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那麼即使無有其它任何功德也會使與之結緣者獲利,然而我們根本不知菩薩住于何處。經論中說在屠夫、妓女中也有許多以善巧方便度化衆生的菩薩,所以很難了知其他補特迦羅的相續中是否具有菩提心。世尊也說:“除非我與同我者,無人能量他人心。”因此,我們應當對令自相續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師、善友等作真佛想。對自相續而言也是同樣,自己認爲已經證悟了實相之義、獲得了神通、叁摩地、面見了本尊等,無論出現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若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無有退轉並且越來越增上,則可斷定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漸減退,那麼這些表面的道相也無疑是魔障或邪道。尤其是如果自相續中生起了無僞實相的證悟,則一定會對上(上師叁寶)具足信心、清淨心,于下(六道衆生)具有不共的慈心與悲心等。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曾問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時可攝受眷屬?”尊者言:“一旦您已現見了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那時也會對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並且也定會對衆生生起無僞的慈悲心,那時你可攝受眷屬。”因此我們應以慈悲、菩提心爲本,之後以聞思修不相脫離而修持正法。首先如果未以聞法斷除增益,則不會懂得修行。如頌雲(薩迦班智達說):“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岩。”所謂的以聞法斷除增益是指不必對浩翰無垠、種類衆多的一切所知法全部了知,于五濁惡世短暫的一生也不可能了知這一切所知。所以,我們對自己所修之正法的初中後所有修法應當無誤了知,並通過思維而斷除所有的增益。
從前阿底峽尊者住在尼塘時,祥納穹敦巴、炯敦巴、哈倉敦巴叁位格西請尊者講述正量的宗派。尊者說:“外道與內道佛教都有許多宗派,但全部是以分別念而成,不可勝數的這些分別念是無有必要的。人生轉瞬即逝,所以如今乃是歸納精華要義之時。”祥納穹敦巴問:“如何歸納精華要義呢?”“對等同于虛空界的一切衆生修慈悲、菩提心,爲了他們精勤積集二種資糧;由此所産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的衆生,願與其共同獲得圓滿菩提;應當了知這一切之自性爲空性,法相(顯現)爲如夢如幻。”所以我們如果不知道歸納修行的精華要義,那麼表面上了解、懂得、知曉得再多,結果也無任何利益。如昔日阿底峽尊者初來西藏時,大譯師仁親桑波迎請尊者。當時尊者問譯師:“您對諸如此類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並依次詢問。結果譯師似乎無所不知。尊者十分喜悅地稱贊道:“極爲希有!在藏地有象您這樣的智者我都不需要再來了。”接著又問道:“那麼,在一墊上,該如何修持這一切法呢?”“應遵照各各宗派所說而修持吧。”尊者失望地說:“譯師錯了,看來我還是有必要來藏地。”譯師問:“那麼,應如何進行修持呢?”“應將一切法歸納爲一要訣而修持。”因此我們必須在了知上師所傳的竅訣之基礎上總結修行的要點而行持。如果已如此了知後而未實修則無有利益。如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如饑餓之人僅僅聽到食物還不夠,必須要食用。同樣僅僅了知正法無有利益,必須要進行實修。”我們如此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對治自相續的煩惱與我執。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說:“世人常言“飲食好與否,觀其面色方知曉”,同樣,佛法懂與否,修行好與否,看他是否已對治了我執與煩惱,便可知曉。”博朵瓦格西曾問仲敦巴格西:“法與非法之界限爲何?”仲敦巴說:“對治煩惱則爲法,不治煩惱爲非法,不隨世間則爲法,隨順世間爲非法;符合經論則爲法,不符經論爲非法,結果爲善乃正法,結果爲惡即非法。”又阿阇黎吉公說:“誠信因果不虛乃下根之正見,證悟內外諸法現空、覺空雙運爲中根之正見,證悟所見、能見、所證智慧叁者無二無別即上根之正見。安住于一緣等持乃下根之正修,安住于四種雙運等持爲中根之正修,無有能修、所修、感受叁者並于無緣中安住,即上根之正修。取舍因果如護眼珠乃下根之正行(真實行爲),以諸法如夢如幻之境界而行持爲中根之正行,無有一切所行者(已遠離能行、所行的境界)即上根之正行。我執、煩惱、分別念等日趨減少是上、中、下根叁者之真實暖相。”無等塔波仁波切的《聖道如意寶》中所說與此相同。因此我們聞法時就應必須了知歸納精華要義。如全知龍欽巴尊者說:“所知猶如空中星,所學知識無盡頭,今求法身精華義,必至無變之堅地。”思維時應斷除一切增益。即如印度單巴桑吉尊者說:“尋求上師之教授時應如母鹞尋覓食物一般,聞法時應如野獸聞聲一般,修行時應如啞人品味一樣,思維時應如北方人剪羊毛一樣,得果時應如雲散日出一般。”所以我們應當使聞思修法不相脫離。如無等塔波仁波切說:“聞思修行互不錯亂、平衡均勻而進行乃無誤之要訣。”應當明確如此聞思修的結果是必須達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執煩惱日漸薄弱的目的。此發菩提心之引導是諸法之精髓,一切聖道之精義,是有則必足、無則不可之法。所以我們不限于表面的聽聞、了解而誠心誠意修持十分重要。
雖發勝心然卻未生起,
雖學六度然卻具私欲,
我與如我愚癡衆有情,
修成勝菩提心祈加持。
諸道之根本——發大乘殊勝菩提心之引導終
圖:格薩爾王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0· 3 行菩提心學處-六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