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种念的生起,正知种种念的消逝。能分辨判别何者为善念,何者为恶念。能选择方法令善法增长、令恶念消除。能在方法上选择思量便得择法觉支。
③ 精进觉支:对四念住是灭苦的唯一道路,不再怀疑,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不断培养觉性以脱离痛苦。令恶的、使人堕于轮回的心念消灭,恶念尚未生、令其不生,令善的、有助于解脱的心念继续保持并增长,对于有助解脱的心念若尚未生、则令其生。如此便得精进觉支。
④ 善觉支:这是心得善法、法喜洋溢。是禅修者念及佛、法、潧、戒、涅槃的功德而生的喜悦,这种喜不是来自世间贪爱的快乐,而是来自体验实相般若的喜悦。这种喜的目标与情欲相反,情欲与外尘息息相关,依赖外尘而生。而喜觉支的喜是因舍掉外尘而生,是有了觉性而自然生起的内心喜悦。是因念觉支、择法觉支及精进觉支的力量,使障碍定慧的五盖逐渐减少、内心所生起的喜悦。也因对去除五盖力增长七觉支感到具足信心,愿意走在出世间修行的道路上而生起的喜悦。如此便得喜觉支。
⑤ 轻安觉支:这是去除身心粗重烦恼而获得的宁静安祥。有了觉性自然会生起身心的轻安,这种内心的寂静是不断觉照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而产生的,这种身心轻安的乐,并非五欲之乐,而是导向心定的前缘。因为五盖、五欲的减少,身心由喜悦转成平静,此时的身行与心行两者相依,身心的行取蕴(贪瞋的习性反应)减少了,体验到了身心的寂静。如此便得轻安觉支。
⑥ 定觉支:这是系心一境、觉性持续如练而不散乱,此智慧信慧平等,可以引导禅修者证入八圣道,因为身心轻安而使干扰心一境性的五盖不生,容易进入禅定。能在各种情况下心唯一境,便得定觉支。
⑦ 舍觉支:这是心的平等中性,舍离一切贪瞋虚妄而具有平衡平等的心,在强大的觉性下,对顺境逆境心能住于平等。此时,禅修者体悟到身心的实相:非男、非女、身心只是业的果报,此智有六根却不染六尘,有定却不执着定的境界,不但舍不善法,连善法也舍,对爱憎善恶诸法,采取平衡不分别的态度。譬如要攀登山顶,七觉支是清除铲平山道上的落石塌方,而一旦登上山顶一览胜境时,并没有一个人在山上。如此便得舍觉支。
七觉支是成就解脱所必须学习体验的,依着七觉支的次第修习,最后终将圆满舍觉支。念住觉支是舍觉支的开始,舍觉支是念觉支的完成,成就了舍觉支时,则身在世间而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界。
不断地正念正知、培养觉性、增强觉性,将会有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觉支的出现。犹如不断给予树的种子灌溉、除草、施肥,就会长出根、茎、叶、花、果一样,这是自然的法则。
修习七觉支时,所观察的对象与修习四念住完全相同,都是针对个人身心所念摄的身、受、心、法不断地努力观察,不断地培养觉性,觉知五蕴身心的生灭无常、苦、无我,在觉性不断提升中生起各种觉支,以觉性和平等心不断观察身心更微细的生灭变化,并将贪瞋痴的习性一层一层根除,才能圆满七觉支。
七觉支的每一觉支都是四念住引发的,只是力量更强、智能更猛利。修习七觉支时,也一样必须具备正念正知、精进不懈、觉性不断。七觉支的每一觉支必须在感受的层面上直接体验,必须直接体悟自身的生灭无常短暂、苦、无我的本质,才成为菩提分的一支。
总之,以观七觉支来修习观法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自己内在修习引发七觉支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外在因素影响修习引发七觉支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修习引发七觉支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七觉支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禅修者观察觉知到七觉支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禅修者观察觉知到七觉支诸法不断瞬间快速生灭的现象。
由于对七觉支生灭现象的清楚觉知,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心法的实相”,心法的本来面目原来就只是一连串瞬间快速生灭的过程而已。它们不断地生灭变化,除了每个当下之外,别无它物,根本没有一个什么可以叫做“我”或“我所”的实体恒存。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连串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所组成的幻相。这种不断生灭、无常变易的压迫是苦,而执着这些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生灭现象,以及有“我”的幻想也都是苦。于是,不再对“我”“我所”产生任何执着。
精勤的禅修者,亲身体验了诸法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之后,心专注于诸法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的觉知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七觉支时,在身心层面上对诸法生灭变化的感受,那是单纯直接的经验体悟。
有了这种由观七觉支开展出来的洞见力与智能、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安稳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诸法的生灭,不起贪瞋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观察七觉支的生灭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来了解心法的本来面目”。
E 观四圣谛
观四圣谛就是藉由观察觉知修行四圣谛的过程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
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它以人生种种问题为核心,显示佛法不离人生的慈悲人世情怀。四圣谛是可以被证实的,佛陀等圣人就是正觉这四种真理而成就圣位的。
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道理。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苦谛观察觉知痛苦的真相,观察觉知所有的苦都是由于对五蕴(身心)的执取,五蕴(身心)一直遭受生灭的压迫,五蕴是苦谛。
集谛: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集谛是苦的招集、苦的缘起,佛陀教导弟子们缘起是集谛:过去因产生现在果,现在因产生未来果。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没有造物者创作任何结果,也没有任何事无因而生。人生苦之因是贪欲、色贪、无色贪。
灭谛: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为远离了贪爱而有涅槃的寂静,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涅槃是苦的止息、是止息集谛(苦因)和苦谛(苦果)之法,因灭果灭。
道谛:说明人要修八圣道才能才能证得涅槃的道理,八圣道是灭苦之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灭苦的方法。八圣道是佛陀所教导的、人生标准的生活榜样,可以带来真正的安祥快乐,是脱离贪瞋痴的方法。
四圣谛是开展实践生命的自觉,为苦恼系缚的众生指引了一条出世间的解脱道路。
四圣谛包括世出世间的两种因果:集是迷界的因,苦是迷界的果。道是悟界的因,灭是悟界的果。观照四圣谛能使人解脱生死轮回。
苦必须靠修行来认知,集必须靠修行来断除,灭必须靠修行来证得,八圣道必须靠修行来发展。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都是在经验中实践完成,都可在当下获得验证。
禅修者正念正知、精勤不断地依照佛陀的教示,以身的感受作为对象,如实观察觉知体验四圣谛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由此行于八圣道而歩向涅槃。
苦圣谛的解释
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
五蕴是苦谛,认知身心全然是苦,这是真正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苦有色身的生,色身的老,色身的病,色身的死,身心的疼痛,心理的疼痛,心理的哀痛、忧戚、苦恼、失望、愁叹,以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各种身心之苦。如果没有五蕴(身心),就不会受苦,苦即证明无我,若有一个能主宰的我存在,就不会受苦了。所有的苦都来自于对五蕴身心的执取,执取与痛苦同在,所以说五取蕴就是苦。
观法念住所见的苦是五取蕴的苦,是有关五取蕴无常之苦。色蕴的身以及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心,这五蕴的身心都是生灭无常,在生灭变化的无常中,找不到保障时,就容易产生焦虑与恐惧的苦。五积蕴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无常,若被执取为“常”、“我”而与事实相违背,当然苦。苦虽然包含了痛苦烦恼,但世间似乎也有许多愉快的经验,只因它们也是无常,当愉快消失后,仍然是苦。
身心五蕴是苦谛,修行者必须以当下的身心为所缘,来观照苦。以智能照见愈多的苦,就愈能从修行中获得愈多的利益。
苦的含义除了苦难、痛苦、烦恼之外,更引伸为缺陷、无常、空、无实等义。一个人若不能、不愿认清接受无常无我的事实,一旦客观经验与主观心理的认定不一致时,愁叹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等各种内在世界的心理之苦就随之而起,如大火聚。
因烦恼而有苦,称为心苦,心苦可在今生今世经由修习内观、证得阿罗汉果而断除。因肉体而有苦,称为身苦,身苦在今世无法避免,活着的阿罗汉仍有肉体上的苦。
苦有以下形式:
① 生:是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人从母胎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哭,出生即是一大苦难。
② 老:是衰弱、老朽、牙齿脱落、头发灰白、皮肤松皱、寿命将尽、机能退化、身体能量将要用尽。
③ 死:是崩溃、散灭、命终、死亡、寿命结束、五蕴离析、身体弃舍、生命灭绝。
④ 愁:是受了损失或不幸的影响,生起痛苦的心态,例如忧愁、哀愁、愁苦、深忧等。
⑤ 叹:是受了损失或不幸的影响,生起哭号、哭泣、叹息、哀号、哀叹的心态。
⑥ 苦:是因身体的接触而产生的任何身上的苦楚、不适、不愉快的感受。
⑦ 忧:是心理上任何的苦楚、不适、或由心理接触而产生的任何痛苦、不愉快的感受。
⑧ 恼:是受到损失或不幸的影响,产生恼乱、苦恼、忧恼、燥恼的心态。…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