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婆羅門族姓家,舍家棄欲,行作沙門,龍華樹下成道,叁次法會救度衆多有緣衆生。菩薩從初發心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最後證入等覺菩薩一生補處。其間的過程險難甚多,譬如險惡的道路,迥遠而多惡獸毒蟲,中途亦無水源與草洲,大多數衆生略作涉足,都會生起悔退怯弱之心。因此法藏菩薩發悲願:凡是他方佛土諸菩薩衆,只要信願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就可究竟圓滿菩薩行,永不會出現厄難困苦退轉之事,超越常途修行的次第,疾速到達一生補處的位次。阿彌陀佛光明願力恢弘廣大,西方淨土亦是殊勝的修行道場,天天能聞佛說法,聽到的風聲、水聲、鈴聲,百鳥鳴聲都是在講經說法,令諸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恒常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把手同行,所以絕對能證一生補處位。除了這樣一類往生者,悲願甚切,不忍衆生苦,曾發大願,一往生到淨土後,就要回生死苦海救度有緣衆生。阿彌陀佛予以慈悲加持,令他們披上了弘誓盔甲,回入娑婆世界生死苦海撈摝衆生,就像戰士上戰場,不披上盔甲,便容易受傷,甚或把生命都搭進去。不違安養入娑婆的菩薩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就有很強的抵禦五欲六塵魔軍襲擾的能力,就像鵝鴨下水那般的自在,否則便會成爲落湯雞。我等苦惱凡夫,希冀救度衆生,因爲缺乏定慧之力,是難以度衆生的,所以我們往生到淨土,得彌陀願力加持,披上誓願盔甲,廣修菩薩六度萬行,就有能力度脫苦難衆生,同時能夠供奉十方世界諸佛如來,助佛弘化拯濟群萌,使這些衆生安立在無上正真的一乘佛道,令一切衆生安心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獲致往生成佛之大利。此是還相回向之精要。
爲什麼念佛法門能頓超呢?因爲通途佛法次第修行靠的是自己修行的道力,而淨土往生法門靠的是阿彌陀佛的大功德力。好比一個打工仔,賺錢辛苦,難得溫飽,然而他父親卻是一個億萬富翁,父子財産繼承關系確定時,打工仔就驟然富貴。念佛法門亦複如是,因爲六字洪名具足阿彌陀佛果地一切功德,吾輩凡夫執持名號時,就把阿彌陀佛的萬德轉化爲自己的功德,吾人在這彌陀名號當中就頓然可以到達一生補處位,一個菩薩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念佛行人信願持名或盡形壽、或十聲乃至一聲蒙佛願力往生西方淨土,到了西方淨土又蒙佛加持很快進入一生補處位,其過程之快捷,誠如蓮池大師所雲:“越叁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意謂在能念佛的一念中頓然超越菩薩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片言中,能與觀音勢至等聖衆齊等。可見念佛法門超情離見,妙德難思。
一個從西方淨土回入生死稠林度化衆生的菩薩,能夠現前修習普賢十大願王,修習十大願王是獲得諸佛如來恒沙功德的必要條件,然在吾輩凡夫而言,修行起來,頗爲不易。比如第一願禮敬諸佛,對吾人來說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大都能虔誠禮敬過去佛:如燃燈佛、迦葉佛等,也能禮敬現在佛: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但是對禮敬未來佛,卻不容易做到。何爲未來佛呢?未來佛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衆生,我們能不能像恭敬過去、現在佛一樣恭敬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每一個衆生呢?乃至于冤家對頭,能不能恭敬如佛呢?這對我等分別執著心重的凡夫來說確實很難做到。如果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得彌陀願力的加持,就能以平等清淨心修行普賢菩薩的這一行願。其余九願,亦複如是。
由西方淨土回入娑婆教化衆生的例子甚多,比如《 西方確指 》中的覺明妙行菩薩,在明末的乩壇上講念佛法門,度化昔日有緣的弟子。東晉時覺明妙行菩薩在受貧子身時,聞信念佛法門,七晝夜不吃不睡,拼命念佛,得念佛叁昧,親見阿彌陀佛,七十五歲壽終往生,爲酬本願,很快回到娑婆世界的中國,示現過國王、比丘、居士、屠夫乃至官妓等,與娑婆衆生和光同塵,教化有緣。覺明妙行菩薩能夠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十大願王,如鵝鴨入水。證知菩薩一生補處願是阿彌陀佛悲心加護諸往生者遊戲神通,教化衆生,圓成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薩願。明了此,對發大乘心的行者來說,求生淨土當會更爲殷切。
綜上所述,阿彌陀佛的核心七願,對娑婆淨業行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這七願亦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國中無叁惡道願予吾人以遠離憂懼之底線安樂。正定必至涅槃願是阿彌陀佛肇興大願、圓成淨土的終極目標,欲令十方一切衆生往生安養,速疾成佛。爲了實現普度一切衆生的目標,阿彌陀佛廣修福慧,莊嚴自身,以光明遍照十方願令悲智願力遍及法界,調熟攝護十方衆生;以諸佛稱名贊歎願,提高安樂淨土彌陀名號的知名度,俾令衆生聞名生信。十方衆生蒙光照觸,知曉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油生仰慕願往生心。爲了平等普度一切衆生,阿彌陀佛以十念皆生我國願普攝一切衆生便捷穩當地生到淨土。勤修我皆接引願護持念佛人,遮除凡夫衆生臨終之際可能出現的障難,預設救助方法,爲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層保險。而菩薩一生補處願昭示著淨土法門速疾成佛的奧秘。可見,此核心七願乃阿彌陀佛大願之心要精髓,吾輩淨業行人應息心體悟遵仰,用作吾人發願標心的參照坐標。
第十一章 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教道德價值
四十八大願是法藏菩薩得世自在王佛的加持,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的精粹,考察十方世界種種衆生的根機,對應所發“超勝諸佛,速度衆生”的願力而肇建的。阿彌陀佛本願含攝法界文明無限深廣之精華,其道德、文化、宗教諸方面的意蘊,具有超時空、遍法界的永恒價值,探究阿彌陀佛本願意蘊,不僅對淨業行人的解行不可或缺,而且對當代道德重建、人文理念、科技發展乃至現代人的精神歸宿,均不無啓迪價值。茲分述如次:
第一節 阿彌陀佛本願的道德價值
國土的粗妙穢淨之相,由衆生善惡業因所招感。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嚴淨殊妙的淨土,須具淳厚道德化的特質。阿彌陀佛本願內具深廣的道德內涵。這些道德內涵既爲西方極樂世界的肇立提供了堅厚的基石,又爲法界刹土昭示堪可效法的楷模。茲將彌陀本願的道德理念概述爲四:
一、生命的尊嚴原則
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即使輪轉叁惡道的衆生,其生命體中,均具無比的尊嚴,有無限的價值,不容輕賤,應加攝持,令其成就(恢複)本有的覺性。阿彌陀佛有鑒于此,以十念皆生我國願普攝十方世界一切業力衆生。十方衆生乃至具犯五逆十惡的衆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生起信樂之心,願生彼刹,所念佛號乃至十聲,均能蒙彌陀願力加持,帶業往生。一經往生彼土,更得彌陀願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作不退轉(阿惟越致)菩薩,一生決定成佛。此乃阿彌陀佛正定必至涅槃願的悲智本懷。阿彌陀佛對生到邊地疑城的衆生,放光攝持,令其幡然覺悟,忏除疑根,早出邊地疑城,速得見佛聞法,速知菩薩法式,成就道果。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深切體悟到“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的道理,故亦油生自尊自肯之心,彼已成佛吾亦爾,因而發起精進修行之心,恭敬請法,如說而行。諸往生者如師如友,先覺者幫助後覺者,佛菩薩亦慈悲攝受,循循善誘,欲令諸往生者快速成佛,既作佛已,又往十方世界廣度衆生,如是輾轉,不可複計。如此,彌陀本願內具的生命尊嚴原則,不僅彰顯于極樂本土,亦滲透到法界微塵佛刹。
二、平等自由原則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十方刹土,見到有些刹土由于不平等導致無盡的紛爭,不自由引發無窮的煩惱,因而發願自己所住持的刹土,實施平等自由原則,令往生者回複平等一相的自性心源,獲得任運逍遙的快慰,從內在心理與外部環境上,根絕一切可能孳生不平等不自由之因緣。
阿彌陀佛平等攝受九法界衆生往生淨土,並平等地予以加持,令往生者皆同一心,容貌形色,悉皆端正淨潔,如佛色相,具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彼此沒有好醜優劣之差別,令諸往生者無由生起是非驕卑之心,皆大歡喜;衣食住行的生活享受也一律平等,各種資生用具,隨其意樂,應念而至,不存在由于匮缺而引生的殘酷競爭。西方淨土沒有特權階層,沒有私有財産,沒有貧賤尊卑,諸往生者如兄弟,如朋友,把手同行,同享物質與精神之極樂,同證無上菩提道果。
西方淨土諸往生者,精神高度自主自由,不受控于任何外在權威。從他方刹土往生到極樂世界,猶如回歸故鄉,沒有羁旅客居的陌生與不自在感。西方淨土種種音聲,種種圖像,種種景觀,種種道友,往生者均能自主選擇其願聽的法音,願看的景致,願交往的道友,沒有絲毫的拘囿。願意飛身他方世界亦如願而行,不必經過批准。壽命修短亦隨心所欲。西方淨土的高開放性與高自由度,亦是十方佛國最尊第一。阿彌陀佛又稱無量清淨平等覺,表明極樂世界的平等自由原則乃阿彌陀佛果德的體現,具有超時空的永恒價值。
叁、和合利他原則
諸往生者得彌陀願力加持,六根寂靜,伏斷我執法執,不起愛欲貪恚之念,群體共住,和合無诤,由同體感自然引發互敬互重之心,歡喜悅樂之心。人我是非、嫉妒怨鬥不僅沒有事實,甚至連名稱都聽不到。極樂世界沒有訟獄,無需法律,諸往生者依循性德相處,水乳交融,和合無間,沒有冤家路窄、人際摩擦之煩惱。法界之內皆兄弟的大同社會模式在西方淨土成爲鮮活的事實。
諸往生者悉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以成就。菩提心即含攝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義。爲了實現饒益衆生的目標,首須福慧雙修,自證菩提。諸往生者得彌陀願力加持,獲六神通,得大智慧,于諸衆生發大慈普度之心,在永不疲厭的救度衆生的過程中,圓成自性功德,究竟成佛,自他不二,利他適成自利。極樂世界和…
《淨土宗教程 第四編 阿彌陀佛之本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