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阿姜查 修行问答

  第四章  阿姜查 ACHAAN CHAA

  耐心修学,

   奉持戒律,

   生活简朴,

   保持自然,

   观照内心。

   这是我们的修行方法,

   它将引导你证入无我,

   达到寂静安详的境界。

  阿姜查(Achaan Chaa)出生于泰国北部寮国人区的一个温馨的农村大家庭。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具足比丘戒。当沙弥时即研读基本经教,这已超出当时乡村的四年教育水准。长大后追随几位寮语系统的师父修学,过着传统的丛林苦行生活。他苦行和云游数年,夜宿林间树下,并且在阿姜曼Achaan Mun,泰寮地区本世纪最重要的著名大师)门下待过短暂的时间,但却在那段因缘里豁然开悟。几年之后,阿姜查回到自己的家乡,住在附近一处浓密丛林里的坟场。这个地方荒无人迹,众人皆知,是个布满毒蛇,藏有老虎以及是鬼魅出没之处,但对在山里修行的出家人而言,是个极理想的场所。由于日益增多的男女出家众以及在家居士前来请益并留下来跟他修学,一间很大的道场就在他的四周围设立起来。目前在泰国北部丛林里,约有三十座以上的分支道场,里头都有他的门徒在指导人们修行。

  人们进入巴蓬寺,很可能先看见比丘们在井边汲水,小径旁一块告示牌写着:「来到此地,请保持安静,我们正在禅修中。」虽然一天当中有两次的集体静坐和课诵,以及晚上阿姜查通常会开示说法,禅修显然是生活的重点。比丘们缝制僧袍、清扫丛林中的小径,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他们奉行日中一食的苦行戒律,并把个人所需限定在衣服、遮蔽物和卧具,住在林中的个人茅蓬,在打扫干净的小径上练习走路的禅定(经行)。许多西方的弟子现在选择住在山边一处新的大道场,里头散布着筑在岩洞里的茅蓬。

  道场简朴的养生法提供了孕育智慧的环境。阿姜查强调,「每个人修行都有他自然的步伐」,毌需担心我们的路途有多长,距离终点尚有多远。他教人们:「单纯地安住于当下,我们的心终会契入它原本的和谐状态,这时,修行是自然涌现的。」他很少提到证得什么果位,或者达到哪一种禅定和开悟的境界,若有人问起这些问题,他常会反问对方是否已经舍离所有的贪着,完全解脱烦恼了?通常得到的回答是:「还没有。」这时,他会引导对方继续单纯地观照内心,甚至连深刻的内观和开悟经验都不可执着,祇是分分秒秒地持续这种不执着的观点。

  道场的日常作息,也是禅修的焦点,这几乎跟正式的静坐和经行没什么两样;洗涤僧袍、清洗痰盂、打扫大殿、清晨托钵,这些都是修行。阿姜查提醒我们:「在清洗痰盂的时候,不要觉得是在利益别人,这里头也是佛法。」禅修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念念分明。有时候,你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既艰苦又严酷,而想找寻舒适和安逸,此时就是禅修的一大考验。他说:「当你生自己的气或者感到自怜时,这是瞭解自己内心的最佳时机。」在服膺于这些创造一个和谐僧团的戒律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欲望和自以为是的意识形态,是跟这些法则多么格格不入。这项严格的训练,帮助我们斩断想要凸显个人的自我欲望。

  阿姜查不强调任何特别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励人们参加快速成就内观或者开悟的精进课程。在正式的静坐里,他教人先观出入息以调心,等心安住了,继续观察身心的变化。生活简朴、保持自然,以及观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诀。此外,还强调要有耐性。我在他的道场刚出家时,对于修行上的困难以及一些似乎无法理解的规矩颇为懊恼,于是开始批评其它出家人的懈怠,甚至怀疑阿姜查的教法是否有智慧。有一次,我注意到他的说法有前后不相符,以及常处于恍如未见道的矛盾状态,于是就去向他表示我的不满。他听后哈哈大笑,指出我为了评判周围的人们而苦了自己,接着解释:事实上他的教法祇是保持一种平衡。他说:「这好比人们走在一条我所熟悉的路上,我★头一望,看见他们快要掉进右侧的水沟,或者正要走入右手边的岔路,于是就告诉他们:靠左走!靠左走!同样的情形,若有人快要岔入左边的小径,或者掉进左侧的水沟,则叫他:靠右走!靠右走!所有的修行无非要培养一种平衡的心境,它既无所执着,也是无我的。」无论是静坐或者是日常的生活作息都是修行,祇要有耐心地观照,智慧和祥和也会在自然的情形之下产生。这是阿姜查的法门。

  阿姜查欢迎西方人士跟他修学,而且已经有二十多人追随着他,他们往往一待就是很多个月或者好几年。智慧是一种生活和生命存在之道,而阿姜查为今日佛法的修学保存了佛陀当年组织僧团的殊胜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修行问答阿姜查 主答

  以下是阿姜查在巴蓬寺回答人们有关修行问题的摘要。

  问: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脱或求开悟之心即成解脱之障碍,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可以日夜精进不懈,但若仍有企求心,则永远不能获得涅槃,此求解脱之欲会导至疑惑和掉悔。无论你修行多么长久多么卖力,智慧决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因此,祇须很单纯地放下,警醒地观照身心,不可有有所得之心,甚至不可执着修行或要开悟。

  问:关于睡眠,该睡多久?

   答:别问我这个问题,我无法告诉你。对某些人而言,平均每晚睡四个小时就好了。不过,重要的是,你要观,并且了解自己。若故意少睡一些,会感到全身不舒服,也很难保持正念。睡太多会令人昏沉或掉举。因此,要发现自己原本的步调。这必须仔细观照身心,弄清楚真正需要的睡眠时间,才能把自己调整在最佳的状态。醒来以后又翻身小睡片刻是有害修行的;当眼睛一睁开就要保持清醒了。

  问:关于用餐,该吃多少?

   答:这个问题跟睡觉一样,你必须了解自己。食物应适合身体所需,当视之为医药。你会不会在餐后感到昏沉?或者日益增胖?若有的话,当停下来,观察自己的身心。毌需吃得太快,要检查自己吃的份量,然后找出生理自然的需求。遵照头陀行(苦行),把所有的食物盛于钵内,这样就可以容易的看出自己取量的多寡。用餐时当保持清醒、要了解自己。修行就是这么一回事,毌需别出心裁,祇是观照。观照自己,观照内心,自然会了解自己修行最适当的步调。

  问:亚洲人和西方人的根器有没有不一样?

   答:基本上是没有差别的。外在的习俗和语言也许各异,但所有人类的心性是相同的。东西方人的贪瞋都一样,痛苦以及苦的止息也是人人皆同。

  问:修行是否须研读很多经论?

   答:佛法不从书中求。你若想要亲证佛陀所说,不须埋首书堆中。看着你自己的心,检视身体、感觉和念头是怎么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祇要清醒地观照着。这是直探佛法真相的方法。修行要自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佛法。当你做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时,试着保持清醒。像在倒痰盂或打扫厕所时,不要觉得这样做是在利益任何人。倒痰盂里也有佛法,不要以为两腿一盘,端坐不动才是修行。有些人抱怨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坐,请问:你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呼吸?修行是自己的事,无论做什么事,要保持清醒和自然。

  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每天跟老师面谈?

   答:你若有疑问,欢迎随时来问他们,但毌需天天面谈。你的大大小小问题,我若逐一不漏地解答,则永远无法弄清自己内心的疑团。你必须自我检证,自我咨询,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每隔几天的开示要仔细聆听,然后拿它跟自己的修行对照。两者为同?为异?我为何有疑问?起疑情的是谁?唯有透过自我检证才能了解自己。

  问:有时候我担心犯了比丘戒,若不慎杀了蚊虫是否有过失?

   答:戒律和道德是修行的基石,但不可盲目地执着条文。关于不杀生或者持其它的戒条,重要的是其动机,对自己的心里要一清二楚。毌需过度忧虑比丘的戒律,若善加护持是有益修行的,但有些出家人竟老担心那些琐碎的条文而寝寤不安。戒条不是要成为负担的。我们这里的修行,戒律是个基础,好的戒律加上头陀行,然后亲身力行。对于很多辅助戒律以及二百二十七条戒都能了然于心,细心遵守,会有莫大的利益。戒律使我们的生活简朴。不要对行持戒律有疑惑以免思虑纷飞,只要单纯地保持警醒。戒律使大众和谐相处,使僧团顺利运作,从外表看来人人所表现的都一致。戒律和道德是进入定慧的敲门砖。我们善持比丘戒和头陀行,约束自己的生活简朴,限制个人拥有的物品。因此在这个道场里,我们完全奉行佛陀的教法:去恶向善,生活简单,仅足以维持基本的需求,净化内心。也就是,不论行、住、坐、卧,不管什么姿势,都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心,都要了解自己。

  问:有怀疑时该怎么办?前些日子我怀疑自己的修行,或者怀疑是否有进步,不然就是怀疑指导我的老师,使自己陷入烦恼当中。

   答:怀疑是自然的现象,每个人修行都从怀疑开始,你可从中学到很多。重要的是,不要与它认同而陷入其中。怀疑会使你的心在原地打转,相反地,要观察整个怀疑的过程,看是谁在怀疑,看它怎么来又怎么去的。这样你就不会被疑心牵着鼻子走,你可以跳出它,内心趋于平静,并且看清一切现象的来去。祇要把你所执着的放下,放下怀疑,单纯地观察。这是对治怀疑的方法。

  问:关于其它的修行方法,应如何看待它们?这几天见到了很多的老师,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禅修方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乱。

   答:这好比进城,有人从北方,有人从东方,还有其它人从很多条道路皆可抵达。这些方法通常祇是表象的不同,无论你走那一条道路,走得快或慢,假使你是清醒分明的话,那么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所有好的修行方法都指向去掉执着。最后,连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舍掉,对教导你的师父也…

《第四章 阿姜查 修行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