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住经要义▪P12

  ..续本文上一页续不已。

  心识之流的生起由于习性反应(行),每一个喜恶的习性反应都是心识之流的推动力。片刻轻微的习性反应,只能让心识之流持续片刻。一刹那喜恶的习性反应,如果强化成贪爱或瞋恨时,它的力量就增强,使心识之流持续几个片刻、几分钟、几小时、几个月、甚至从此生持续到来生。

  万事万物(处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必须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接触后,各种感受才会发生。借着观察身体的感受,我们可以同时观察自己身和心的现象。

  借着反复持续对感受的观察,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感受渐渐消融成平稳细微的感受,最后化为一种瞬间生灭的振动,若勤于修行,禅修者会体悟到感受变化无常。而心的瞬息万变,会在身体感受的变化上显现出来,这就是身心实相,它变化无常。在每一片刻、每一刹那,组成身体的次原子微粒都在生灭之中,而心理的变化也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又消失。

  禅修者若能在六根与六尘接触与感受生起的当下,以觉性如实了知其生灭无常无我的本质,就能因此而灭除贪爱的生起。禅修者必须严密地念住于触或受的醒觉,应用四念住的正知正念,在触或受的当下断十二缘起,截断烦恼,脱离生死轮回。

  从无明到老死的缘起法,显示了有生就有苦的现象,说明苦因的形成,清楚解释了苦集,没有人可以造成这种现象,它是一种因和缘的关系。缘起法让我们了解到实相的真理,帮助我们体验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禅修者若能清楚了知“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清楚了知万事万物都是缘起,都是随着因缘而生灭不已、变化不定,就能看清身心的一切真相,从贪爱妄执自我的身心中解脱出来,不再贪着身心世间的任何事物。

  苦灭圣谛的解释

  灭就是不苦的心态、不苦的感受,内心没有痛苦、精神没有烦恼。灭谛是完全灭除了贪爱的苦因,完全灭除了欲爱、有爱、无有爱。止息了贪瞋痴三毒。灭谛即涅槃,在涅槃的那一刹那是没有苦的,因为暂时止息了五蕴的作用。

  涅槃不是一个地方,只能由它的作用来认知它的存在。涅槃有两种:

  ① 有余涅槃:是烦恼已断而五蕴身犹存

  ② 无余涅槃:是烦恼已断,色身也死亡,亦称般涅槃

  如果贪爱完全断除,就达到圆满的涅槃而成就阿罗汉果。

  佛陀告诉告诉诸比丘:“比丘们!什么是苦灭圣谛呢?它是贪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但比丘们!何处根除贪爱、何处息灭贪爱呢?在身心世界中,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和息灭贪爱的地方。”

  佛陀告诉诸比丘,必须以下列方式详细观察觉知身心世界贪爱的缘灭:

  ①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②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各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③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④ 六触:眼耳鼻舌身意各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⑤ 六触生起的受:眼耳鼻舌身意各触生起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⑥ 对六尘生起的想: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⑦ 对六尘生起的行: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⑧ 对六尘生起的贪爱: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⑨ 对六尘生起的寻: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寻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⑩ 对六尘生起的伺: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伺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根除和息灭。

  上列十个阶段,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触生起的受、对六尘生起的想、对六尘生起的行、对六尘生起的贪爱、对六尘生起的寻、对六尘生起的伺,说的都是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的五蕴身心世界。禅修者如果不被五蕴身心世界诱人的、愉悦的接触与感受诱惑,当下就不会产生贪爱,贪爱就在当下灭除,贪爱灭除就不会产生执取,没有执取就没有“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等等愈来愈多的苦。“因灭故果灭”,贪爱之因完全净除,苦果自然灭除。

  十二缘起也说明了有情生死流转的逆转,说明了产生苦的过程的逆转,当苦的因缘被终止时,苦的结果就不会发生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① 无明灭则行灭:无明完全灭除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

  ② 行灭则识灭:习性反应完全灭除止息,心识就止息。

  ③ 识灭则各色灭:心识完全灭除止息,心和身就止息。

  ④ 名色灭则六处灭:心和身完全灭除止息,六根就止息。

  ⑤ 六处灭则触灭:六根完全灭除止息,接触就止息。

  ⑥ 触灭则受灭:接触完全灭除止息,感受就止息。

  ⑦ 受灭则爱灭:感受完全灭除止息,贪爱瞋恨就止息。

  ⑧ 爱灭则取灭:贪爱瞋恨完全灭除止息,执取就止息。

  ⑨ 取灭则有灭:执取完全灭除止息,未来的存有就止息。

  ⑩ 有灭则生灭:未来的存有完全灭除止息,生就止息。

  11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生完全灭除止息,老死忧悲苦恼之苦就止息。如是大苦蕴聚完全灭除止息。

  这就是停止痛苦之轮转动的方式,痛苦之轮转成解脱之轮,体验到涅槃的真正宁静安祥。

  只要有六根(感官)的存在,就一定会和外在的六尘互相接触,一接触就一定会产生感受。我们可以在接触或感受的环节上,打破缘起的反应,只要我们学着以平等心观察觉知此刻当下的接触和感受,了解无常会改变的事实,不产生贪瞋的习性反应,就会停止苦的轮回,逆转缘起,趋向解脱。以觉性修习四念住到一定程度时,对于在“触”或在“受”断十二缘起,会有较深刻的体会。

  要想证得涅槃,必须灭除对诱人的、令人愉悦的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触生起的受、对六尘生起的想、对六尘生起的行、对六尘生起的贪爱、对六尘生起的寻、对六尘生起的伺这些种种的接触与感受的贪爱、迷恋、执取,如此“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一切苦灭。

  人生的目标不应只是期求幸福的来生,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来生是全然幸福的。人生的目标应当是时时保持觉知、客观地观察觉知当下生灭的实相,以不贪不瞋的平等心,终止对诱人的、令人愉悦的接触或感受生起贪瞋盲目的反应,才能从所有痛苦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小部尼柯耶》经中记载:“圣者脱离了生死轮回,断尽了一切贪爱,干枯的河道中,爱水不再奔流,生死的巨轮不再转动,这就是苦的止息~涅槃。”

  道圣谛的解释

  修四念住的结果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