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住经要义▪P7

  ..续本文上一页比丘要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瞋恚去除了”。比丘要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瞋恚,未来不再生起”。

  ③昏沉和睡眠:是修行时想睡、懈怠、忧虑、感觉身心沉重、无精打采、昏昧疲倦、提不起劲。昏沉是心的沉重,睡眠是心的倦睡,昏沉睡眠在其孕育时,禅修者就要觉知,以觉性对治。在其生起时,禅修者要立刻改变姿势,或起来经行、或洗洗脸、或动动肢体务必把昏沉睡眠驱走、不使昏沉睡眠接近。要警觉生命短暂无常、减少睡眠,不可昏覆。

  禅修者在独处时,应提振精神,保持清醒清朗的心境,才能观察自己的念头。和大众相处时,也要提振精神,收摄身心,注意观照自己的心念,保持不贪不瞋、冷静而不执着的平等心,持续不断地观察觉知昏沉和睡眠的出现,观察觉知它们持续多久,观察觉知它们怎么消失的,消失之后就保持觉知不让它们再出现。然后将注意力拉回到观呼吸、或观行住坐卧、或观四界……。

  睡眠如同死亡一样,都是进入大昏沉。平时入睡前,就要训练正念正知,配合觉知无常、苦、无我、寂静之作意,这样对于临终的最后一念,较能把握,这样,可以帮助往生善道,甚至帮助解脱轮回。

  精进力不足,禅修者才會落入昏沉睡眠。这时,禅修者不应让心任意昏沉,而应努力持续保持念住,严格地念住于身心接触的感受,成感觉生起或灭去的当下,念住于它。当感觉微弱时,念住感觉微弱。当感觉强烈时,念住感觉强烈。不管身心生起什么实相,就是要提振心力,如实知道它的生灭,只是念住实相的生灭,不要掺杂“我”“我的”这些概念。

  因此,佛陀教导比丘:当比丘生起昏沉睡眠时,比丘要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沉睡眠”。当比丘不生起昏沉睡眠时,比丘要清楚了知:“我不生起昏沉睡眠”。比丘要清楚了知:“未生的昏沉睡眠生起了”。比丘要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昏沉睡眠去除了”。比丘要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昏沉睡眠未来不再生起”。

  ④掉举和后悔:掉举是情绪过于激动、内心忐忑不安、或心跑到别的地方、妄想、慌张、忧虑,是想到过去所经历的欢乐事情而内心浮动、妄念纷飞、胡思乱想、生起种种杂念。后悔是内心焦躁不安、苦恼、忧愁、散乱、不平静。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不可禁制。掉举和后悔这两种心理,都是幻想那些个人能力以外的事物,能使人的心不得安静、带来烦恼。而自认为自己毅力很好、正念很强也算掉举,忧虑自己尚未断除烦恼也算后悔,掉举和后悔都与烦恼相应。

  身体举动蹦蹦跳跳、轻浮不稳重是身掉。口里言谈天花乱坠是口掉。心中妄念纷飞,一事未想完另事又上心头、想东想西是心掉。一旦想静下来用功时,又追悔身掉、口掉、心掉的情况而无法令心安静、无法提起精神、无法用功是后悔。可见掉举和后悔是修行的障碍之一。

  心中若有这种烦躁不安、担忧不停、忐忑乱撞的掉悔心理出现时,不必逃避也不必介入,要以精勤不懈客观的观察、觉知它何时出现、持续多久、何时消失,然后再回到观呼吸、或观行住坐卧、或观四界……。觉性增强时,会很容易看到掉悔生起后,持续一段时间终于消失。禅修者应当把心思保持在当下,以自然轻松的态度,不懈怠地客观观察当下所发生的实相,时时觉知自己的念头,心跑开了,就拉回来。以屡败屡战的精神,时时都处于禅修的状态,培养觉性如炼,并保持平等心,不要卷入掉悔的妄念之中,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生灭无常、苦、无我的实相,自然就能圆满法念住。

  只要潜意识的心不健康,意识的心就不可能健康,所以佛陀教导必须在潜意识最深处下功夫,要比丘们在观照内心深处的念头上下功夫。

  因此,佛陀教导比丘:当比丘生起掉举后悔时,比丘要清楚了知:“我不起掉举后悔”。比丘要清楚了知:“未生的掉举后悔生起了”。比丘要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掉举后悔去除了”。比丘要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掉举后悔,未来不再生起”。

  ⑤疑惑:是怀疑佛法僧、戒定慧、五蕴、缘起、怀疑师长、怀疑修行的法门、怀疑自己修行的能力、怀疑于诸法中不得信心,忧虑于佛法中空无所获。

  有了怀疑,就会固执而不理智,甚至灰心丧志,想放弃修行。这个时候,禅修者如果保持正念正知的观照力,以不贪不瞋的平等心持续努力,疑惑终会在生起之后,渐渐消失无踪。一旦疑惑的障碍消失,某些习气也会跟着从心灵的表层和心灵的深层一一根除,而向解脱之道前进。

  对付疑惑,也只是观察它,不要陷入其中,只是客观地看它出现,看它持续多久,看它消逝,然后再回到观呼吸、或观行住坐卧、或观四界……。如此不断地保持觉知,就能改变瞬息万变的旧习障碍,渐渐地,阻碍修行的时间愈来愈短,觉知的时间愈来愈长,身与心愈来愈平静,烦恼疑惑自然愈来愈减少。

  因此,佛陀教导比丘:当比丘生起疑惑时,比丘要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当比丘不起疑惑时,比丘要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比丘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比丘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比丘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疑惑,未来不再生起”。

  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这些阻碍修行的五盖,也还有一些正面的心理状态出现,例如:快乐、平静、满足、同情、慈悲等等。对于这些心理状态,禅修者也只是如实地观察觉知,不介入、不执着,只在每个境界出现时看清楚,清楚地观察觉知它是什么、有多么强烈、持续多久,观察它生起、持续、灭去、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如同观察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束一样。禅修者由于保持耐心、精进与觉性,当这些正面的心法从深层意识中逐渐呈现时,就能及时观照而解脱出来。如此如实观察,不取也不离,不多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充份看清体验自己身口意行为真正的原因及事实,才能不为客尘烦恼困惑,清楚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修习观法念住时,同样需要精勤不断地保持正念正知的觉知,以平等心客观地观察体悟身心无常、苦、无我的实相,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在观法念住中,不但正面的心理状态是修行所缘,甚至阻碍修行的五盖,也可以成为修行所缘。禅修者不要因这些障碍修行的五盖而灰心沮丧,因为想要改变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习气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的努力才能成功的。

  有了五盖,就有爱恨,就有烦恼忧愁。有了五盖就有妄念,就有贪瞋痴遮住平等心,一旦心不被五盖遮住时,平等心就显露出来了。这时,是真正放下心理的概念与执着,就是有最不愉悦的感受生起,内心也将平静地接受而不受干扰。真正的心、真正的生命是不恨任何人,也不爱任何人的。这就是观法念住。

  就像五个阻碍修行的怨敌一样,也有五个帮助修行的力量~五力:

  ①信力:是信仰、信心。如皈依佛、法、僧三宝,信奉戒、定、慧、慈、悲、喜、觉悟、平等心的特质,能根除贪瞋痴。

  ②精进力:是正确而不盲目的精进,能破身之懈怠,阻止昏沉睡眠。

  ③念力:是正觉知,是培养自己觉知身心当下所呈现的实相的能力,不是觉知过去或觉知未来。觉性强的时候,五盖就不会生起,当下的内心就非常平稳。

  ④定力:是不断地对实相保持觉知,没有任何想象、贪爱、瞋恨,破各种乱想。

  ⑤慧力:是从内心深处体验自己身心的感受,体悟无常,保持平等心的智能。能让禅修者在日常起起伏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平衡。

  心中若能充满这五种力量,则内心纯净安祥,当下就是涅槃。

  总之,以五盖来修习观法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自己内在产生五盖的心理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外在因素,影响产生五盖的心理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五盖的心理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五盖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观察觉知到五盖诸法不断消逝灭去的现象。观察觉知到五盖诸法不断地瞬间快速生灭变化的现象。

  由于对五盖诸法生灭现象的清楚觉知,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心法的实相”,心法的本来面目原来就只是一连串无常瞬间快速生灭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我”的实体的恒存。所谓的“我”只是一连串不断地瞬间快速生灭变化的过程组成的幻相而已,这种生灭无常变易的压迫的苦的,而执着这些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现象、以及有“我”的幻想,也都是苦。于是不再对“我”“我所”产生任何执着。

  精进的禅修者体悟了心法无常、苦、无我的本来面目后,心专注于觉知诸法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修习观五盖生灭时,在身心层面上单纯直接的经验体悟。有了这种由于观照五盖而开展出来的智能与洞见力、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安稳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诸法的生灭,不起贪爱瞋恨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

  心世间的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观察觉知五盖生灭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来了解心法的本来面目。”

  B 观五取蕴

  人的一生都烦烦恼恼,充满痛苦,主要原因是未曾真正的认识自己。每个人的身心,不外是五蕴的组合而已,蕴即积聚、聚合之意。身心只是色蕴(身体运作过程)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种心理的运作过程),总共五蕴运作过程的聚合体。这就是每个人身心的实相。

  色蕴: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它看似坚固,事实上是由许多次原子微粒和一些空间所构成,这些次原子微粒不断地生起灭去,就像一股波动的持续之流。这些微粒以不断的生灭变化,呈现出物…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