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0· 3 行菩提心学处-六度▪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友、调顺身心、舍弃衣食名誉,唯于无人空谷度过人生。如米拉日巴尊者云:“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如果依尊者所言而行,则会发现即所谓的“于令人伤感之处可产生静虑。”由此(若依静处)自然会生起出离心、厌离心、信心、清净心、禅定及三摩地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所以我们应当对此尽力而为。

  寂静林间也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处,并且是既无愦闹、散乱也无农务商业、远离凡夫友伴、与鸟兽朝夕相处、安乐无比、饮清净的泉水、食天然的树叶、会自然显现明清觉性、增上等持之处。那里既无怨敌亦无亲友,是摆脱贪嗔之网罟、具足众多功德之处。不必说亲自前往这样的寂静处安住,甚至想前去静处,仅仅朝彼方向迈出七步的功德也胜过于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佛在《月灯经》等佛经中说:“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为善。”在那里虽然没有刻意精进行善,但自然会生起厌离心、出离心、慈心、悲心等一切正道的功德,一切行为也自然而然全部会成为善法。在喧闹之处虽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一切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相续中容易生起诸道功德。这些是静虑的前行法,因此也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真实静虑分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凡夫行静虑:是指耽著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希求此目标,即为耽著觉受的妙味而观修之时,称为凡夫行静虑。

  义分别静虑:即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虽未受禅定之味,但却贪著执空对治品而观修时,称为义分别静虑。

  缘真如静虑:指远离了执空对治之心,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等持之中,称为缘真如静虑。一切坐禅之时,身之要诀依毗卢七法120;眼之要诀依看式等十分重要,即我们所谓的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正。因此不应躺着或靠着等,而应身体端正、意识不作任何分别,于不执著一切之中入定,即为静虑度之本体。

  智慧度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指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之词义,自己听闻后如理如实地理解。

  思慧: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能限于表面听闻、了解,而应于自相续中以反复研究、观察、思维而作抉择,不懂之处请教他人,不应仅满足于表面了知肯定即可,而应对此生起定解。这样将来自己于寂静处独自修行时,修行之要,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达到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境界。

  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进行实修。即通过修持之后,于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本面。最初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之后,进行实修时,应当以无实有的空相幻化八喻而观修。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本来无有而于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眼华(光影);正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任何内外皆无有中显现,犹如谷声;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现而无自性,犹如影相;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城。如此了达外境显现皆为虚妄的本性,并且观察显现作者是内心的自性,则可了知境现不灭并能息灭执著外境的分别念。我们若证悟了如此法性明空、犹如虚空的本性并能安住于如此境界中,称为智慧度。

  如此若将六度广作分析,则每一度有三种共十八种。其中财施又可分为三种,则共二十种,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共为二十四种。其中若再广分,则每一度又可分六共三十六种。例如,以布施度中法施而言,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以及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后讲经说法为布施度;如此讲法之时,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并且也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的垢染而传讲为持戒度;多次重复讲解一句之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为安忍度;说法之时不为懒惰、懈怠所困,不违时间而传讲(在预定时间内圆满传法)为精进度;心专注于所讲之词义中不散于他处,且断除错谬及过多过少的现象而传讲为静虑度;如此传讲之时,以三轮无分别即三轮体空之智慧摄持为智慧度,即具足六度。又譬如就财施中,下施乞丐饮食而言,所施之物、布施之人以及布施对境三者具足后进行施舍为布施度;其次,不布施低劣、鄙陋等物,而是将自己所食用的(上好)饮食施予(乞丐)为持戒度;他们再三索求也不嗔不恼为安忍度;不顾及辛苦劳累不耽搁而急速布施为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为静虑度;了知三轮体空(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对境)为智慧度,如此即具足六度。同样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应依此类推。

  此外若将十度归纳概括,则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又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正道之法最胜为何?”尊者答道:“最胜智者即证悟无我之义,最胜敦肃即自心相续调柔,最胜功德即广大利众之心,最胜教言即恒时内观自心,最胜对治即了达一切无自性,最胜行为即不随顺于世间,最胜成就即烦恼日趋薄弱,最胜道貌121即贪欲日渐减少,最胜布施即无有贪著,最胜持戒即自心寂静,最胜安忍即身居卑位,最胜精进即抛弃琐事,最胜静虑即自心不改(无有改造之意),最胜智慧即不执一切。”

  此外,持明无畏洲也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无愧三宝(在三宝前不惭愧)持戒度,不失慧念胜忍辱,一切助伴需精进,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为圣尊)静虑度,贪执自解智慧度。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如是若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归纳,则可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如萨RA哈尊者的道歌中说:“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不住三有与涅槃是指无住涅槃、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此外龙树菩萨说:“空性大悲藏,唯修菩提者。”仲敦巴格西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之究竟是什么?”尊者答言:“诸法之究竟乃空性大悲藏。”又说:“譬如,世界上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犹如万应丹药一般,如果证悟法性空性之义,则可对治一切烦恼。”“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证悟了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他们全部是说空话而已。如果真正地证悟了空性之义,则身语意三门将会如同脚踏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如圣天阿阇黎说:“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可摧毁三有之根。”因此,若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则与万应丹药相同,即可了达一切圣道之法。”“证悟空性为何能了达一切圣道之法呢?”“一切道法可摄于六度之中,即如果无误证悟空性实义,则对内外一切实物无有贪爱执著,所以恒时具足布施度。无有贪执者不会为不善污垢所染,所以恒时具足持戒度。此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恒时具足安忍度。此人对所证之义具有无比欢喜之心,所以恒时具足精进度。此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恒时具足静虑度。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恒时具足智慧度。”“那么,仅以证悟实义而言,唯以修持空性见可以成佛吗?”“一切所见所闻无一不是由心所生。证悟自心乃觉性空性无二即为见;不散他处、恒时安住于正念之中即为修;于彼本性之中而积累二种如幻资粮即为行。这些(证悟境界)若如理如实全部通达,则于梦中可出现,梦中出现则临终可现,临终出现则中阴可现,中阴出现则必定获得殊胜成就。”

  所以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为了相续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宣说的。如果远离了此菩提心如意宝,则无论见修之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无任何利益。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则将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远离了菩提心,则与外道无有区别。虽然诸多外道也有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观修风脉、取舍因果等修法,但因无有皈依与发心二者,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此喀喇共穹格西也说:“虽然受持了从皈依开始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若没有舍弃世间法,则无有利益;虽然恒时为他人讲经说法,但若没有息灭我慢则无有利益;虽然精进向上,但若将皈依法置之不理,则无有利益;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若未以菩提心摄持,则无有利益。”如果没有打好皈依与发心的基础,虽然表面上作广泛的闻思修行,但究竟没有任何实义。譬如冬季于冰面上建造九层高楼,在上面涂上色彩、画出图案一般,(到夏天便倒塌)。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皈依发心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学者的法门而轻视,必须了知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后行都可圆满包括在皈依发心之中。所以,贤劣高下的一切人唯一着重修持皈依发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那些享用信财及亡财、向上引导亡灵的上师、僧人们,相续中具有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远离了菩提心,则无论以何种方式念诵仪轨、净除业障等,对死者与活人都毫无利益。虽然表面上利他,但实际上也只不过是掺杂私欲而已。因此,给自己带来了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必将导致后世堕入恶趣之中。所以对一个修行者来说,也是如此,纵然具有如鸟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般钻入地下、穿行山岩畅通无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显示各种希奇的神变,若相续中无有菩提心,则他们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加持了相续。虽然这样的人最初可能受到一些迷信者的推崇、恭敬、信奉而获得供养等,但最终只能毁坏自他而已。如果相续中具有真正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0· 3 行菩提心学处-六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