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0· 3 行菩提心學處-六度▪P3

  ..續本文上一頁爲友、調順身心、舍棄衣食名譽,唯于無人空谷度過人生。如米拉日巴尊者雲:“無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離厭世心,上師乃爲叁世佛,強烈信心永不離。”如果依尊者所言而行,則會發現即所謂的“于令人傷感之處可産生靜慮。”由此(若依靜處)自然會生起出離心、厭離心、信心、清淨心、禅定及叁摩地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所以我們應當對此盡力而爲。

  寂靜林間也是往昔諸佛菩薩獲得寂滅之處,並且是既無愦鬧、散亂也無農務商業、遠離凡夫友伴、與鳥獸朝夕相處、安樂無比、飲清淨的泉水、食天然的樹葉、會自然顯現明清覺性、增上等持之處。那裏既無怨敵亦無親友,是擺脫貪嗔之網罟、具足衆多功德之處。不必說親自前往這樣的寂靜處安住,甚至想前去靜處,僅僅朝彼方向邁出七步的功德也勝過于恒河沙數劫中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佛在《月燈經》等佛經中說:“居于深山勝靜處,一切威儀皆爲善。”在那裏雖然沒有刻意精進行善,但自然會生起厭離心、出離心、慈心、悲心等一切正道的功德,一切行爲也自然而然全部會成爲善法。在喧鬧之處雖竭力製止卻難以阻擋的一切貪嗔煩惱,到了寂靜處也會自然減少,相續中容易生起諸道功德。這些是靜慮的前行法,因此也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真實靜慮分叁: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

  凡夫行靜慮:是指耽著明樂無分別的覺受。希求此目標,即爲耽著覺受的妙味而觀修之時,稱爲凡夫行靜慮。

  義分別靜慮:即遠離了覺受的耽著,雖未受禅定之味,但卻貪著執空對治品而觀修時,稱爲義分別靜慮。

  緣真如靜慮:指遠離了執空對治之心,安住于法性無分別等持之中,稱爲緣真如靜慮。一切坐禅之時,身之要訣依毗盧七法120;眼之要訣依看式等十分重要,即我們所謂的身直則脈直,脈直則風直,風直則心正。因此不應躺著或靠著等,而應身體端正、意識不作任何分別,于不執著一切之中入定,即爲靜慮度之本體。

  智慧度分叁: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指上師所講的一切正法之詞義,自己聽聞後如理如實地理解。

  思慧:上師所講的一切法義不能限于表面聽聞、了解,而應于自相續中以反複研究、觀察、思維而作抉擇,不懂之處請教他人,不應僅滿足于表面了知肯定即可,而應對此生起定解。這樣將來自己于寂靜處獨自修行時,修行之要,不需要請教別人,完全達到獨立自主、徹底斷除疑惑的境界。

  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義後進行實修。即通過修持之後,于自相續中對實相之義生起真實無倒的證悟,徹底生起定解,解脫是非之網後現見實相本面。最初通過聞思斷除增益之後,進行實修時,應當以無實有的空相幻化八喻而觀修。五種外境的一切顯現本來無有而于迷亂者面前顯現,猶如夢境;由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猶如幻術;本來無有而顯現爲有,猶如眼華(光影);正現之時不成實有,猶如陽焰;任何內外皆無有中顯現,猶如谷聲;無有能依所依,猶如尋香城;現而無自性,猶如影相;本來無有之中顯現一切猶如幻城。如此了達外境顯現皆爲虛妄的本性,並且觀察顯現作者是內心的自性,則可了知境現不滅並能息滅執著外境的分別念。我們若證悟了如此法性明空、猶如虛空的本性並能安住于如此境界中,稱爲智慧度。

  如此若將六度廣作分析,則每一度有叁種共十八種。其中財施又可分爲叁種,則共二十種,再加上方便度、力度、願度、智度共爲二十四種。其中若再廣分,則每一度又可分六共叁十六種。例如,以布施度中法施而言,講者上師、所講之法以及傳講對境的弟子,這叁者具足後講經說法爲布施度;如此講法之時,上師不貪圖名聞利養並且也不雜有宣揚自己功德、冷嘲熱諷他人等煩惱的垢染而傳講爲持戒度;多次重複講解一句之義、不顧一切辛苦勞頓爲安忍度;說法之時不爲懶惰、懈怠所困,不違時間而傳講(在預定時間內圓滿傳法)爲精進度;心專注于所講之詞義中不散于他處,且斷除錯謬及過多過少的現象而傳講爲靜慮度;如此傳講之時,以叁輪無分別即叁輪體空之智慧攝持爲智慧度,即具足六度。又譬如就財施中,下施乞丐飲食而言,所施之物、布施之人以及布施對境叁者具足後進行施舍爲布施度;其次,不布施低劣、鄙陋等物,而是將自己所食用的(上好)飲食施予(乞丐)爲持戒度;他們再叁索求也不嗔不惱爲安忍度;不顧及辛苦勞累不耽擱而急速布施爲精進度;心不散于他處爲靜慮度;了知叁輪體空(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對境)爲智慧度,如此即具足六度。同樣持戒等其他般羅蜜多也應依此類推。

  此外若將十度歸納概括,則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說:“斷除我執外,無余布施度;斷除狡詐外,無余持戒度;不畏深義外,無余安忍度;不離修行外,無余精進度;安住本性外,無余靜慮度;證悟實相外,無余智慧度;所做如法外,無余方便度;摧伏四魔外,無其余力度;成辦二利外,無其余願度;知惑自過外,無其余智度。”又庫鄂仲叁子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正道之法最勝爲何?”尊者答道:“最勝智者即證悟無我之義,最勝敦肅即自心相續調柔,最勝功德即廣大利衆之心,最勝教言即恒時內觀自心,最勝對治即了達一切無自性,最勝行爲即不隨順于世間,最勝成就即煩惱日趨薄弱,最勝道貌121即貪欲日漸減少,最勝布施即無有貪著,最勝持戒即自心寂靜,最勝安忍即身居卑位,最勝精進即抛棄瑣事,最勝靜慮即自心不改(無有改造之意),最勝智慧即不執一切。”

  此外,持明無畏洲也說:“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體乃舍心,無愧叁寶(在叁寶前不慚愧)持戒度,不失慧念勝忍辱,一切助伴需精進,執現觀聖(所執顯現皆觀爲聖尊)靜慮度,貪執自解智慧度。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爲涅槃勝寂滅。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于心中。”如是若將六度等廣大菩薩乘的一切經論正道歸納,則可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如薩RA哈尊者的道歌中說:“離悲空性見,非獲殊勝道,若唯修悲心,豈脫此輪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不住叁有與涅槃是指無住涅槃、圓滿正等覺的果位。此外龍樹菩薩說:“空性大悲藏,唯修菩提者。”仲敦巴格西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諸法之究竟是什麼?”尊者答言:“諸法之究竟乃空性大悲藏。”又說:“譬如,世界上萬應丹藥可以醫治一切疾病。猶如萬應丹藥一般,如果證悟法性空性之義,則可對治一切煩惱。”“那麼爲什麼有些聲稱證悟了空性的人一切貪嗔沒有減少反而依然存在?”“他們全部是說空話而已。如果真正地證悟了空性之義,則身語意叁門將會如同腳踏棉花或者稀粥裏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如聖天阿阇黎說:“僅僅思維諸法之實相是否爲空性,産生合理懷疑也可摧毀叁有之根。”因此,若無倒證悟空性實義,則與萬應丹藥相同,即可了達一切聖道之法。”“證悟空性爲何能了達一切聖道之法呢?”“一切道法可攝于六度之中,即如果無誤證悟空性實義,則對內外一切實物無有貪愛執著,所以恒時具足布施度。無有貪執者不會爲不善汙垢所染,所以恒時具足持戒度。此人無有我執、我所執的嗔恚,所以恒時具足安忍度。此人對所證之義具有無比歡喜之心,所以恒時具足精進度。此人遠離實執的散亂,所以恒時具足靜慮度。對一切事物遠離叁輪分別意念,所以恒時具足智慧度。”“那麼,僅以證悟實義而言,唯以修持空性見可以成佛嗎?”“一切所見所聞無一不是由心所生。證悟自心乃覺性空性無二即爲見;不散他處、恒時安住于正念之中即爲修;于彼本性之中而積累二種如幻資糧即爲行。這些(證悟境界)若如理如實全部通達,則于夢中可出現,夢中出現則臨終可現,臨終出現則中陰可現,中陰出現則必定獲得殊勝成就。”

  所以說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也全都是爲了相續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宣說的。如果遠離了此菩提心如意寶,則無論見修之法多麼高深莫測也對獲得圓滿正等覺無任何利益。生圓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如果以菩提心攝持,則將成爲即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之因。但如果遠離了菩提心,則與外道無有區別。雖然諸多外道也有觀修本尊、念誦咒語、觀修風脈、取舍因果等修法,但因無有皈依與發心二者,所以無法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因此喀喇共穹格西也說:“雖然受持了從皈依開始到密宗之間的一切律儀,但若沒有舍棄世間法,則無有利益;雖然恒時爲他人講經說法,但若沒有息滅我慢則無有利益;雖然精進向上,但若將皈依法置之不理,則無有利益;雖然夜以繼日精勤修善,但若未以菩提心攝持,則無有利益。”如果沒有打好皈依與發心的基礎,雖然表面上作廣泛的聞思修行,但究竟沒有任何實義。譬如冬季于冰面上建造九層高樓,在上面塗上色彩、畫出圖案一般,(到夏天便倒塌)。因此,我們絕不能認爲皈依發心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學者的法門而輕視,必須了知一切聖道的加行、正行、後行都可圓滿包括在皈依發心之中。所以,賢劣高下的一切人唯一著重修持皈依發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那些享用信財及亡財、向上引導亡靈的上師、僧人們,相續中具有一顆無僞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遠離了菩提心,則無論以何種方式念誦儀軌、淨除業障等,對死者與活人都毫無利益。雖然表面上利他,但實際上也只不過是摻雜私欲而已。因此,給自己帶來了享用信財的無盡罪障,並且必將導致後世墮入惡趣之中。所以對一個修行者來說,也是如此,縱然具有如鳥一般翺翔空中、如鼠一般鑽入地下、穿行山岩暢通無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顯示各種希奇的神變,若相續中無有菩提心,則他們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頭加持了相續。雖然這樣的人最初可能受到一些迷信者的推崇、恭敬、信奉而獲得供養等,但最終只能毀壞自他而已。如果相續中具有真正的…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0· 3 行菩提心學處-六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