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阿姜查 修行問答

  第四章  阿姜查 ACHAAN CHAA

  耐心修學,

   奉持戒律,

   生活簡樸,

   保持自然,

   觀照內心。

   這是我們的修行方法,

   它將引導你證入無我,

   達到寂靜安詳的境界。

  阿姜查(Achaan Chaa)出生于泰國北部寮國人區的一個溫馨的農村大家庭。年幼即剃度受沙彌戒,二十歲具足比丘戒。當沙彌時即研讀基本經教,這已超出當時鄉村的四年教育水准。長大後追隨幾位寮語系統的師父修學,過著傳統的叢林苦行生活。他苦行和雲遊數年,夜宿林間樹下,並且在阿姜曼Achaan Mun,泰寮地區本世紀最重要的著名大師)門下待過短暫的時間,但卻在那段因緣裏豁然開悟。幾年之後,阿姜查回到自己的家鄉,住在附近一處濃密叢林裏的墳場。這個地方荒無人迹,衆人皆知,是個布滿毒蛇,藏有老虎以及是鬼魅出沒之處,但對在山裏修行的出家人而言,是個極理想的場所。由于日益增多的男女出家衆以及在家居士前來請益並留下來跟他修學,一間很大的道場就在他的四周圍設立起來。目前在泰國北部叢林裏,約有叁十座以上的分支道場,裏頭都有他的門徒在指導人們修行。

  人們進入巴蓬寺,很可能先看見比丘們在井邊汲水,小徑旁一塊告示牌寫著:「來到此地,請保持安靜,我們正在禅修中。」雖然一天當中有兩次的集體靜坐和課誦,以及晚上阿姜查通常會開示說法,禅修顯然是生活的重點。比丘們縫製僧袍、清掃叢林中的小徑,過著極爲簡樸的生活,他們奉行日中一食的苦行戒律,並把個人所需限定在衣服、遮蔽物和臥具,住在林中的個人茅蓬,在打掃幹淨的小徑上練習走路的禅定(經行)。許多西方的弟子現在選擇住在山邊一處新的大道場,裏頭散布著築在岩洞裏的茅蓬。

  道場簡樸的養生法提供了孕育智慧的環境。阿姜查強調,「每個人修行都有他自然的步伐」,毌需擔心我們的路途有多長,距離終點尚有多遠。他教人們:「單純地安住于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原本的和諧狀態,這時,修行是自然湧現的。」他很少提到證得什麼果位,或者達到哪一種禅定和開悟的境界,若有人問起這些問題,他常會反問對方是否已經舍離所有的貪著,完全解脫煩惱了?通常得到的回答是:「還沒有。」這時,他會引導對方繼續單純地觀照內心,甚至連深刻的內觀和開悟經驗都不可執著,祇是分分秒秒地持續這種不執著的觀點。

  道場的日常作息,也是禅修的焦點,這幾乎跟正式的靜坐和經行沒什麼兩樣;洗滌僧袍、清洗痰盂、打掃大殿、清晨托缽,這些都是修行。阿姜查提醒我們:「在清洗痰盂的時候,不要覺得是在利益別人,這裏頭也是佛法。」禅修就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念念分明。有時候,你會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既艱苦又嚴酷,而想找尋舒適和安逸,此時就是禅修的一大考驗。他說:「當你生自己的氣或者感到自憐時,這是瞭解自己內心的最佳時機。」在服膺于這些創造一個和諧僧團的戒律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欲望和自以爲是的意識形態,是跟這些法則多麼格格不入。這項嚴格的訓練,幫助我們斬斷想要凸顯個人的自我欲望。

  阿姜查不強調任何特別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勵人們參加快速成就內觀或者開悟的精進課程。在正式的靜坐裏,他教人先觀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的變化。生活簡樸、保持自然,以及觀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訣。此外,還強調要有耐性。我在他的道場剛出家時,對于修行上的困難以及一些似乎無法理解的規矩頗爲懊惱,于是開始批評其它出家人的懈怠,甚至懷疑阿姜查的教法是否有智慧。有一次,我注意到他的說法有前後不相符,以及常處于恍如未見道的矛盾狀態,于是就去向他表示我的不滿。他聽後哈哈大笑,指出我爲了評判周圍的人們而苦了自己,接著解釋:事實上他的教法祇是保持一種平衡。他說:「這好比人們走在一條我所熟悉的路上,我★頭一望,看見他們快要掉進右側的水溝,或者正要走入右手邊的岔路,于是就告訴他們:靠左走!靠左走!同樣的情形,若有人快要岔入左邊的小徑,或者掉進左側的水溝,則叫他:靠右走!靠右走!所有的修行無非要培養一種平衡的心境,它既無所執著,也是無我的。」無論是靜坐或者是日常的生活作息都是修行,祇要有耐心地觀照,智慧和祥和也會在自然的情形之下産生。這是阿姜查的法門。

  阿姜查歡迎西方人士跟他修學,而且已經有二十多人追隨著他,他們往往一待就是很多個月或者好幾年。智慧是一種生活和生命存在之道,而阿姜查爲今日佛法的修學保存了佛陀當年組織僧團的殊勝和簡樸的生活方式。

  修行問答阿姜查 主答

  以下是阿姜查在巴蓬寺回答人們有關修行問題的摘要。

  問: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無一點消息。

   答: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脫或求開悟之心即成解脫之障礙,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可以日夜精進不懈,但若仍有企求心,則永遠不能獲得涅槃,此求解脫之欲會導至疑惑和掉悔。無論你修行多麼長久多麼賣力,智慧決不會從欲望中産生。因此,祇須很單純地放下,警醒地觀照身心,不可有有所得之心,甚至不可執著修行或要開悟。

  問:關于睡眠,該睡多久?

   答:別問我這個問題,我無法告訴你。對某些人而言,平均每晚睡四個小時就好了。不過,重要的是,你要觀,並且了解自己。若故意少睡一些,會感到全身不舒服,也很難保持正念。睡太多會令人昏沈或掉舉。因此,要發現自己原本的步調。這必須仔細觀照身心,弄清楚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才能把自己調整在最佳的狀態。醒來以後又翻身小睡片刻是有害修行的;當眼睛一睜開就要保持清醒了。

  問:關于用餐,該吃多少?

   答:這個問題跟睡覺一樣,你必須了解自己。食物應適合身體所需,當視之爲醫藥。你會不會在餐後感到昏沈?或者日益增胖?若有的話,當停下來,觀察自己的身心。毌需吃得太快,要檢查自己吃的份量,然後找出生理自然的需求。遵照頭陀行(苦行),把所有的食物盛于缽內,這樣就可以容易的看出自己取量的多寡。用餐時當保持清醒、要了解自己。修行就是這麼一回事,毌需別出心裁,祇是觀照。觀照自己,觀照內心,自然會了解自己修行最適當的步調。

  問:亞洲人和西方人的根器有沒有不一樣?

   答:基本上是沒有差別的。外在的習俗和語言也許各異,但所有人類的心性是相同的。東西方人的貪瞋都一樣,痛苦以及苦的止息也是人人皆同。

  問:修行是否須研讀很多經論?

   答:佛法不從書中求。你若想要親證佛陀所說,不須埋首書堆中。看著你自己的心,檢視身體、感覺和念頭是怎麼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祇要清醒地觀照著。這是直探佛法真相的方法。修行要自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機會,都是佛法。當你做生活中的瑣碎事情時,試著保持清醒。像在倒痰盂或打掃廁所時,不要覺得這樣做是在利益任何人。倒痰盂裏也有佛法,不要以爲兩腿一盤,端坐不動才是修行。有些人抱怨他沒有足夠的時間打坐,請問:你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呼吸?修行是自己的事,無論做什麼事,要保持清醒和自然。

  問:我們爲什麼不能每天跟老師面談?

   答:你若有疑問,歡迎隨時來問他們,但毌需天天面談。你的大大小小問題,我若逐一不漏地解答,則永遠無法弄清自己內心的疑團。你必須自我檢證,自我咨詢,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每隔幾天的開示要仔細聆聽,然後拿它跟自己的修行對照。兩者爲同?爲異?我爲何有疑問?起疑情的是誰?唯有透過自我檢證才能了解自己。

  問:有時候我擔心犯了比丘戒,若不慎殺了蚊蟲是否有過失?

   答:戒律和道德是修行的基石,但不可盲目地執著條文。關于不殺生或者持其它的戒條,重要的是其動機,對自己的心裏要一清二楚。毌需過度憂慮比丘的戒律,若善加護持是有益修行的,但有些出家人竟老擔心那些瑣碎的條文而寢寤不安。戒條不是要成爲負擔的。我們這裏的修行,戒律是個基礎,好的戒律加上頭陀行,然後親身力行。對于很多輔助戒律以及二百二十七條戒都能了然于心,細心遵守,會有莫大的利益。戒律使我們的生活簡樸。不要對行持戒律有疑惑以免思慮紛飛,只要單純地保持警醒。戒律使大衆和諧相處,使僧團順利運作,從外表看來人人所表現的都一致。戒律和道德是進入定慧的敲門磚。我們善持比丘戒和頭陀行,約束自己的生活簡樸,限製個人擁有的物品。因此在這個道場裏,我們完全奉行佛陀的教法:去惡向善,生活簡單,僅足以維持基本的需求,淨化內心。也就是,不論行、住、坐、臥,不管什麼姿勢,都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身心,都要了解自己。

  問:有懷疑時該怎麼辦?前些日子我懷疑自己的修行,或者懷疑是否有進步,不然就是懷疑指導我的老師,使自己陷入煩惱當中。

   答:懷疑是自然的現象,每個人修行都從懷疑開始,你可從中學到很多。重要的是,不要與它認同而陷入其中。懷疑會使你的心在原地打轉,相反地,要觀察整個懷疑的過程,看是誰在懷疑,看它怎麼來又怎麼去的。這樣你就不會被疑心牽著鼻子走,你可以跳出它,內心趨于平靜,並且看清一切現象的來去。祇要把你所執著的放下,放下懷疑,單純地觀察。這是對治懷疑的方法。

  問:關于其它的修行方法,應如何看待它們?這幾天見到了很多的老師,聽到了這麼多不同的禅修方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亂。

   答:這好比進城,有人從北方,有人從東方,還有其它人從很多條道路皆可抵達。這些方法通常祇是表象的不同,無論你走那一條道路,走得快或慢,假使你是清醒分明的話,那麼它們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所有好的修行方法都指向去掉執著。最後,連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舍掉,對教導你的師父也…

《第四章 阿姜查 修行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