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四编 阿弥陀佛之本愿▪P7

  ..续本文上一页婆罗门族姓家,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龙华树下成道,三次法会救度众多有缘众生。菩萨从初发心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最后证入等觉菩萨一生补处。其间的过程险难甚多,譬如险恶的道路,迥远而多恶兽毒虫,中途亦无水源与草洲,大多数众生略作涉足,都会生起悔退怯弱之心。因此法藏菩萨发悲愿:凡是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就可究竟圆满菩萨行,永不会出现厄难困苦退转之事,超越常途修行的次第,疾速到达一生补处的位次。阿弥陀佛光明愿力恢弘广大,西方净土亦是殊胜的修行道场,天天能闻佛说法,听到的风声、水声、铃声,百鸟鸣声都是在讲经说法,令诸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恒常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把手同行,所以绝对能证一生补处位。除了这样一类往生者,悲愿甚切,不忍众生苦,曾发大愿,一往生到净土后,就要回生死苦海救度有缘众生。阿弥陀佛予以慈悲加持,令他们披上了弘誓盔甲,回入娑婆世界生死苦海捞摝众生,就像战士上战场,不披上盔甲,便容易受伤,甚或把生命都搭进去。不违安养入娑婆的菩萨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就有很强的抵御五欲六尘魔军袭扰的能力,就像鹅鸭下水那般的自在,否则便会成为落汤鸡。我等苦恼凡夫,希冀救度众生,因为缺乏定慧之力,是难以度众生的,所以我们往生到净土,得弥陀愿力加持,披上誓愿盔甲,广修菩萨六度万行,就有能力度脱苦难众生,同时能够供奉十方世界诸佛如来,助佛弘化拯济群萌,使这些众生安立在无上正真的一乘佛道,令一切众生安心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获致往生成佛之大利。此是还相回向之精要。

  为什么念佛法门能顿超呢?因为通途佛法次第修行靠的是自己修行的道力,而净土往生法门靠的是阿弥陀佛的大功德力。好比一个打工仔,赚钱辛苦,难得温饱,然而他父亲却是一个亿万富翁,父子财产继承关系确定时,打工仔就骤然富贵。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因为六字洪名具足阿弥陀佛果地一切功德,吾辈凡夫执持名号时,就把阿弥陀佛的万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吾人在这弥陀名号当中就顿然可以到达一生补处位,一个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满佛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念佛行人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声乃至一声蒙佛愿力往生西方净土,到了西方净土又蒙佛加持很快进入一生补处位,其过程之快捷,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意谓在能念佛的一念中顿然超越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片言中,能与观音势至等圣众齐等。可见念佛法门超情离见,妙德难思。

  一个从西方净土回入生死稠林度化众生的菩萨,能够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修习十大愿王是获得诸佛如来恒沙功德的必要条件,然在吾辈凡夫而言,修行起来,颇为不易。比如第一愿礼敬诸佛,对吾人来说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大都能虔诚礼敬过去佛:如燃灯佛、迦叶佛等,也能礼敬现在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但是对礼敬未来佛,却不容易做到。何为未来佛呢?未来佛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众生,我们能不能像恭敬过去、现在佛一样恭敬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每一个众生呢?乃至于冤家对头,能不能恭敬如佛呢?这对我等分别执着心重的凡夫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如果我们往生西方净土,得弥陀愿力的加持,就能以平等清净心修行普贤菩萨的这一行愿。其余九愿,亦复如是。

  由西方净土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例子甚多,比如《 西方确指 》中的觉明妙行菩萨,在明末的乩坛上讲念佛法门,度化昔日有缘的弟子。东晋时觉明妙行菩萨在受贫子身时,闻信念佛法门,七昼夜不吃不睡,拼命念佛,得念佛三昧,亲见阿弥陀佛,七十五岁寿终往生,为酬本愿,很快回到娑婆世界的中国,示现过国王、比丘、居士、屠夫乃至官妓等,与娑婆众生和光同尘,教化有缘。觉明妙行菩萨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鹅鸭入水。证知菩萨一生补处愿是阿弥陀佛悲心加护诸往生者游戏神通,教化众生,圆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萨愿。明了此,对发大乘心的行者来说,求生净土当会更为殷切。

  综上所述,阿弥陀佛的核心七愿,对娑婆净业行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这七愿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中无三恶道愿予吾人以远离忧惧之底线安乐。正定必至涅槃愿是阿弥陀佛肇兴大愿、圆成净土的终极目标,欲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安养,速疾成佛。为了实现普度一切众生的目标,阿弥陀佛广修福慧,庄严自身,以光明遍照十方愿令悲智愿力遍及法界,调熟摄护十方众生;以诸佛称名赞叹愿,提高安乐净土弥陀名号的知名度,俾令众生闻名生信。十方众生蒙光照触,知晓阿弥陀佛安乐世界,油生仰慕愿往生心。为了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以十念皆生我国愿普摄一切众生便捷稳当地生到净土。勤修我皆接引愿护持念佛人,遮除凡夫众生临终之际可能出现的障难,预设救助方法,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层保险。而菩萨一生补处愿昭示着净土法门速疾成佛的奥秘。可见,此核心七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心要精髓,吾辈净业行人应息心体悟遵仰,用作吾人发愿标心的参照坐标。

  

  

  

  第十一章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道德价值

  

  

  四十八大愿是法藏菩萨得世自在王佛的加持,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精粹,考察十方世界种种众生的根机,对应所发“超胜诸佛,速度众生”的愿力而肇建的。阿弥陀佛本愿含摄法界文明无限深广之精华,其道德、文化、宗教诸方面的意蕴,具有超时空、遍法界的永恒价值,探究阿弥陀佛本愿意蕴,不仅对净业行人的解行不可或缺,而且对当代道德重建、人文理念、科技发展乃至现代人的精神归宿,均不无启迪价值。兹分述如次:

  

  

  第一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道德价值

  

  国土的粗妙秽净之相,由众生善恶业因所招感。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严净殊妙的净土,须具淳厚道德化的特质。阿弥陀佛本愿内具深广的道德内涵。这些道德内涵既为西方极乐世界的肇立提供了坚厚的基石,又为法界刹土昭示堪可效法的楷模。兹将弥陀本愿的道德理念概述为四:

  

  一、生命的尊严原则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使轮转三恶道的众生,其生命体中,均具无比的尊严,有无限的价值,不容轻贱,应加摄持,令其成就(恢复)本有的觉性。阿弥陀佛有鉴于此,以十念皆生我国愿普摄十方世界一切业力众生。十方众生乃至具犯五逆十恶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生起信乐之心,愿生彼刹,所念佛号乃至十声,均能蒙弥陀愿力加持,带业往生。一经往生彼土,更得弥陀愿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作不退转(阿惟越致)菩萨,一生决定成佛。此乃阿弥陀佛正定必至涅槃愿的悲智本怀。阿弥陀佛对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放光摄持,令其幡然觉悟,忏除疑根,早出边地疑城,速得见佛闻法,速知菩萨法式,成就道果。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深切体悟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道理,故亦油生自尊自肯之心,彼已成佛吾亦尔,因而发起精进修行之心,恭敬请法,如说而行。诸往生者如师如友,先觉者帮助后觉者,佛菩萨亦慈悲摄受,循循善诱,欲令诸往生者快速成佛,既作佛已,又往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如此,弥陀本愿内具的生命尊严原则,不仅彰显于极乐本土,亦渗透到法界微尘佛刹。

  

   二、平等自由原则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十方刹土,见到有些刹土由于不平等导致无尽的纷争,不自由引发无穷的烦恼,因而发愿自己所住持的刹土,实施平等自由原则,令往生者回复平等一相的自性心源,获得任运逍遥的快慰,从内在心理与外部环境上,根绝一切可能孳生不平等不自由之因缘。

  阿弥陀佛平等摄受九法界众生往生净土,并平等地予以加持,令往生者皆同一心,容貌形色,悉皆端正净洁,如佛色相,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彼此没有好丑优劣之差别,令诸往生者无由生起是非骄卑之心,皆大欢喜;衣食住行的生活享受也一律平等,各种资生用具,随其意乐,应念而至,不存在由于匮缺而引生的残酷竞争。西方净土没有特权阶层,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贱尊卑,诸往生者如兄弟,如朋友,把手同行,同享物质与精神之极乐,同证无上菩提道果。

  西方净土诸往生者,精神高度自主自由,不受控于任何外在权威。从他方刹土往生到极乐世界,犹如回归故乡,没有羁旅客居的陌生与不自在感。西方净土种种音声,种种图像,种种景观,种种道友,往生者均能自主选择其愿听的法音,愿看的景致,愿交往的道友,没有丝毫的拘囿。愿意飞身他方世界亦如愿而行,不必经过批准。寿命修短亦随心所欲。西方净土的高开放性与高自由度,亦是十方佛国最尊第一。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平等觉,表明极乐世界的平等自由原则乃阿弥陀佛果德的体现,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

  

  三、和合利他原则

  

  诸往生者得弥陀愿力加持,六根寂静,伏断我执法执,不起爱欲贪恚之念,群体共住,和合无诤,由同体感自然引发互敬互重之心,欢喜悦乐之心。人我是非、嫉妒怨斗不仅没有事实,甚至连名称都听不到。极乐世界没有讼狱,无需法律,诸往生者依循性德相处,水乳交融,和合无间,没有冤家路窄、人际摩擦之烦恼。法界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社会模式在西方净土成为鲜活的事实。

  诸往生者悉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以成就。菩提心即含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义。为了实现饶益众生的目标,首须福慧双修,自证菩提。诸往生者得弥陀愿力加持,获六神通,得大智慧,于诸众生发大慈普度之心,在永不疲厌的救度众生的过程中,圆成自性功德,究竟成佛,自他不二,利他适成自利。极乐世界和…

《净土宗教程 第四编 阿弥陀佛之本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