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開示▪P9

  ..續本文上一頁。由于見到這種危險,所以我如此說。」

  然後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解釋執取聲音、氣味等的危險。此人之所以投生到地獄或畜生道的理由是:一生當中最後一個速行心──臨死速行心──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如果由于愛欲或其它煩惱的緣故,使得不善的臨死速行心生起,死亡後他會投生于惡道。舉例而言,蘇巴瑪天神(Subrahma Deva)的五百位天女在享受天界的感官欲樂時死亡,死後投生于地獄。由于對感官享樂的愛欲,她們的臨死速行心是與貪相應的不善心。那成熟的不善業力引導她們到地獄,這種業稱爲「近業」(asanna-kamma),意即臨死時回憶起過去所造之業或臨死時所造之業。蘇巴瑪天神見到她們的不幸遭遇,並且發現自己在七天之後也將投生到同樣那個地獄,他感到非常憂慮。于是他帶著剩下的五百位天女來向佛陀求助。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他們全部證得須陀洹果,因此永遠免離墮入惡道的危險。從這裏,我們就可以了解諸欲的過患及脫離諸欲的重要性。

  

  問48: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答48:根據巴利文,阿羅漢──arahant──是由ari及hata這兩個字組成的。「ari」是敵人,意思是指煩惱。「hata」是殺。所以「阿羅漢」(arahant)意爲殺敵,即殺死煩惱之意。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于阿羅漢自己的意願。大多數阿羅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有些阿羅漢則獨自住在森林裏,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如憍陳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阿羅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即使像憍陳如尊者住在森林時並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在佛陀的聖弟子當中,阿羅漢是最高的階位。我們所皈依的叁寶之一就是佛陀的聖僧團。聖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聖衆所組成(即所謂四雙八輩);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聖者。這四類聖者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如果將聖道與聖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聖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羅漢果聖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即使只是對阿羅漢表達恭敬或贊歎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羅漢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衆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阿羅漢就更不用說了。

  我想列舉阿羅漢積極地幫助他人及爲衆生安樂而努力的例子:巴利聖典中有許多部經是舍利弗尊者(Venerable Sariputta)所開示的,如《大象迹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有時在他的一次開示當中,成千上百位聽衆證悟聖果。他教授了對禅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當他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先站著入滅盡定(nirodha- samapatti),出定後才接受食物。正是爲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摩诃目犍連尊者(Venerable Maha- moggallana)往往會到天界去問諸天人是什麼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然後他回到人間,向衆人開示說如果他們想要生天,就應當奉行如此這般的善業。有時他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衆生是什麼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然後他回到人間,向衆人開示說如果他們不想投生地獄,就應當避免造作如此這般的惡業。如此,他使許多人舍離諸惡,奉行衆善。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Venerable Punna Mantaniputta)是善于說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許多場合開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闡述,許多人因而證得聖果或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升。例如阿難尊者(Venerable Ananda)就是在聽聞富樓那尊者說法之後證得須陀洹果的。

  摩诃迦旃延尊者(Venerable Mahakaccana)是將佛陀的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他開示了《導論》(Nettippakarana),這是批注藏經的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的經,對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個非常要緊的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就是:阿羅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這就是爲什麼在佛陀般涅槃後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的原因。關于這點,我想再稍加解釋:

  最初的五比丘聽聞《無我相經》而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耶舍(Yasa)與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後地出家,然後證得阿羅漢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有了六十一位阿羅漢。當時佛陀囑咐他們要四處遊方,弘揚佛法。佛陀說:

  「諸比丘,我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遊方,諸比丘!爲了大衆的利益,爲了大衆的安樂,出于對大衆的悲憫,爲了諸天與人的利益、幸福與安樂,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諸比丘,開示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與文句的佛法,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衆生當中有塵垢較淺的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則會退墮,若聽聞了佛法則能了悟。」

  于是,那些阿羅漢擔負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務,無論走到那裏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揚佛法。

  從那時候開始,一代接一代的阿羅漢繼續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時是如此,佛陀般涅槃後亦然。第一次佛教聖典結集由摩诃迦葉尊者(Ven. Mahakassapa)爲首的五百位阿羅漢完成,第二次聖典結集由離婆多尊者(Ven. Revata)爲首的七百位阿羅漢完成,第叁次聖典結集由目犍連子帝須尊者(Ven. Moggaliputtatissa)爲首的一千位阿羅漢完成,這些就是著名的例子。他們甚至不辭辛勞地將佛法弘揚到其它國家去。他們清淨的戒、定、慧不時地照耀世間,感動人們來皈依佛教。如果沒有他們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們今天甚至連佛、法、僧的名稱都聽不到。他們爲了利益衆生而做出的輝煌事迹是記載不盡的;他們爲了保護佛法而做出的寶貴貢獻是贊揚不盡的。了解了這些曆史的事實之後,你還會想要說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事實上,批評聖者是不善業。如果不道歉的話,這種不善業會障礙你修行的進步。關于這一點,《清淨道論》裏記載如下的一個故事。

  在古時候,有一次,有一位長老和一位年輕比丘進入村子托缽。來到第一戶人家時,他們各獲得一勺子的熱粥。當時長老因爲胃中生風而感到胃部非常疼痛,他心裏想:「這粥對我有利益,我應該在它還未冷卻之前喝了。」居士們就拿了一張木凳到門外。長老坐下來喝粥。年輕比丘看了感到厭惡,而說:「這老人被他的饑餓擊敗了,竟然做出他應該感到羞恥的事。」

  長老托完缽回到寺院時問年輕比丘說:

  「賢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什麼立足處嗎?」

  「有的,尊者,我是須陀洹。」

  「賢者,那麼你就不必再爲證悟更高的聖道努力了,因爲你冒犯了漏盡者。」

  當時那位年輕比丘立刻向長老請求原諒,因而去除了由于冒犯聖者導致不能證悟更高聖道的障礙。

  若有人批評聖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證悟任何道果;若果位較低的聖者批評果位較高的聖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證悟更高層次的道果。其實批評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爲我們無法知道那人是不是聖者。最好是止息自己內心的煩惱,而不要去挑剔別人。

  當你批評阿羅漢是自了漢時,你不但抹殺了他們對佛教有重大貢獻的史實,而且對你自己的解脫製造了障礙。爲了你長遠的利益著想,我想建議你舍棄這種錯誤的想法。

  

  [1] 他們事先食用施主要供養佛陀與僧團的食物,此行爲屬于偷盜的一種。這與廚師爲了知道鹹淡而品嘗食物的情況不同:了解食物的堿淡是廚師的職責,爲了此目的而品嘗不算犯戒。這必須分辨清楚

  

《帕奧禅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智慧之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