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念 ,而呼吸变得很微细,显然地停止了,就像你的感觉告诉你的一样,你必须了解,事实上即使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觉知,也就是心意,仍然活在这身体上,你很肯定地,不论如何,你不会死掉。
如果呼吸停了,就让它停止吧!如果身体里的任何其它东西跟着呼吸一起停了,也让它停止吧!自然地随其所愿。当其它东西停了,心意却未停止,也没有死掉 ,在那个时候,它会知道并清楚地辨识着,所有各种跑入它的觉知领域里的每一件事。但是它不会忧虑或在意任何自然的因缘,它们一直生起和熄灭着。正是这一切 ,需要心意来切断所有的恐惧,牵挂和各种的焦虑─那些已经累积和储存的。它切断这一切的方式,是行者所从未料想或想象得到的。它进而产生一种沈潜的宁静状态,达到一种层次的禅定,毕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碍它的。当呼吸快要停止的时候,或当它真的停止的时候 ,唯一可能会阻碍它的就是死亡的恐惧,就是这样。当这个障碍一旦被我们用上述所摘录的方法予以克服,这个恐惧就会完全地消失,而且它绝不可能再回头来欺骗行者。然后行者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些烦恼所主导的狡诈的诡计。那时,行者也会看到自己并未如预期那样的会死亡,这就让行者很清楚地看到魔的本性,还有它创造无止境的想象力,来欺骗我们的方法。
因此,那些修习安那般那念的人,当你见到魔的时候,要记得「魔的脸」看起来像什么样子,并牢记在心 。以便于下次你再见到它的时候,才知道如何去避开它 ,如何去改正和袪除它,同时顺利地前进,直到你到达「安全的彼岸」,解脱所有的痛苦为止。就像走在我们前面的大师─佛陀,他使用这种修习做为根本,直到他以这种方法证得正觉知涅槃为止。
十一、有分心
当他们谈到心意「坠入有分」,某些人读到这儿,可能会不了解它的意思,所以开始我必须给予一些解释 。
「有分」一词,如森林内的修行者所了解的,是来自他们的经验和善巧,我要把它解释为「存在的状态」 ,或者可以称它为「无明所居住和休息的房子」,无始劫来它就如此了。当我们说心意坠入有分时,意即无明自行聚集并进入一个地方,在那儿它并不做事情。它也不经由任何管道,派出仆人到它的领域去游荡或搜寻。
无明进出的管道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而无明的领域则是由无数可见、闻、觉、知的形象、声音、气味、味道和触觉所组成的。所有这些都是无明所喜欢和享受的。无明的仆人就是性的渴爱,它缘自想蕴、行蕴和识蕴。这些都是以各种方式来帮助它安排事情的工具,好让它得其所欲。
当心意由于禅定的力量而坠入有分时,无明短暂地从它的活动中停止和休息。但是,一旦心意从深禅定中潜出而生起,它立刻就以其本性再度开始工作─当然不像以前那么强壮了,因为它的腿臂都被禅思的修习打断了。所以禅思是削弱无明的最佳利器,以便于智能能够接着逐渐地扫除它,直到最后没有无明留在心里。
当心意专精一致而进入定境时,行者就会从禅思的修习中,开始知道「有分心」的意义了。从这个境界撤出就是「心意走出有分」,于是在没完没了的无明指挥下,它又开始卷入了种种事情之中。
没有其它种类的工作能够像无明那样,持续这么久的,几乎完全不可能去解开它,或看到它的逻辑或任何终点,它到处充斥,遍及乡村、城市、国家,乃至全世界,进而直入三界。不计工作的成本,它决定持续以赴 。爱和恨,争执和愤怒都是它的工作,它从不厌倦。它满意于继续爱和恨,憎恶和愤怒,不论它造成它的仆人多么大的痛苦和麻烦,无明从未准备撤退。事实上,它迫使它的仆人去爱、去恨,去促进憎恨,直到仆人必须 去接受,一切都已完全被它毁坏的结果。但是,即使如此,无明似乎毫不同情,因为它继续驱使它的仆人,直到他完全被毁灭为止。这就是无明的本性,世界上所有众生的心意里永远就像这样子─因为无明分派给他们的工作是永远做不完,永远没办法完成的,不像其它工作那样。事实上,它趋向于继续延伸,愈来愈增加,没有任何时限或边界。
那些心中具有法义的人─例如有些定力和智能的人─能够看到无明的一些毁灭性的本性,它带着他们去做没完没了的工作。因为当心意专精一致而进入有分时,他们说,在那儿无明暂时停止它的工作,快乐和满足变 得很明显,而所有的牵挂和焦虑也都随着无明停止。当心意停止这种方式的工作时,就会看到亢奋和动荡里面的一些毁灭性,而背后则是无明。因为这个亢奋和动荡 ,当心意正住于有分的境界时,对比格外的明显。然后当心意一旦已经撤离有分时,由于定力的保护和支持,它仍能保持一般时间的宁静和安详。禅定愈是深入,就愈能够看到无明所引起的,亢奋和动荡里面的毁灭性。
因此,那些修习禅定的人,很容易耽溺于其中,全然没有兴趣用任何方法去矫正它,因为这个境界是如此的宁静安详,很容易沉溺其中。最后,尽管心意看到无明所引起的,亢奋里面的毁灭性,它还是沉溺于禅定,其实那没有什么,只是无明的家;它永远在那里休息和睡觉─但是心意看不出比这更好的。也就是在这里,那些修行者才会刻骨铭心地看到念住和智能的价值。因为他们得以见到另一部份的修习,包含了奋力去拔除并破坏此无明。因为除了念住和智慧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破坏无明的了。
十二、什么时候有分心才能消失
有分心自己是绝对不会消失的,因为自从长劫以来 ,它就是世间和出生的建立者,也是烦恼和渴爱的建立者。它也是无明顺着前进的通路,意即在世界各处的众生心里,建造世间和出生,对它所作的永不厌倦,永不满足。
如果行者珍爱并怀藏着有分心,又喜爱他的基本禅定,从未想到要去寻找一条路来改变他的现状,去开发智慧以便于观看并检验无明本身,它就像心意里面的一个荡妇一般─或者说是,禅定里的有分心,它就像是形成和出生的永久代理人,永远不得解脱。
如果他想要解脱,他就必须要在内心建立念住和智慧,直到它们熟练、坚决而完全能够摧毁有分心─三界里诞生和生命的本质。这之后,有分心就会自行分解而消失了。
为了能够认识有分心,行者除了必须要有坚定和强盛的禅定之外,还要有锋利和尖锐的念住和智慧,才能走入大念住和大智慧的境界里。否则还是不能认识它,即使读破三藏─带着有关无明的满腹经论,却始终无法获得解脱。解决这件事最好的东西就是大念住和大智慧 。这是用来摧毁有分心和有分无明的武器。
我们森林比丘,自然地依照「森林的本性」来撰写 。请不要不高兴或者看得太严重了,因为当我们述说或撰写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既定的计划或型式可供参考,而对我们所说的作为保证。因为当修习的时候,我们在森林里修习;当学习的时候,我们在森林里学习;所以我们的法义是森林法义,它全都是这个森林里的故事,毕竟没有教科书或经典藏在里面。
在叙述经行禅思和静坐禅思的方法中,我们并未依照任何渐进的,一步接一步的方式来解说,这是因为法义的各种分支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必需要去解释一件事如何导引到另一件事。这就带着我们前前后后,绕来绕去,然而却有其必要。但是那些刚开始要训练自己的人,可能会有些问题,可能会对这种方式的解说稍微费神,然而将来对他们还是很管用的。因此我们要摘录这两种禅思的方法如下。
如果行者发现经行禅思适合个人的性向,而且比较静坐禅思,获得更多的宁静或各种善巧方便的话,行者就可以多做些经行禅思,少做些静坐禅思。相反地,如果行者从静坐禅思获得比较经行禅思更多成果的话,行者就可以多做些静坐禅思。但行者不必反对,适时变换姿势的需要,这对身体来说是很重要而且必需要的,因为身体正是我们必须用以修行的工具。这两者都适于摧毁「烦恼」─它储藏了全部存在和出生的潜能,以及一切的痛苦于内心。所以你应该要热衷于心意,即使在世俗里,它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那么世间和个人才能快 乐地生活在一起,远胜于跟不满和困扰生活在一块儿。 因为当心意经过充分的训练,它将会保护行者,并且若干程度地让他能够避免困扰,那毕竟远比内心空无一物要好多了。此外,当诸蕴崩解,死亡来临的时候,行者还能依靠自己内在,稳定地积聚的德行余荫,而得到庇护。
世间众生由于他们的业行而得以持续,有些是善业 ,有些则是恶业,他们感受它的结果,有些是幸福的,有些则是不圆满而痛苦的,这一直进行着。从来没有任何人,或任何种类的众生,得以逃避而不去感受他们所不想要的结果。在这人类的世界里,任何时刻,我们都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和知道这些,不论是在我们自己或别人身上,也可以从动物身上看到,牠们也经常遇到一些 快乐和痛苦,视其各别的环境而定。
从事正确而有益的训练,基本上就是指戒、定、慧 ,目的就是要开发它们,做为心意的家和庇护所,这是修行人现前、今日或此生,必然就得以感受得到的,就像佛陀时代的弟子们一样。
至于心意集中而进入禅定的经验,依照人们不同的性格而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我们不予谈论。因为我们耽心你才刚开始修习,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去联想和推测,而那些则是非常虚伪的,丝毫也不像你自己的禅思性格所产生的真实情况。
我们对于修习经行禅思和静坐禅思所作的解说是综合性的,适合于出家人,也适合于在家居士开始去修习 。至于结果,意指从事这些方式的修习所产生的心态,主要是宁静。因为当它集中、沈潜而达到禅定时,心意将会与它的业处(注意的对象)合一,它们是同为一体的。但有少数的个案是不一样的,视个别的性格而定。所以,当你从朋友那儿听到说,他们的心意像这样,看到和知道那个,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境相的时候,请不…
《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