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住经要义▪P8

  ..续本文上一页质的基本特性:软硬的性质(地),黏着的性质(水),冷热的性质(火),流动的性质(风),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结构,表面看来似乎有某些恒常性,但事实上,都是由极微小的极微粒子组合而成,它们不断生起又灭去。通常,由于我们缺乏念住与智能,所以面对这个臭皮襄时,根本就看不到积蕴的升起和消逝,也不知道它只是“身体”而已,它不是“我的”身体。我们往往因为我执而障碍了内明。

  识蕴:在心的作用是认知。它接收身心所发生的任何现象、任何信息的事实。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与外境接触后,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六识,这六识的工作就是去认知、认识某种事情发生了。

  想蕴:在心的作用是辨别识蕴所接收的任何东西,并给予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受蕴:在心的作用是随着想蕴正面负面的评价,而有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如果想蕴没有给予评价,感受就保持中性。

  行蕴:在心的作用是习性反应,对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生起欢喜或不欢喜的习性反应。重复的喜欢和不喜欢就产生贪爱和瞋恨的执取。

  五蕴只是身和心的运作过程。身影响了心,心影响了身。身因心而生,心因身而生。身改变了心,心改变了身。我们可以觉知身与心的运作的过程变化,我们也可看到如何才生起习性反应,以及如何因无明而不断增长不净烦恼。

  当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不管任何时刻接触到任何事物的瞬间,识蕴(认知)→想蕴(辨别)→受蕴(感受)→行蕴(习性反应),这四种心理运作过程迅速发生、迅速变化,比色蕴(身体)的运作过程更为迅速,而且一再重复,不断上演。由于这种心理运作过程是瞬间迅速,以致我们无法立刻发觉、捕捉到当下正在发生的实相,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发生了好一段时间,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次上,觉察到它。

  可见每个人的身心五蕴都只是一连串前后不同却相互关联的事件。人并不具有什么,人并没有什么。人表面看来,有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的表相,看似连续不变的、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但事实上,人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实存,只是时时刻刻不停流动的、身心变化运作的过程而已,只是瞬息万变的、色蕴的次原子物质之流,加上识、想、受、行四蕴心理运作的过程,一共五种积聚的组合体而已,这才是“自我”的实相,“我”只是幻相。当我们觉性强时,就能看清自己五蕴运作的过程,看清烦恼痛苦的来源,因而灭除烦恼痛苦。因此,在观照五蕴时,也要不断地培养觉性。

  五蕴是身心,五蕴是身心不断变化的过程,五蕴没有苦与不苦,是因为对不断生灭变化的五蕴身心执取,才产生苦。若能体会五蕴身心这些身心过程的无常性,执着就会消失,就没有苦了。

  五取蕴是把五蕴和贪爱执取连合在一起,是贪着和执取的蕴聚,是将五蕴的聚合体幻想成“我,我的”,由于对这个幻想的“我”产生贪着,才會产生痛苦。

  五取蕴是世间凡夫的五蕴,是成为执取的对象的五蕴。阿罗汉有五蕴,但对它们没有贪着执取。

  我们都是透过五蕴(身心)来经历每一件事物。对众生而言,世间即五蕴、即身心世界。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就是自身,就是自己时时刻刻体验的经验。当我看、听、嗅、尝、触、想时,它就在看、听、嗅、尝、触、想的地方。当我们弯曲、伸直、移动肢体时,它就在弯曲、伸直、移动肢体的地方。由于我们缺乏观照五蕴的训练,所以不了解五蕴运作过程的实相,于是会想:“我”想吃苹果,“我”要吃苹果,“我”在吃苹果,“我”要读书,“我”在读书……等等,凡事存在着深深的我执,总以为这个“我”以前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继续存在,以及“我的”这个心以前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继续存在,错将无常执取为常,错把无我执取为我。事实上,只有五蕴不停在运作、不停在生灭变化,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实体实存恒存,而我们却执取为“我”要吃,“我”在吃,这就是对身心五蕴的执取,这就是五取蕴。

  禅修者是以精进不懈、正念正知的觉性,觉照五取蕴,甚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禅修的对象也是五取蕴,目的在于体悟色受想行识确是无常、苦、无我,而不再执取这五蕴为常、乐、我。

  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修习观照辨别五蕴诸法:

  行走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行走。

  站立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站立。

  坐住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坐住。

  躺卧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躺卧。

  前进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前进。

  后退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后退。

  看前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看前。

  旁视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旁视。

  屈弯伸展手足身体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屈弯伸展手足身体。

  持钵着袈裟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持钵着袈裟。

  吃喝咀嚼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吃喝咀嚼。

  大小便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大小便。

  语默动静时,只有(身心)五蕴,不是“我”在语默动静。

  禅修者如实观察觉知身与心的五蕴是生灭无常的实相,如实观察觉知它们不断生灭压迫的苦,如实观察觉知它们只是身心运作的过程,没有个人、灵魂、我的实体存在。

  禅修者觉知五蕴瞬间生灭的本质,所以能不对色受想行识五蕴所产生的任何现象产生盲目反应,即使这片刻非常短暂,都是强而有力的效果,带动了净化的过程。随着精进不懈、保持觉知与平等心的修习,短暂的片刻会逐渐增长,而贪瞋痴的反应会慢慢减少,直到不再有任何过去或现在的盲目反应,心也就慢慢由痛苦中解脱出来。

  对身心五蕴不再执取后,烦恼随眠,这些潜藏在潜意识的不净染污,依次舍弃,而心得解脱。

  佛陀指示比丘们观察五取蕴时,比丘要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去”。佛陀要比丘们清楚了知五蕴的每一蕴,清楚了知每一蕴的生灭,清楚了知每一蕴的无常变化、苦、无我。

  《杂阿含经》第265经也这样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蕴既有集聚的意思,有集聚就有散灭,就是生灭无常。

  “观色如聚沫”:就是觉知这个色身是由许多因缘条件合聚而成,犹如瀑布下聚合的泡沫,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现在的色蕴不是过去的色蕴,也不会是未来的色蕴。色身的本质危脆而且不坚实,从觉知呼吸便能深刻体验这样的感受,在每一个吸气呼气之间,身体“色蕴”的细胞不知生生灭灭多少次。

  “受如水上泡”:苦受乐受就像水底冒出的水泡,冒出来不久就破了,苦受乐受不会一直保持不变,不会永远存在。试着去观察觉知苦受乐受生起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试着观察觉知苦受乐受发生在身体的那一部位,并观察那个部位的变化。一旦体验到受的无常时,就不会对苦受乐受执着了。

  “想如春时焰”:春时焰是春末夏初、无云无雨的大太阳下,空中生起水气。野马看了以为远方有水,就奔跑着去追寻。这犹如想蕴的源头,往往是由于内心的不能安住,引生的颠倒想,由此生起贪爱渇爱好恶。

  “诸行如芭蕉”:形容诸行的不实在感,犹如剥芭蕉一样,剥到最后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渇爱贪欲的投射,其实是空空一无所有。

  “诸识法如幻”:禅修者可以从一呼一吸中,去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互相接触,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只是幻影而已,六识无牢无实。

  观五取蕴时,不要有“我”的感觉生起,要了了知不是“我”在做,是“心”知道身体在做,如果有了“我”的感觉,就会有贪、瞋、痴、昏沉、掉举等五盖不净烦恼生起。“我”的感觉是虚幻的颠倒梦相,去掉自我的妄想就是解脱烦恼,就是见性,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总之,藉由观五取蕴来观察思惟法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自己内在五取蕴的心理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外在因素影响五取蕴的心理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五取蕴的心理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观五取蕴时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观察觉知到,观五取蕴时诸法不断消逝灭去的现象。观察觉知到,观五取蕴时,诸法不断瞬间快速生灭的现象。

  由于对五取蕴诸法生灭状态清楚的觉知,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本来面目原来就只是一连串瞬间快速生灭的过程而已,其中没有一个“我”的实体恒存。所谓的“我”只是一连串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所组成的幻相。这种无常变易的压迫是苦的,而执着这些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生灭现象,以及有“我”的幻想也都是苦。

  精进的禅修者体悟了诸法无常、苦、无我的本来面目后,心专注于诸法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的觉知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观五取蕴诸法在身心层面上生灭变化的感受,那是单纯直接的经验与体悟。

  有了这种由于观照五取蕴而开展出来的洞见力与智能、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礼物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五取蕴诸法的生灭,不起贪爱瞋恨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藉由观五取蕴诸法生灭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来了解心法的本来面…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