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目。”
C 观内外六处
内六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是眼根,耳是耳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这六根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外六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此六境是六根所对之处境,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尘。
六根加六尘加六识合称十八界。必须根境识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
六尘界
六识界
效用
眼根界
色尘界
眼识界
见
耳根界
声尘界
耳识界
闻
鼻根界
香尘界
鼻识界
嗅
舌根界
味尘界
舌识界
尝
身根界
触尘界
身识界
触
意根界
法尘界
意识界
识
禅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固定的目标,例如呼吸、不净的尸体等作为观照的对象。一种是以六根接触六尘境,产生见闻嗅尝触识来深观诸法(蕴处界)的无常、苦、无我。若能正念禅修的目标,三毒、五盖即能被降伏。
只要我们有六根的存在,而外在的六尘境又充满不计其数的现象:影像(色)、声音(声)、气味(香)、味道(味)可触的东西(触)、各种念头、情绪、想象、记忆(法)……等等,那么,六根与六尘这内外六处的接触就不可避免(六处缘触)。当六根与相对六尘的对象接触时,就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各种感受(触缘受)。由于感受生起了贪爱、渇爱(受缘爱)。由于贪爱渇爱生起执取(爱缘取)。由于执取而有未来的存有(取缘有)。由于未来的存有而有生(有缘生)。有生就有老死愁叹忧悲苦恼(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缘起法则的因果链,将我们每个人带到目前这个状态,也让我们面对一个有苦的未来。
这也说明凡夫在根尘接触后,不是立刻生起爱,而是先生起受。造成贪爱、烦恼、痛苦的原因,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自己身内所生起的感受。由于喜欢乐受,就发展成贪爱执取乐受。由于不喜欢苦受,就发展成厌恶瞋恨苦受,于是造成痛苦烦恼束缚。这种微细的缘起过程,便是禅修者必须如实体验的重点。
内六处是内在的身心,外六处是外界时所缘(对象)。在内外六处的交互作用中,禅修者要时时警觉自己身心无常、苦、无我的实相,要如实观察当下无常生灭的本质,要觉知没有固定的“我”的存在,要如实了知触与受的无常。
想要了解触与受的无常,必须透过直接体验,才能了解实相。只有在自己身心之内直接体验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才足以去除我们的错觉妄想。
日常生活中,在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的当下,我们总是茫茫然无所知觉,因而心念随着各种妄想打转,禅修者如果能在每个根尘接触的当下,及时快速地提起正念及觉性,就有内观的洞察力和智能,了解一切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避免苦的生起及持续受苦。对于如何观内外六尘,佛陀说:
① 比丘要清楚了知、清楚觉照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的每一根。
② 比丘要清楚了知,清楚觉照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的每一尘。
③ 比丘要清楚了知,清楚觉照六根的每一根,与相对的六尘的每一尘,互相接触时,产生的束缚。
④ 比丘要清楚了知,清楚觉照六根的每一根,与相对的六尘的每一尘,互相接触时,未生的束缚现在生起了。
⑤ 比丘要清楚了知、清楚觉照六根的每一根,与相对的六尘的每一尘,互相接触时,已生的束缚现在去除了。
⑥ 比丘要清楚了知,清楚觉照六根的每一根,与相对的六尘的每一尘,互相接触时,现在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这就是说,观内外六处时,除了观照个别的每一根门,每一尘境之外,还要观照每一相对的根尘互相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以及因感受所产生的贪瞋执取等等束缚,并且要观照这些束缚如何生起、如何灭去、什么时候生起、什么时候灭去,当这些束缚灭去后,更要小心守护,不要让这些束缚再生起。这才是迈向清净涅槃的道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处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处接触的当下,保持正念正知,以觉性和不贪不瞋的平等心,不执着地处理身心世间的各种顺境逆境,不卷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得失中,就是出世间了。
六根接触六尘时,只要集中注意力,单纯地观察觉知自己身心的种种变化就好了。当你看时,就只是看。当你听时,就只是听。当你嗅尝触时,就只是嗅尝触。当你认知时就只是认知。不要有价值判断,不要有因循旧习的分别心,不要有习性反应,不要执着,只是如实观照事实,也了知那只是事实就对了。
日常生活中,禅修者要不断地训练自己:
“心”知道、“眼睛”看到,不是“我”知道、不是“我”看到。
“心”知道,“耳朵”听到,不是“我”知道、不是“我”听到。
“心”知道、“嘴巴”吃到,不是“我”知道、不是“我”吃到。
“心”知道、“嘴巴”说话,不是“我”知道、不是“我”说话。
“心”知道、“身体”在走,不是“我”知道、不是“我”在走。
…………
不断地把“我”的观念去除,去除我执就可以逐渐显露没有烦恼的清净心了。
再以六根之一的耳,与相对六尘的声音接触为例:听时,要保持轻松自然、以觉性来听。听演讲时,如果外面有声音传来,心就被吸引而忘了听讲,或者心太专注而完全听不到,就表示没有保持轻松自然、没有以觉性来听了。要训练听只是听,以所听的内容为观察觉知的对象,让耳朵自然的运作着。只要注意观照“心”在听,就会发现有“人”在听,也不是“你”在听。以正念正知观照“心”在听,就不会生起欢喜或不欢喜的念头了。其它诸根与相对诸尘的互相接触也是同样的道理,能经常这样观照,就能防止烦恼的产生了。
根尘接触,没有觉性就是无明,就会被妄念带着走。根尘接触,以强大的觉性看清实相,就可以断除无明。强而有力的觉性可以觉知根尘接触所产生的贪瞋执着束缚,可以觉知这些束缚的生起与灭去的过程,并让已去除的束缚不再生起。只有觉性强时,才能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尝触识只是嗅尝触识”,不被处境吸引,不排斥处境,不被感受和念头牵着走。
要守护六根门与六尘境接触的当下,要运用正念守护自心,不因可爱的对象而心生贪着,不因可厌的对象而心生憎恶,让自己的心保持在平稳的状态,当下就是活在天堂,天堂就在心中。
总之,以观内外六处根尘接触的状态,来修习观法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自己本身内外六尘互相接触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外在因素影响内外六处互相接触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外六处接触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内外六处根尘接触引起贪瞋执着束缚的现象,不断地生起。观察觉知到,内外六处根尘接触引起贪瞋执着束缚的现象,不断地灭去。观察觉知到,内外六处根尘接触引起贪瞋执着束缚的现象,不断地瞬间快速生灭。
由于内外六处互相接触,所产生的贪瞋执着束缚及其生灭现象的清楚觉知,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心法的实相”,心法的本来面目原来就只是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而已,它们不断地生灭、变化无常,除了每个当下之外,别无它物,并没有一个什么可以叫做“我”或“我所”的实体恒存。所谓的“我”,只是一连串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所组成的幻相。这种无常生灭的压迫是苦的,而执着这些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生灭现象、以及在“我”的幻想,也是苦。
精勤的禅修者,亲身体验了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之后,心专注于诸法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的觉知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观内外六处根尘接触时,在身心层面上对诸法生灭变化的感受,那是单纯直接的经验体悟。
有了这种由观内外六处互相接触而开展出来的智能与洞见力、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安稳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诸法的生灭,不起贪瞋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观察觉知内外六处相互接触,产生各种束缚的生灭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来了解心法的本来面目。”
D 观七菩提分
观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是引发正觉、断绝烦恼的七个因素。观七菩提分是就有关七个正觉的因素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
觉即菩提,支即肢体,具足正觉的七支分就能成就一个完整的整体,引伸为圆满七觉支能成就觉悟、解脱、涅槃。
修习四念住时,七觉支跟着发生,四念住修习圆满,七觉支也跟着圆满,便能灭尽烦恼,解脱痛苦。
七觉支是从烦恼到涅槃,从苦到不苦的心路历程。假如没有七觉支,就永远到达不了涅槃、到达不了不苦的境界。
开发七觉支这些品行时,最需要的就是真诚的愿望和意志。七觉支的特质和五根五力相同,只是比较直接精细、比较接近觉悟而已。五根成熟五力,五力更加强后,进入七觉支,体证身心实相,成为圣者。七觉支可以说是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① 念觉支:意念清楚、意念专注,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而令定慧均等,此智正念坚强,禅修者确定自己将可证到四圣谛,并成为圣者。以观呼吸为例,禅修者若能在行住坐卧中断除世俗的杂念,系念呼吸,不忘失入出息念,心得安定专一,便是念觉支。
② 择法觉支:这是观照的智能,以智能简择法的真伪。此智以觉性来观察体会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禅修者以此智保持修行的平衡,不致因信太强而产生贪爱,因慧太强而产生疑法,因太精进而产生掉举,因太偏定使精进和精神变差。此智能正知…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