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住经要义▪P11

  ..续本文上一页

  ⑨ 怨憎会苦:是遇到不愉快、不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遇不幸、伤害、困难而不安。

  ⑩ 爱别离苦:是与所爱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分离,或与期望他幸福、富裕、快乐、舒适安全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同事、亲戚)分离。

  11 求不得苦:是但愿不受生支配,但愿不受老支配,但愿不受病支配,但愿不受死支配,但愿不受愁叹苦忧恼支配,但愿不再轮回再生,却无法如愿。

  总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

  每个人都须经历生病和年老的痛苦,但无论如何老迈衰弱,都没有人想死,因为死亡是极大的痛苦。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不管我们的身份、性别、年龄,它迟早都会来敲门。人怕死,因为还把身体当作是可以贪爱的东西,表示贪执身心五蕴的心还很强。觉性增强后,就可以帮助禅修者了知老与死也是自然生灭的现象,没有人可以避免,就能以平等心面对任何境界,保持心的安祥。

  所有各种形式的苦也都是缘起,没有真实性、无常、无我,都只是一连串不断生灭变化流动的过程而已。人因为对自我的执着,所以被这些苦的形式迷惑,迷雾中又怎能看清方向,所以在死亡时,以为真的死了而哭哭啼啼、痛苦不已。佛陀教导我们要以觉性,清楚了知这些现象的缘起性及不真实性,能在日常生活及生死中自在安祥。

  若能以正念正知的觉性,保持平等心观察诸苦,刚开始也许只能保持几个刹那的觉性和平等心,其余时间却仍然在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但这刹那却强而有力地可以逐渐发展成几秒、几分、几小时……。如此在经验上愈深入,就愈能体验到集谛:痛苦的原因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心的感受。

  唯有正视观照苦难的存在,人们才会份外珍惜原先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例如与家人、亲友或所爱的人的相聚,才会份外珍惜我们所能珍惜的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今生与我们有缘相聚的众生。

  苦集圣谛的解释

  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呢?它就是造成不断轮回的贪爱,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比丘们!而这贪爱从何处生起,又在何处建立呢?在身心世界中,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就有贪爱的生起和建立。”

  观集谛就是观察觉知苦的起因、缘起的因果关系、如何此生故彼生。苦的起因就是贪爱、渇爱。就是在六根与六尘接触时,对于那些诱人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产生贪爱渇爱。就是欲爱(欲贪)、有爱(色贪)及无有爱(无色贪)的三种贪爱。贪爱渇爱之中,一直负载着恐惧,例如怕漂亮的老婆被人抢走,怕贵重的珠宝被偷走……。修习念住是觉知贪爱执着、去除贪爱执着的唯一方法。

  欲爱是欲界众生的贪爱,是感官上的贪爱、寻求感官喜乐的欲望,是五根对五尘产生的欲求,是对美丽的色相、宛转的声音、芬芳的香气、可口的味觉、适意的触乐五欲的迷惑渇爱。如果能善护诸根门,不被这五尘境诱惑,就不会产生欲爱。欲爱在证得阿那含道(不还果)时,才完全断除。

  有爱是色爱,是对生存的贪爱、寻求永生的欲望,是指在轮回中重复不断地出生。有爱的求生欲令人贪生怕死,即使得了重伤或绝症残障,仍求存活,通常在面临死亡或受到威胁时,就可经历到。有爱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能断除。

  无有爱是无色爱,是不存在的渇爱、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是因断灭见而生的贪爱。这是断灭见者,妄执人只活一生并且死后一无所有的邪见,也因为认为人只活一生,所以希望活着的时候尽情享乐。无有爱最常见于有太多苦而无法再忍受的人,他们已经绝望了,并渴望有个了断。证得预流果时,就灭除了无有爱。

  每个人都有“欲爱”,有了欲爱就会有“有爱”或“无有爱”。这三种贪爱都会导致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有的出生。而“有缘生,生缘老死”,于是在轮回中,重复不断地生死。

  欲爱和有爱根源于贪欲。无有爱根源于瞋恚。而愚痴则供给能量给予二者。

  贪爱是苦的根源,佛陀告诉比丘们,必须以下列方式,详细观察觉知身心世界贪爱的缘起:

  ①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②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各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③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④ 触:眼耳鼻舌身意各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⑤ 六触生起的受:眼耳鼻舌身意各触生起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⑥ 对六尘生起的想: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⑦ 对六尘生起的行: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⑧ 对六尘生起的贪爱: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⑨ 对六尘生起的寻: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寻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⑩ 对六尘生起的伺:对色声香味触法各尘生起的伺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该处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识是是认识。触是接触。受是感受。想是辨别。行是习性反应。寻是寻求、思考、专注于所缘的对象,把心固定在一个目标上,是心对所缘的对象的最初作意,因为心已固定在一个目标上,五盖就不会生起。伺是对所缘对象的继续思惟、深深观察,是心对所缘对象的持续作意。寻伺犹如听闻钟声时,最初用心听闻钟声是寻,继续思惟钟声的余韵是伺。

  上列十个阶段: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触生起的受、对六尘生起的的想、对六尘生起的行、对六尘生起的贪爱、对六尘生起的寻、对六尘生起的伺,说的都是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的五蕴身心世界。愚痴凡夫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触生起的受、对六尘生起的想、对六尘生起的行、对六尘生起的贪爱、对六尘生起的寻、对六尘生起的伺,这些种种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接触与感受产生贪爱,贪爱生起滋长后变成执取,由执取而有“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于是带来愈来愈多的苦,苦海无边。一般凡夫只知对这些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接触与感受产生贪爱,对这些不断生生灭灭的变化却茫然无所知觉,所以没有正念、没有觉性、没有洞察力、没有智能去观照透视身心五蕴的实相,心就随着喜恶贪瞋的妄想打转,不断迷惑贪恋愉悦的、诱人的事物或感受,不断产生烦恼痛苦。

  身心五蕴本是以无明贪爱为因而轮回出生的结果,唯有断除无明,贪爱才不再生起,才能避免五蕴身心的出现。十二缘起就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说明造成生死轮回的缘起关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① 无明缘行:无明是对四圣谛的无知,是对贪瞋痴为生死根本苦因的无知,是不了解苦,不了解由于渇爱、贪爱、愚痴才造成轮回。若无明生起,行(习性反应)就生起。行是由贪爱、瞋恚、愚痴所引发的身口意的习性反应,不论善业恶业都将推向苦及轮回之路。了解无明缘行,可以破除妄执有某种更高层次的力量创造万物的邪见。

  ② 行缘识:行生起,心识就生起。缘于行而有业识投胎。了解行缘识,可以了解是业识投胎,不是有一个“我”去投胎。

  ③ 识缘名色: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缘于识而有身心,了解识缘名色,可以改变名色(身心)是坚实永恒的邪见。

  ④ 名色缘六入:心和身生起,六根就生起。缘于身心而有胎儿长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人形。了解名色出六入,可以改变妄执“我”在看,“我”在听……的邪见。

  ⑤ 六入缘触: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缘于六入而有与处境的接触。触由根尘识和合而生,了解六入缘触,可以改变妄执根尘识就是“我”的邪见。

  ⑥ 触缘受: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缘于触而有处境接触所生起的感受。了解触缘受,可以改变“我”苦、“我”乐的邪见。

  ⑦ 受缘爱:感受生起,贪爱瞋恨就发生。缘于受而对处境产生贪爱、渇爱的爱欲。了解受缘爱,可以破除妄执出生于任何生的形态(有)而导致快乐的邪见。

  ⑧ 爱缘取:贪爱瞋恨生起,执取就发生。缘于爱而有贪求、执取、眷恋。了解爱缘取,可以改变妄执某些事物是迷人的、美好的、舒适的,而产生贪爱执着的邪见。

  ⑨ 取缘有: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缘于贪求执取而产生一股趋向再出生的力量的果报。了解取缘有,可以破除妄执人死后断灭的邪见。

  ⑩ 有缘生:未来的存有形成,生就开始。缘于有而再受未来的五蕴身心。了解有缘生,可以破除妄执五蕴为乐的邪见。

  11 生缘⑿老死:有生就有老病死及身心之忧悲苦恼。了解生缘老死,可以改变妄执五蕴为常、乐、我、净的邪见。

  如实观察十二缘起的过程,可以清楚了知个人身心五蕴或六根等现象的缘起缘灭。六根的存在来自名色(身心)之流。名色(五蕴)的身心之流来自心识。心识之流的生起由于习性反应。习性反应的发生由于无明。这就是十二缘起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十二缘起中,名色(身心)之流来自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识只是一种将身心世界分为能知所知、主体客体、我他等等的认知行为。由于这种划分,就有了个体的出生。每一刹那,识一生起,就有某种特定的身心形式。在下一个刹那,心识又变成另一个新的形式。如此由一个存在到下一个存在,心识之流不停地流动变化、毫不间断,到了死亡的一刻仍不停止,如此心识之流生生世世,持…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