而會患得患失,心生恐懼。

  問:居士在家誦經,是否一定要燃香、禮拜,或按經中所說的儀規進行? 

  答:只要條件許可,讀誦佛經時最好布置一個莊嚴的壇場,燃香點燈、鮮花供養,這種氛圍能幫助我們收攝心念。凡夫最大的特點是心隨境轉,在清淨的環境中,心更容易靜下來。此外,燃香點燈、鮮花供養,也是在修習“禮敬諸佛”,可使我們獲得無量福報。

  問:放生是否一定要全部買下?可否只買一部分放生?

  答:關于這個情況,一方面看心發得有多大,一方面看有多少財力。什麼是全部買下呢?是把整個市場的所有動物全買下?還是把我們所在地的動物全買下?我們能拿出多少錢放生,取決于我們的發心。菩薩可以舍身飼虎,但作爲一般人,哪怕只是在經濟上幫助別人,也會考慮是否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每個人境界不同,所以放生也沒有標准。能全部買下最好,做不到,就根據目前的修行境界和財力來抉擇,能放多少就放多少。

  五·業力與輪回

  問:近幾年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諧,是否是前世所造的業?該如何消除此業?

  答:從佛教觀點來看,我們出生在怎樣的國家、地區、家庭,是由自身業力招感。而工作是否順利,家庭是否和諧,也與業力有一定關系。除業障而外,缺乏福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我們要不斷忏悔,並積極培植福報,從兩方面進行化解。

  但我們也要知道,不如意的生活環境,對修行未必是壞事。因爲逆境中更容易生起出離心,學佛比較容易相應。有些人生活順利,家庭美滿,就很容易陶醉其中,執著不舍。

  可見,任何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有漏法就是有利也有弊。

  問:什麼是衆生輪回的因相、果相?

  答:因相即我們每天的舉止動念。我們每動一個念頭、每做一件事情、包括産生的每一種情緒,都會在心靈土壤播下種子。我們所做的事雖然會過去,但由此在內心形成的影像卻很難消失。其力量大小,則取決于我們的執著程度。武俠小說中,有些人一生就是爲了報仇而活著,也有些人一生是爲了愛而尋覓。一種情緒竟然能支配人的一生,可見心行力量之大。現實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是爲了事業而活,有些人是爲了信念而活,有些人是爲了某種情感而活。所有這些,都會成爲無盡生命中的積累。往昔未了的心願,會在今生繼續;今生未了的事情,會在未來繼續。

  輪回,就是生命的重複,不過有些是低級的重複,有些是高級的重複。凡夫的生命,是低級重複;菩提道的修行,則是高級重複。世人雖然文化和生活習慣不同,但基本欲望是相同的,無非是飲食男女,無非是衣食住行。這些就是生命中形成的因,當它們現行時,就會産生結果。心念延續的過程,其實也是業力。就像電腦程序一樣,我們在生命中編寫了許多運作程序,將來就會形成不同的生命結果。

  六·佛法在世間

  問:成佛的目的是什麼?

  答:成佛的目的,只是爲了更好地度化衆生,所謂“爲利有情願成佛”。唯有成佛之後,才更有能力廣泛利益一切衆生。

  問:學佛是自我安慰嗎?和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相比如何?

  答:學習佛法,是要我們直面生命現實,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面對煩惱,積極以智慧去化解,並不是尋找自我安慰,更不是自欺欺人,這和阿Q精神截然不同。另外,佛法教導我們從更高的角度透視世間,從根本上斷除煩惱産生之因,更不同于阿Q的無可奈何。   

  問:爲什麼現在是末法時代?

  答:末法時代,和衆生共業有關。佛教界的現象,也是社會現象的折射。而社會現象又來自衆生的共業。有什麼樣的共業,就會感得什麼樣的佛教界。教界弘揚怎樣的佛法,乃至缺乏如法的僧團,都和衆生的共業有關。

  世間是緣起的,一切皆息息相關。正因爲世間是緣起的,也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大家要共同發心弘揚佛法,發心利益衆生,發心造福社會。

  問:以慈悲心幫助處于困境的人,但其中有不勞而獲者,豈不是滋長他們的貪心嗎?

  答:我們要以慈悲心幫助他人,同時還要以智慧進行抉擇。比如修習布施,前提是我們的行爲要對衆生真正有利,而不是在解決他們暫時困難的同時,使之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所以,要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方式行布施,既使他們獲得暫時安樂,也使他們獲得長久利益。

  問:法師說要盡量去除欲望。但我認爲去除欲望後,社會就無法進步了。

  答:進步的意義是什麼?現代社會只考慮進步,卻從不考慮進步的意義是什麼。難道進步就是發展經濟嗎?社會全面、健康的發展才是進步,而不是某方面的片面發展,否則一定是畸形的。如今,片面發展已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環境危機、道德危機等等。雖然物質繁榮了,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極爲貧乏,幸福感不升反降。所以,我們要進步,更要健康的進步。

  問:請問佛教徒爲什麼要放棄家庭、親人出家?似乎太沒人情味了。

  答:出家是否沒有人情味呢?有句話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菩提心教法要求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系衆生。可見,學佛不是無情而是多情,是對一切衆生的真情大愛。

  但在修行過程中,必須舍棄凡夫心。而家庭和感情,正是凡夫心建立的基礎。如果我們不舍棄這些執著,就很難舍棄凡夫心,很難從生命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將小愛升華到大愛。只有擺脫狹隘的人情味,才能將有限的悲憫之心擴展到大慈大悲。否則,我們往往只會想著身邊的家庭、親人,很難將同樣的愛擴展開去,對天下蒼生産生無限的關愛和慈悲。

  

《定慧法音》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清涼山上話清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