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瞬间快速生灭变化。
由于清楚觉知各种心的生灭现象,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心的实相”,心的本来面目原来就只是一连串瞬间快速生灭的过程所组成。这种生灭无常变易的压迫的苦的,而执着这些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无常现象以及有“我”的幻想也都是苦的。于是不再对“我”“我所”产生任何执着。
禅修者体悟了心的无常、苦、无我的本来面目之后,心专注于诸法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的觉知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修习观心念住时,在心理层面上对各种心的生灭变化的感受,那是纯粹直接的经验体悟。
有了这种由于观心念住而开展出来的洞见力与智能、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安稳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觉知各种心的生灭,不起贪瞋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心世间的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各种心的生灭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的实相,来了解心的本来面目。”
观法念住---
法念住的法是心理内涵、被心认知的对象(法尘),是心中所呈现的心念、念头、想法,包括禅修者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思想观念,这些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法在心中,就好比演员在舞台上一样,法在心中来去运作,是心的内涵。心和法,如同身体和感受一样,无法分别。离开了法,无法观察心,心和法紧紧相连,彼此影响。
人心有多复杂,观法念住的修行就有多复杂。法念住是四念住中比较难以通达的部分,也是最接近佛法理论的核心。禅修者应当注意法念住的修行,也就是应当对自己心中一切的思想观念及其运作的状况清楚了知。
观法念住时,先观身念住(如观呼吸、观行住坐卧、观四界……)使心力集中到刹那定,然后继续不断地保持觉性观照五盖、观照五取蕴、观照四圣谛等等任何一个深观的对象,觉知其生灭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体悟身心五蕴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有了看清身心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智能之后,就能放下爱憎,以不贪不瞋的平等心,放下对身心世间的种种贪瞋执着,去除五盖等不善心态,拔除无明,止息我见,达到苦的完全灭除。
身受心法四念住并不是个别生起的,它们是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念住于六根与六尘的接触及其感受时,身受心法四个念住都包括在内。对其中之一保持念住,也就同时念住于其它三个念住,只是当感受占优势时,我们称之为受念住,当心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心念住。
观法念住濜了观察觉知心意凝聚专注的任何事物,我们在观四念住的最后阶段来观察思惟法念住时,身体、感受、心和心法在心中呈现联结,身受心法四个念住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并没有这是身体,那是感受,这是心,那是心法的感觉。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以观五盖,观五取蕴,观内外六处,观七菩提分,观四圣谛来分别说明观法念住:
A 观五盖:贪、瞋、昏沉睡眠、掉举后悔、疑是深入止观首要面临的五个障碍。这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弱,是修行的障碍,令禅修者无法达到涅槃。进入初禅的状态是没有五盖的,禅修者要正念正知这五盖的特性、近因,同时要了了分明它们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五盖被正念觉性征服后,禅定的支质~寻、伺、喜、乐、一境性、舍才能建立起来。
B 观五取蕴:禅修者正念正知身心的色受想行识五取蕴的特性、近因,要了了分明它们如何生起、如何消失。
C 观六内处、六外处:禅修者要正念正知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与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的接触及其产生的束缚并且了了分明它们如何生起、如何舍离、如何不再生起。
D 观七觉支:禅修者应正念正知于开悟、成正觉的七个要素~七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的特性、近因,同时要了了分明它们如何呈现、如何平衡。
E 观四圣谛:禅修者应正念正知一切苦,应正念正知苦集(苦的原因),应正念正知灭苦的八圣道(戒定慧),应正念正知体悟苦的息灭(贪瞋痴熄灭、涅槃)。
观法念处的观五蕴,除了色蕴(身)之外,其它受、想、行识四蕴都是心法。观五盖全部是心法。观六内处与六外处接触的觉受的心法。观七觉支是心法。观四圣谛、八圣道也是心法。可见观法念住就已包含了观身念住、观受念住和观心念住了。
佛陀亲自教导四念住,就是这么直接贴切地从自己的五蕴身心,来观照内明、体证苦、无常、无我的实相,达到苦灭、涅槃、解脱的境地。唯有从四念住才能进入八圣道的法流,四念住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
A 观五盖
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呢?比丘应先从妨碍修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思惟心法。观五盖是观察思惟进入禅那的五种障碍。五盖是五种心的烦恼,是障碍心性发展的五个障碍。盖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像盖子一样,盖住了我们的心,使我们看不到自己身心的实相。五盖是:
①贪欲:对想要的东西生起贪求的心理,例如:贪求成果,贪名,贪利,贪受恭敬,贪求微细的感受,贪求寂静涅槃,贪求色声香味触法并淹没其中,贪爱感官欲乐或对进步缓慢感到不耐烦,想占有他人的东西等等。凡是满意、沉迷、喜欢任何会引诱迷惑心的东西,使心的光明涂上污点的,就是贪欲。贪欲有如燃烧的火,心生欲火烧诸善法。一般人常说:“我爱我的丈夫,我爱我的妻子,我爱我的父母,我爱我的儿子”,其实,这些都是贪欲的一种,因为你对他们存有梦想、存有期望,希望他们完成你的这个梦、那个梦,这个期望、那个期望,所以你是在爱你的期望、你的梦想,这种是属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贪爱。禅修者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脱离自私和偏狭,因为真爱是只有付出而不贪求回报的。
禅修者在贪欲来时,要观察觉知它的出现,允许它来,允许它要待多久就待多久,只有客观的观察觉知,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觉知它的消失后,就要回到观呼吸或观行住坐卧,观四界……。
因此,佛陀教导比丘:当比丘生起贪欲时,要清楚了知:“我生起贪欲”。当比丘不生起贪欲时,要清楚了知:“我不生起贪欲”。比丘清楚了知:“未生的贪欲生起了”。比丘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贪欲去除了”。比丘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贪欲,未来不再生起”。
②瞋恚:是对过去或未来的事生气或烦乱。别人触犯你,你起了生气的心理,或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而生气,或对修行时体验到的苦产生瞋恨。因为生气就会有伤害他人的念头,它的这一刻就如燃烧的火,可以破坏利益、幸福和快乐。瞋恚失佛法之根本,是堕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冤家,是善心之大贼,是种种恶口之腑脏。瞋恨代表恶意、生性刻毒,瞋心起,就忌妒他人。而恨海中永远有波浪,任何人只要生起愤怒,所经验到的就只有不快乐和痛苦。只要任何人心中产生负面心态,他此时此刻的当下就经历痛苦,这种惩罚,不必等到死后。不要把痛苦归咎于各种不同的外在因素,痛苦的真正原因在于自己对外在事物产生贪爱瞋恚的习惯性反应。一个人所以生起贪爱,一个人所以生起贪爱,因为有愉悦的感受,当有不愉悦的感受时,就会生起厌憎瞋恨的习性反应。因此要摆脱贪瞋的束缚,就要观察感受、不断地观察感受,能不断地在感受上用功,觉知力就会增强,就愈能深入到感受变化无常的自然法则。有了这种体悟,就能保持不贪不瞋的平等心,走在解脱的道路上。精进的禅修者与感受同在,不生贪爱和瞋恨的反应,也不断地了解无常,自然就会保持不贪不瞋的平等心。这种平等心所产生的智能,能让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贪瞋无法发挥作用。
没有修习观法念住时,对于别人说了一句不满意、不喜欢的话,或别人对我们臭骂一顿时,就会心生瞋恨想报复。由于我们一生下来后,眼睛都往外看,不曾向内观察实相,所以对于别人的辱骂就一辈子记恨在心,一直接受别人这份辱骂的礼物,一辈子与它周旋,活在地狱。如果能以觉性观照:别人满怀负面的情绪出口辱骂你,那是别人的痛苦,与自己无关,自己又何必勇于兜揽、自愿承担别人的痛苦呢。如果一定要记恨在心,甚或记恨一辈子,造成自己的不快乐,那么错不在别人,而在自己。禅修者若能在自己内心世界观察实相,觉知辱骂只是辱骂,没有一个“我”在接受辱骂,辱骂本身也没有实体,它出现后必然会消失。慢慢地就能体悟外缘不能带给自己痛苦,痛苦的源头百分之百源自内心、没有丝毫源自外在。由于能重视深观内在生灭无常无我的实相,禅修者的生命形态会开始逐渐改变,每当被指责批评或被称赞恭维时,心能平静,因为禅修者深知真正的苦恼不是他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心念的反应。若能不断地培养觉性,就不会被一切的处境拉着跑,不再心随境转。
心念连续不断地生灭,有如溪流一样地恒常流动,禅修者应当精勤不懈、持续不断地观察觉知自己的念头,体悟它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自然能放下对贪瞋痴的执着。
观贪瞋痴的负面心态时,就只是观察觉知它的出现、观察觉知伴随它而来的排斥心理、观察觉知它能持续多久、观察觉知它什么时候消失,然后将注意力又拉回到观呼吸、或观行住坐卧、或观四界……。呼吸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对呼吸不会产生贪爱或瞋恨等等的执着。禅修者的心完全专注于观呼吸时,就远离了贪瞋痴,无论这清净的一刻如何短暂,都非常重要,因为它挑战了所有过去的习气,过去的习气一旦出现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就产生难过痛苦的感受,阻碍觉知的发展。
因此佛陀教导比丘们,当比丘生起瞋恚时,要清楚了知:“我生起瞋恚”。当比丘不生起瞋恚时,要清楚了知:“我不生起瞋恚”。比丘要清楚了知:“未生起的瞋恚生起了”。…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