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住经要义▪P5

  ..续本文上一页去除贪爱瞋恨的旧习性。就在某一种习性反应被根除后,我们就再也没有那一种痛苦,而当所在的习性反应一一根除后,心也就一一解脱。

  感受或经验并没有好与坏,禅修者若能对感受精勤地观察觉知,保持不贪不瞋的平等心,每个感受都是根除习性反应的工具:观察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就能根除贪欲。观察不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就能根除瞋恨。观察中性的不苦不乐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就能根除愚痴无知。

  总之,观受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在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外在因素影响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各种感受的现象不断地生起。观察觉知到各种感受的现象不断地灭去。观察觉知到各种感受的现象瞬间不断地快速生灭。

  由于对各种感受生灭现象的清楚觉知,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各种感受的实相”,各种感受本来的面目,原来就只是一连串不断快速生灭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我”的实体的恒存。所谓的“我”只是一个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所组成的幻相而已。这种生灭无常变易的压迫是苦的,而执着这种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现象、以及在“我”的幻想都是苦的。于是不再对“我”“我所”产生任何含着。

  精勤的禅修者体悟了诸受无常、苦、无我的本来面目之后,心专注于诸法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的觉知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修习观受念住时,在身心层面上对各种感受生灭变化的感受,那是单纯直接的经验体悟。

  有了这种由于观照感受而开展出来的洞见力与智能、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安稳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各种感受的生灭,不起贪瞋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心世间一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各种感受生灭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实相,来了解感受的本来面目。”

  观心念住---

  观心念住是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观察觉知种种心理状态的生起和灭去。这种观察觉知比观受念住更为精细。禅修者修习观心念住时,不但要心思敏锐地将每个起心动念观照透彻,更要进一步观照每个心念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观照放下对身心生命的执着以及观照放下执着的过程。

  平常我们常以这些文字来形容心的各种状态:愉快、快活、欢乐、高兴、得意、狂喜、不愉快、不满意、愁闷、悲伤、悲哀、丧气、狂嬉、鼓舞、兴奋、宁静、满意、迷惘、无情、厌烦、无聊、渴望、恋慕、希望、笃信、勇敢、怀疑、害羞、困恼、焦急、忧虑、畏缩、骇怕、恐怖、惊讶、惊奇、诧异、失望、欲望、悬念、仰慕、厌恶、嫌恶、嫉妒、忿怒、愤恨、盛怒、狂怒……等等。禅修者面对这些不同的心态时,应以觉性和平等心客观地观察觉知它们,就像在河边观察河水不停地流逝,就像医生观察病人的疼痛一样,只是客观的观察,自己并不需涉入。

  观心念住就是心观察心,不是在心之外去观察心。心念住的观察必须是在经验的层面上,直接体验所观的对象,而不是只有思考、想象或观想。禅修者在经过各种感受的训练,尤其经过苦受的训练之后,已进一步为观心念住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身体上的苦受往往伴随心受而来,禅修者可以透过身体的苦受来克服心受。

  观心念住时,禅修者若能精勤不断地保持正念正知的念住力,并且具有不贪不瞋的平等心,那么,这时的心就是净化洗炼坚定的心。

  佛陀教导比丘们应当这样来观察觉知心的各种状态:

  1) 心贪爱时,清楚了知:心贪爱

  2) 心不贪爱时,清楚了知:心不贪爱

  3) 心瞋恨时,清楚了知:心瞋恨

  4) 心不瞋恨时,清楚了知:心不瞋恨

  5) 心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愚痴

  6) 心不愚痴时,清楚了知:心不愚痴

  7) 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

  8) 心不收摄时,清楚了知:心不收摄

  9) 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

  10) 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11) ⑾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

  12) 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13) 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

  14) 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15) 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

  16) 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心不像色法,心是无质和无形的,心是不容易察觉的。禅修者必须培养觉性,省察每一个正在发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了知每一个现起的心念,注意观察每个现起的心识,清楚了知每个心念的升起,清楚了知每个心念的消失。

  由于人们不能观察觉知自己内心的真正情况,所以有了邪见,误将心识当成是“人”、“我”或一个存在的主体,总认为是“我”在幻想,“我”在走路,“我”在计划,“我”知道……。其实,同一个心识也并非在一生中永远存在不变,心识是一个接着一个单独发生的,这些心识现起后,禅修者若能一一清楚了知,保持念住,就可以觉知到它们一一消失的过程。

  禅修者对于这些心理状态的来去、出现、消失,只需客观如实地观察觉知它,不要介入,不要执着。只要完完整整地全程经验它,什么也不添加,什么也不减少,使内心保持在一种宁静觉照的状态,使心意集中在具有觉性的境界,就如同观察觉知呼吸一样,只需保持耐心和觉性,看着它们一一出生、成长、消逝就好了。

  心有贪是有贪欲的心念和执取,参有欲火。就像毒药可以导致未来的痛苦,例如贪爱五欲或执着禅修时快乐的经验等都是。

  心不贪包含了慷慨不自私、舍弃等任何心灵成长所必备的元素。

  心有瞋指瞋恚无忍,例如狭窄的度量以及怒气腾腾都是。

  心不瞋广阔涵盖了慈和悲的意义。慈是一种净化而不自私的爱,是对任何生物都不怀敌意的心。悲是对别人的悲哀寄予同情并予以帮助。慈心和悲心组成了不瞋的善根,它们是快乐生活及法义增长的基础。

  心有痴指愚痴无明,例如做白日梦或真的有了幻觉、或个人欲望的迷痴等都是。

  心不痴是明白事相,了解事理的心。

  心收摄是五盖没有产生影响力,心集中的状态。

  心不收摄是因为五盖而心散乱的状态。

  心广大是经由修行深的禅定所开发出来的宽广的心,远离了欲界物。心不广大不是经由修行深的禅定,所以不能开发出宽广的心,总是牵系着欲界物。

  心有上表示有比这更高尚的心,这种心仍与世俗领域有关。

  心无上表示已经达到很高禅修的境界,没有境界可以超越它。

  心专注,心进入定的状态,心识平和稳定。

  心不专注。心没有进入定的状态,心识浮躁不安。

  心解脱。因为以善心来阻止不善心的生起心没有烦恼痛苦,例如以慈爱倾化解瞋恨,以慈悲对治残酷,以喜悦对治嫉妒,以舍心对治爱憎等。

  心未解脱。因为受制于不善的心识,心有烦恼。

  禅修者如果能念念分明、以强大的觉性、精进不懈地观照觉知心中每一刻的起心动念,那么,任何不善的心识,例如贪瞋痴将很快被制止,而善的心识,例如收摄心、广大心、专注心、无上心、解脱心将被激起,不收摄的散乱心将能集中镇定。

  因此,禅修者不管在任何时刻都应当对自己心中的贪瞋慈悲、集中散乱、明朗昏沉、轻安紧张等等的心境,清楚了知,念念分明,保持高度的觉知,真诚勇敢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心意。就像在镜子里观照自己的面孔一样,不必去分辨是非善恶,只需单纯客观地观察觉知、清楚了知心意的生灭无常、苦、无我的真正本性,如实知见心念的真相。

  每当接触到一个可以引起贪瞋等负面心念的所缘时,就严密的念住它,贪瞋等负面心念就不会生起。每当心有贪、心无贪、心有瞋、心无瞋、心有痴、心无痴、心收摄、心涣散、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专注、心不专注、心解脱、心未解脱,都要清楚了知、保持念住。

  一切唯心造,心最重要,心是一切行为的先驱,一切行为的果报都是心意创造出来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心意、不同的动机,就带来不同的业果。禅修者必须小心照顾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心,以自己为皈依,管理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不须依赖别人,不必把别人当成权威,不要认为会有某种外在无形的力量会护佑加持自己,不要愚痴地整天胡思乱想、妄念纷飞、迷迷糊糊看不清自己的念头、看不清自己的生命意义。人就是因为不能觉知自己心理的心态与运作过程,才會不断地烦恼痛苦。因此,想免于烦恼痛苦,想免于神经兮兮的生活方式,就只有看清自己的心,不被心的各种妄念拉着跑。要培养觉性,看清心中的念头,客观地观察心念,当觉性强时,心的洞见能力也就增长,心中就拥有光明。这种简单的方法,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修习。

  日常生活中,如果被愤怒、敌意、瞋恨等负面情绪支配而心情不平静时,禅修者要注意提起正念,保持觉性,客观地观察,如此,就会清楚了知这些负面情绪生起之后,就会消失。这时,不可认为是“我”在愤怒,“我”在瞋恨,这是“我的”怒气……等等,要体悟心意生灭变化的本质,体悟心只是一连串心识不断瞬间生灭变化的过程而已,没有实体的存在。

  总之观心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自己内在心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在色声香味触法互相接触所产生的心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内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各种心的现象不断地生起。禅修者观察觉知到各种心的现象不断灭去。禅修者观察觉知到各种心的现象不断…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