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阿姜查 修行問答▪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執著。若有一種方法能導致煩惱的止息,去掉執著,那它就是正確的方法。你也許想雲遊參訪其它的老師,修學其它的法門,而且有的人已如此經曆一番了。這是一種自然的需求。你將會發現,即使問過一千個問題,知道很多不同的法門,也不能帶你到達真理的岸邊,然後,你會厭倦的。你將會發現,唯有停下來,觀照自己的內心,才能發現佛陀所講的,毌需往身外去追求。你勢必回過頭來面對你自己真實的本性,在此你才能了解佛法。

  問:很多次我看到這裏的出家人都沒有在修行,他們看起來既邋遢又不保持正念,讓我感到不舒服。

   答:光注意到人是不恰當的,這無益于你的修行。你若起煩惱,要看的是自己的煩惱,假使別人沒修行,不是個好比丘,也毌需你來批評論斷。智慧不會從注意別人的過失中産生。出家戒是個人修行的工具,不是要拿來當作批評挑剔的利器。無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他人用功。重要的是,觀照自己,這才是修行之道。

  問:我一直非常仔細地練習收攝六根,眼睛時常保持低視,每個微細的動作都做到警醒分明。譬如說,用餐時,從咀嚼、品嘗到吞咽,都花好長的時間去觀察每一動作的觸受。每走一步也都小心翼翼、慎重其事。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收攝六根是適宜的修行法,我們應整天都保持警醒,但不可做得太過火。吃飯、走路以及任何動作都要保持自然,這樣才能從當下的狀態中培養自發的覺察力。不必刻意造作,把自己逼成怪模怪樣的,否則,這也是另一種貪。修行要不緩不急、細水長流,你若做得自然而清醒,智慧也會自然産生。

  問: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嗎?

   答:不必要。坐上好幾個小時是沒有必要的。有些人認爲坐得愈久一定愈有智慧,我曾看見雞在雞窩裏坐上好幾天呢!智慧來自于,無論你的身體做什麼動作,你都是警醒而清楚。修行應該從清晨醒來那一刻開始,持續到你晚上睡覺之前。不要在意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保持清醒分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自然的壽命,有的人六十歲會死,而有的人到九十歲才死。所以,你們每個人修行步調也不必一致,不要去想或擔心這一點。試著保持清醒,讓事物依它自然的法則進行,這時無論你處在怎樣的境界,內心都會愈來愈甯靜。它好比森林裏一泓清澈的池塘,所有美麗和稀有的動物都跑來喝水,你清醒地看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到美麗稀奇的動物來了又走了,但你仍寂然不動。煩惱會産生,但你能立刻透視它們。這是佛陀獲致的安詳和幸福。

  問:我的雜念仍然很多,當我想保持清醒時就妄念紛飛。

   答:不要擔心這一點。試著把心安住在當下。無論什麼念頭生起,祇須看著它,隨它去,不要想袪除妄念,這時心自然會回複它原本的狀態。不要分別好壞、冷熱和快慢。無人亦無我,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的我。讓一切自然展現。托缽時,毌需特別造作,祇是安詳地走著,看著心。毌需執著要閉關或隱遁。無論身處何地,保持自然,警醒觀照,藉此認識自己。疑心若生起,看著它的來去。就是這麼簡單,一切無所執。這好比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碰到障礙。當你遇到煩惱,祇須看著它、放下它,就超越過去了。別留戀已經曆過的煩惱,也別預期尚未出現的困難。專注于現在,一切皆在變化當中,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它。當修行自然湧現時,心靈就會趨于它原有的和諧狀態,一切境界都將祇是生起和消失。

  問:你看過六祖惠能《壇經》嗎?

   答:惠能的智慧是很敏銳的,初學者不容易體會得到。不過你若遵照我們這裏的方法耐心修習,練習不執著,終究會了解的。以前我有一位徒弟,住在茅蓬裏用功。當時適逢雨季,而且雨下得特別多,某日刮起一陣強風,吹掉半邊的屋頂,他也不理不睬,讓雨水打進來。過了幾天,我經過他的住處,看到開了天窗的屋頂,就問他是怎麼一回事。他回答說是在修習不執著。這是沒有智慧的不執著,其安靜的程度就像水牛一般。你若遵守戒律,生活簡樸,不自私自利,終有一天會領悟惠能的智慧。

  問:你曾說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san^a)或者禅定和內觀是無差別的。這一點能否進一步說明?

   答:這個道理很簡單,禅定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當你閉目靜坐,製心一處,心祥和寂靜了,這就是禅定,接著它又是智慧或者毗婆舍那生起的因緣。此後,無論是閉目靜坐或者行走于鬧巿,心都能安住不亂。這就像你曾經是個孩童,現在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兩者是否同一人?你可說是,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又不是。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講,叁摩地有別于毗婆舍那。或者好比食物和糞便,兩者可說爲同一物。不要光相信我所說的,要身體力行,親自證得,沒有什麼特別的法門。你若觀察到禅定和智慧是怎麼生起的,即能自知自證。很多人最近幾天一直執著在字面上,稱他們的修行是毗婆舍那,而貶抑叁摩地。又有的人稱他們的修行是叁摩地,認爲它是毗婆舍那的基礎。凡此皆戲論,不要在這上面傷腦筋。祇要好好用功,自然會明白。

  問:修行是否有必要做到渾然忘我?

   答:不必要。應該培養少許的禅定和專注,然後拿它來觀察自己,毌需特別造作。若修行時,恰好進入渾然忘我的狀態,那很好,祇是不要執著它。有些人們迷上渾然忘我,玩這種遊戲是很過瘾的。當知,它有適當的限度,你若聰明的話,就知道渾然忘我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年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製。

  問:如何遵循頭陀行,譬如說,用餐時祇能從自己的碗內取食?

   答:頭陀行是爲了斷除內心的雜染。持頭陀行,以從碗中取食爲例,這樣做使我們更警醒,視用餐爲藥食。假使內心沒有貪欲,那怎麼吃都無所謂,佛陀並沒有爲所有的比丘製定頭陀行,不過他准許那些想嚴格修行的人這麼做。它們訓練我們外在的行持,有助于增強我們的心力。戒律是要拿來自己持的,不要管別人有沒有修持。要觀察自己的心,然後檢視何者有益于己。像有一條規矩:無論分配到什麼樣的寮房都要接受。也有助于修行,它使比丘們免于貪執住處;若因故離開,再回來時就必須住到另一房間。這是我們修行的要求──一切都不可執取。

  問:若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入碗內一起食用是重要的事,你當老師的怎麼自己沒照著做?難道不覺得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嗎?

   答:沒錯,老師應當做徒弟的好榜樣,我不介意你的批評,有何疑難盡管問。但重要的是,不要黏著你的老師,我若在外相上完美無瑕會更糟,因爲你將更執著我。即使佛陀有時也會教他的弟子做某件事,而自己所做的又不同。對老師有所疑問是有助于修行的,你該觀察自己對這些疑問的心理反應。你想有沒有可能我從碗中取出部分飯菜到盤子,以留給在寺中工作的在家人吃呢?智慧是要自己去觀察和培養的,因此,要留意自己的修行。假使我閑著休息而你們卻都必須徹夜靜坐,這樣會不會使你們生氣?我若是非顛倒,男女不分,你們就不要盲目跟隨我。

  我的一位老師吃飯很快,而且發出巨聲,但他叫我們用餐時要緩慢且保持警醒。我以前看了心裏就不舒服,是我自己在煩惱而他並不會,因爲,我老注意外在的。後來我明白,有些人們車子開得快,卻小心翼翼的;有的人即使慢慢地開也常東碰西撞的。不要執著規則或外相。你若拿一分心力看別人,九分心力觀察自己,這樣修行是妥當的。以前我觀察我的老師阿姜東瑞(Achaan Tong Rath),滿肚子的疑惑,有的人甚至以爲他瘋了,他常做些奇怪的事情,或者對徒弟大發雷霆。在外表上他是在生氣,其實內心空無一物,無我相。他的修行是很好的,直到他臨終前一刻都一直保持清醒的狀態。

  往外看,是自我在那裏計較、分別,你不可能由此找到安樂之道。但把時間花在尋找完美的人或老師,也不可能獲得安詳,佛陀教導我們要見到法,見到真理,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問:修行如何克服情欲?我有時候覺得自己簡直是性欲的奴隸。

   答:修厭離想可去除貪欲。執著色身爲一極端,可用另一極端來對治,當觀身如死屍,以及種種腐敗汙穢之相,憶念肺、脾、血、肉、糞便、種種器官和不淨之相,牢記它們,每當貪欲生起時,就觀想這些影像,這樣就可遠離。

  問:如何克服瞋恚?當它生起時,如何對治?

   答:你必須有慈悲心,打坐時若瞋恚心生起,當修慈悲觀。若別人行持不好或發脾氣,不要因此而生氣,否則,你比他更無明。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因爲對方正在受煩惱的煎熬。要內心充滿慈悲,把他當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發慈悲心于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瞋恨。

  有時候,當你看到其它的出家人舉止粗暴,可能會心生懊惱,是自討苦吃的,這樣不是佛法。你可能這麼想:「他們不像我這麼嚴謹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這就是自己的大錯了。不要做比較、批判,放下想法,觀照自己。修學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能叫別人的作爲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樣。這種期待祇會爲自己帶來煩惱,修行人常有此通病,但是看別人的缺點不會産生智慧。不要自尋苦惱,祇是單純地觀察自己及內心的感覺。這樣做,你將會明白的。

  問:我覺得很愛困而不能打坐。

   答:有很多方法可以克服睡意。若坐在暗處,可以移到亮的地方,或者睜開眼睛,起來洗洗臉、拍拍臉,或者沖個澡。很想睡時,可改換姿勢,多經行,或者倒退走,怕碰到東西會使人清醒過來。若還無效,可站著不動,清淨內心,做光明想。或者坐在懸崖邊、深井旁,你就不敢睡了。一切若真的無效,祇好去睡覺了,但要小心翼翼地躺下,盡量保持清醒直到睡著了。一旦醒過來,就要立刻起身,不可再看時鍾,或轉頭翻身。保持清醒是從一醒來就要開始的。

  …

《第四章 阿姜查 修行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