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帕奥禅师开示▪P9

  ..续本文上一页。由于见到这种危险,所以我如此说。」

  然后佛陀以同样的方式解释执取声音、气味等的危险。此人之所以投生到地狱或畜生道的理由是:一生当中最后一个速行心──临死速行心──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如果由于爱欲或其它烦恼的缘故,使得不善的临死速行心生起,死亡后他会投生于恶道。举例而言,苏巴玛天神(Subrahma Deva)的五百位天女在享受天界的感官欲乐时死亡,死后投生于地狱。由于对感官享乐的爱欲,她们的临死速行心是与贪相应的不善心。那成熟的不善业力引导她们到地狱,这种业称为「近业」(asanna-kamma),意即临死时回忆起过去所造之业或临死时所造之业。苏巴玛天神见到她们的不幸遭遇,并且发现自己在七天之后也将投生到同样那个地狱,他感到非常忧虑。于是他带着剩下的五百位天女来向佛陀求助。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他们全部证得须陀洹果,因此永远免离堕入恶道的危险。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诸欲的过患及脱离诸欲的重要性。

  

  问48:阿罗汉是自了汉吗?

  答48:根据巴利文,阿罗汉──arahant──是由ari及hata这两个字组成的。「ari」是敌人,意思是指烦恼。「hata」是杀。所以「阿罗汉」(arahant)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罗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阿罗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有些阿罗汉则独自住在森林里,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憍陈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罗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憍陈如尊者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罗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团。圣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的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就分成八种。佛陀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而阿罗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一种。即使只是对阿罗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罗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我想列举阿罗汉积极地帮助他人及为众生安乐而努力的例子: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舍利弗尊者(Venerable Sariputta)所开示的,如《大象迹喻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有时在他的一次开示当中,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果。他教授了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当他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nirodha- samapatti),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摩诃目犍连尊者(Venerable Maha- moggallana)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天人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天界。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说如果他们想要生天,就应当奉行如此这般的善业。有时他到地狱去,问地狱的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说如果他们不想投生地狱,就应当避免造作如此这般的恶业。如此,他使许多人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Venerable Punna Mantaniputta)是善于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阐述,许多人因而证得圣果或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例如阿难尊者(Venerable Ananda)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之后证得须陀洹果的。

  摩诃迦旃延尊者(Venerable Mahakaccana)是将佛陀的简要开示详尽解释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国家持续地弘法,使无数人获得法益。他开示了《导论》(Nettippakarana),这是批注藏经的一部著作,详尽地解释几部深奥的经,对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非常要紧的重点我们必须谨记在心,那就是:阿罗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槃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与修行佛法的原因。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

  最初的五比丘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耶舍(Yasa)与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然后证得阿罗汉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内,世间有了六十一位阿罗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

  「诸比丘,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游方,诸比丘!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对大众的悲悯,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切勿两个人同行在一条路上。诸比丘,开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文句的佛法,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有尘垢较浅的人,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则会退堕,若听闻了佛法则能了悟。」

  于是,那些阿罗汉担负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务,无论走到那里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扬佛法。

  从那时候开始,一代接一代的阿罗汉继续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时是如此,佛陀般涅槃后亦然。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由摩诃迦叶尊者(Ven. Mahakassapa)为首的五百位阿罗汉完成,第二次圣典结集由离婆多尊者(Ven. Revata)为首的七百位阿罗汉完成,第三次圣典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尊者(Ven. Moggaliputtatissa)为首的一千位阿罗汉完成,这些就是著名的例子。他们甚至不辞辛劳地将佛法弘扬到其它国家去。他们清净的戒、定、慧不时地照耀世间,感动人们来皈依佛教。如果没有他们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今天甚至连佛、法、僧的名称都听不到。他们为了利益众生而做出的辉煌事迹是记载不尽的;他们为了保护佛法而做出的宝贵贡献是赞扬不尽的。了解了这些历史的事实之后,你还会想要说阿罗汉是自了汉吗?

  事实上,批评圣者是不善业。如果不道歉的话,这种不善业会障碍你修行的进步。关于这一点,《清净道论》里记载如下的一个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次,有一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进入村子托钵。来到第一户人家时,他们各获得一勺子的热粥。当时长老因为胃中生风而感到胃部非常疼痛,他心里想:「这粥对我有利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居士们就拿了一张木凳到门外。长老坐下来喝粥。年轻比丘看了感到厌恶,而说:「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长老托完钵回到寺院时问年轻比丘说:

  「贤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什么立足处吗?」

  「有的,尊者,我是须陀洹。」

  「贤者,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道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漏尽者。」

  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刻向长老请求原谅,因而去除了由于冒犯圣者导致不能证悟更高圣道的障碍。

  若有人批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任何道果;若果位较低的圣者批评果位较高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更高层次的道果。其实批评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那人是不是圣者。最好是止息自己内心的烦恼,而不要去挑剔别人。

  当你批评阿罗汉是自了汉时,你不但抹杀了他们对佛教有重大贡献的史实,而且对你自己的解脱制造了障碍。为了你长远的利益着想,我想建议你舍弃这种错误的想法。

  

  [1] 他们事先食用施主要供养佛陀与僧团的食物,此行为属于偷盗的一种。这与厨师为了知道咸淡而品尝食物的情况不同:了解食物的碱淡是厨师的职责,为了此目的而品尝不算犯戒。这必须分辨清楚

  

《帕奥禅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智慧之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