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利他原則給予十方刹土以道德表範。
四、心物一體原則
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舉體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物)外無心,心外無境,心境一如。極樂世界池水百鳥等皆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妙德。百鳥諧鳴,宣吐法音;池水波揚佛法僧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的圓教理念,在西方淨土得以彰顯。極樂世界諸往生者心地淨潔,祥和寂定,外部環境清淨莊嚴,窮微極妙;心境高度協和,互動互助。諸往生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清淨梵行莊嚴淨土;同時,淨土神妙亦幫助諸往生者聞法修行、伏煩惱、開智慧、提供修道增上緣。這種心境一如、心物一體的狀況,保證了極樂世界生態環境的完美無瑕。
以西方淨土作爲參照系來對比娑婆世界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地球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的症結,在于人類二元思維方式導致人與自然的疏離與對立,人對自然的征服欲與掠奪踐踏的貪婪。而淨宗心土不二的理念昭示:人與外境同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損害環境無異自戕。如果地球人類能謙恭地接受這種生態環境的倫理原則,並切實付諸實施,那麼,日趨惡劣的生態環境便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以上彌陀本願的四項道德原則,是導致西方淨土高道德化的根本前提。諸往生者具有如是道德共識,言行威儀總在純潔道德之內,個個均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律。極樂世界的道德理念值得十方刹土,尤其是娑婆世界地球人類效法。
第二節 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教文化價值
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教文化價值至深且廣,爲我等衆生傳達了法界全新的信息、全新的生命形態與生活方式;爲十方衆生提供了一個完滿的人生目標:應以難得的生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橫截生死急流,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若有衆生信受佛語,如法而行,當下即是法身慧命的誕生,當下西方七寶池中便萌生一朵蓮蕊。此人雖現是娑婆穢土的衆生,實乃是極樂世界的嘉賓。西方極樂世界由法王阿彌陀佛住持,堪稱佛政,實乃端拱無爲不治而治的政治理想模式。阿彌陀佛恒與觀音、勢至二大脅士商討度化衆生的法事。
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環境純潔,國無女人,沒有愛欲引發的諸多煩惱與社會問題,甚至連惡名(不善的名稱)都不入耳根。所以心地純淨,不起邪思,專心務道。由于諸往生者自己的純淨念力與自性功德力,加上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加持,即可永離熱惱,身心清涼,所受的快樂猶如斷盡煩惱的阿羅漢,諸往生者所受的樂是無有染著的真樂,是大乘法樂法喜。
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心地潔白,猶如雪山;安詳充實,無有空虛、迷惘、抑郁、焦慮等心理病態;信受奉持佛法,不欣世語,不染俗情,沒有文化垃圾,沒有異端邪說。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每首音樂、每幅圖畫(飄華在地,自然形成圖案)、每篇經文,都是登峰造極的宗教藝術精品,都具有跨法界、超時空的永恒價值。
西方極樂世界亦是一個高資訊網絡的神妙世界。極樂聖衆的資訊網絡,無需任何機器作中介。任一往生者自身就具高靈敏的接收與發放光波(信息)的功能。並且六根互用,圓融無礙。淨土聖衆天眼徹視(仿佛本土上的望遠鏡)、天耳普聞(仿佛本土上的無線電話),知悉他人的心理活動(類似本土測謊器)。由于極樂聖衆恢複六神通的本有功能,故而相互間的資訊交流便自在逍遙,意念一動,即時與對方照面(猶如圖像電話),無須語言音聲,動念(心光)即可領會,即便距離遙遠,俨然促膝談心。
總之,極樂世界聖衆生活在高科技的神妙環境中,自由快樂,與地球高科技相比較,極樂世界的高科技具有如下不共的特質:其一,淨土高科技從阿彌陀佛的心性流現,從內建立,清淨無瑕。其二,淨土高科技伴隨著高道德心性與環境,故而唯彰顯高科技的正面效果而無負面效應。其叁,淨土高科技爲諸往生者提供殊勝的修行模式:修道娛樂化,娛樂修道化。欣賞宮商妙樂,即是聆聽法音,斷惑開慧;泉池沐浴,即能長養善根,增進菩提;品嘗樹上果實,便可豁破無明,六根虛寂等。高科技的神妙環境令極樂聖衆的修道模式具有自在、灑脫、圓頓、不拘一格的特質。這種高科技、娛樂化與修道證果的有機整合,形成西方淨土的一大特色。這種科技文化模式對他方世界的科技發展,或能起到導向與矯正之功效。
以上從叁方面略示阿彌陀佛本願的文化意蘊,證知阿彌陀佛本願的文化內涵無限深廣,圓收十方佛國的一切文化精華,圓超十方佛國的一切文化形態,乃十方佛國文化模式的升華,予衆生以究竟圓滿的幸福。
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教價值究竟圓滿,對現代人漂泊躁亂的心靈,尤具安頓慰藉之神效。阿彌陀佛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呼喚浪子回家。而衆生舍母逃逝,塵垢覆心;馳騁欲境,無始劫來,難以發起一念皈依慈母之心,致令彌陀救度衆生的本願,在衆生分上,效果不甚理想。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誠爲可憫。環顧現今衆生,有聽到淨宗念佛法門半信半疑者;有嘲笑譏諷者;有姑妄聽之權作神話者;有稍具信心只求福報者;有念佛只求死時不遭痛苦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釋尊曾多次申言,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少量有緣衆生能在彌陀本願宗教價值層面信解奉行,實乃多善根福德因緣所致,乃人中稀有最勝之人。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的迅猛發展,人心向物質功利的傾斜,內心迷惘痛苦的勢頭亦會與日俱增。有理性思維的人類,在諸種外部挫敗與內心煩惱的煎迫下,亦會渴求心靈精神的養料,尋找心靈平衡的支點。這種社會心理即給佛教的弘興提供了契機。淨宗弘法人士,應把握住21世紀宗教文化勃興的機緣,廣弘阿彌陀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令現代有緣衆生,皈投阿彌陀佛大願之海,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綜上所述,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等衆生既親切又實用,從中可以獲得世間與出世間多層面的法益。阿彌陀佛本願乃無盡的寶藏,吾人無論從政、經商、治軍、求學,均能從彌陀本願中獲得消業去習,增福開慧的利益。至于發菩提心,欲于今生出離生死險道,往生淨土者,阿彌陀佛本願尤其能對這類念佛人予以加持護念,臨終接引往生。阿彌陀佛本願之價值亘古如斯,彌古彌新,實乃吾輩衆生之大依怙,我等行人慎勿忽之。
《淨土宗教程 第四編 阿彌陀佛之本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