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部28经 象足迹譬喻大经▪P2

  ..续本文上一页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是悦意的。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犹如缘于木材、蔓草、茅草、粘土围绕虚空而被以家屋为名。同样的,学友们!缘于骨胳、筋腱、肉、皮肤围绕虚空而被以色为名。学友们!如果自身内的眼不被破坏,但外部的色不来到其领域,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如果自身内的眼不被破坏,而外部的色来到其领域,但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学友们!因为自身内的眼不被破坏,且外部的色来到其领域,以及有对应的注意,这样,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凡像这样存在的色摄入于色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受摄入于受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想摄入于想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行摄入于行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识摄入于识取蕴中。

  他这么了知:『这五取蕴的会合、和合、结合确实是这样。又,这被世尊所说:「凡见缘起者则见法;凡见法者则见缘起。」而这五取蕴即是缘所生的。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依住、随从、取着,那是苦集;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那是苦灭。』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如果自身内的耳不被破坏,……(中略)鼻不被破坏,……(中略)舌不被破坏,……(中略)身不被破坏,……(中略)意不被破坏,但外部的法不来到其领域,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如果自身内的意不被破坏,而外部的法来到其领域,但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学友们!因为自身内的意不被破坏,且外部的法来到其领域,以及有对应的注意,这样,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凡像这样存在的色摄入于色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受摄入于受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想摄入于想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行摄入于行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识摄入于识取蕴中,他这么了知:『这五取蕴的会合、和合、结合确实是这样。又,这被世尊所说:「凡见缘起者则见法;凡见法者则见缘起。」而这五取蕴即是缘所生的。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依住、随从、取着,那是苦集;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那是苦灭。』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说,悦意的那些比丘欢喜尊者舍利弗所说。

  象足迹譬喻大经第八终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尽法(MA.30)」,南传作「灭尽法性」(khayadhamma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属于破坏者」(subject to destruction)。

  「衰法(MA.30)」,南传作「消散法性」(vayadhamma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属于消失者」(subject to disappearance)或「属于消散者」(subject to vanishing, SN.23.33)。

  「善相应舍(MA.30)」,南传作「善所依止的平静」(upekkhā kusalanissitā,另译为「善所依止的舍」),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有益支持的平静」(equanimity supported by the wholesome),并解说这是「平静(舍)毘婆舍那」(the equanimity of insight),即六根对六境时既不执着也不嫌恶的平静。

  「大学(MA.30)」,南传作「做了很多」(bahukataṃ hoti,直译为「很多被做了」),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许多被做了」(much has been done)。

  「无受而灭(MA.30)」,南传作「无燃料而被熄灭」(anāhārā nibbāyati,直译为「无食物而被熄灭」),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由于缺乏燃料而灭」(It goes out due to lack of fuel)。按:中阿含经都将「取」译为「受」,而「执取」(upādāna),除了「取;取着;执着」的意思外,还有「燃料」的意思,这样,南北传经文的含意是一致的。

  「节节行风(MA.30)」,南传作「随行于四肢中的风」(aṅgamaṅgānusārino vā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行经肢(手足)的风」(winds that course through the limbs)。

  「息出风、息入风(MA.30)」,南传作「呼吸」(assāso passāso,另译为「入息出息、出息入息」),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入-呼吸与出-呼吸」(in-breath and out-breath)。

  「以哆逻叶(MA.30)」,南传作「以棕榈叶」(tālavaṇṭenapi,直译为「棕榈茎,扇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扇子」(a fan)。

  「则无有念(MA.30)」,南传作「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no ca tajjo samannāhāro h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及没有相当的[意识]吸引」(and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conscious] engagement)。「注意」(samannāhāro),另译为「存念」,「对应的」(tajjo),另译为「适当的」。

  「恶获得」(dulladdhaṃ,另译为「恶得;不好的获得」),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我是坏的」(bad for me)。「好获得」(suladdhaṃ,另译为「善得;好的获得」),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我是好的」(good for me)。

  「识的部分」(viññāṇabhāgas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识类」(class of consciousness)。

  「欲、依住、随从、取着」(chando ālayo anunayo ajjhos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想要、放纵、嗜好与握住」(The desire, indulgence, inclination, and holding)。按:「依住」(ālayo),另译为「阿赖耶(音译);执着;爱着;所执处(窟;宅;依处;藏)」,另参看印顺法师着《印度佛教思想史》p.25。

  「就以界为所缘」(dhātārammaṇamev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造一个元素为其支持目标」(having made an element its objective support),并解说dhātārammaṇameva可以有二种解说,一是将「界」解说为如声音、触、受等,一是解说为「地界」。而注释书将「胜解」解说为禅观者(meditator)以「界」的方式随观(contemplates)境遇(the situation)而对它既不执着也不嫌恶(has neither attachment nor aversion concerning it)。

  「所摄(MA.30)」,南传作「摄入」(saṅgahaṃ gacch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包含于」(is included in)。

  

《中部28经 象足迹譬喻大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